艺术收藏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投资 > 艺术收藏故事

张围东:顾氏过云楼藏书之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张围东:顾氏过云楼藏书之研究

江浙一带,私家藏书极其盛行,苏州作为经济文化名城,亦是书香盈邑,藏书之风享誉海内外。无论是规模恢弘的图书,还是屹然矗立的藏书楼,以及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总结出的藏书理论,都成为藏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由此形成的习俗、风尚和藏书家主体的潜层心态,又无不丰富着地域文化的积淀。故此,探讨研究顾氏过云楼藏书活动方面对藏书史及图书馆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讲述顾氏过云楼收藏的故事,不能不说到江南地区的收藏。「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这句在清末民初流传的话,说的是过云楼收藏。过云楼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尚书吴宽的旧居,清代道光年间,进士顾文彬进行扩充,打造成为江南著名的藏书楼,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1992 年,透过苏州古旧书店的联系,在潘天祯先生极力促成下,南京图书馆将过云楼藏古籍541 部、3,000 余册,收购入馆。2012 年,以宋版《锦绣万花谷》为代表过云楼藏书179 种、1292 册,由凤凰集团收购, 这两次古籍收购的空前之举,其学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仅次于八千楼藏书。

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了清代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关苏州顾家藏书的记载,钩稽出顾氏家族的生平经历、藏书事迹、藏书思想及特点等,并从中分析了清代过云楼藏书的区域特色,旨在总结出其藏书文化中蕴含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而为我国现代图书事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藏书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心一个重要宝库,其遗产极为丰富。我国藏书文化事业起源很早,现可追溯到甲骨文库,自此连绵不断直到今天。藏书文化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 关系极为紧密,影响极其深远。

江苏是清代的学术中心地区,科举考试中第的江苏籍者数量第一,苏州、南京则更是江南典籍的集散中心地区。就江苏私家藏书楼而言,不仅数量居全国之首,且所藏典籍的总体质量更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

江苏一省私家藏书楼首推苏州、常熟、昆山等地最为集中,南京、扬州、无锡、镇江等次之。苏州之所以成为我国的藏书中心,与其有优异的自然地理养育分不开的。苏州东临大海,南抱太湖,西靠销滆湖,北枕长江,社会稳定,天灾人祸较少。物产富绕,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苏州成为我国的雄州,南宋时又为京畿之地。历史上全国三分之一的赋税就来自苏州,故奠定了苏州藏书文化事业的经济基础(王燕,2014)。自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以后,至明清时期,苏州逐渐成为我国的刻书中心,为藏书文化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苏州的藏书文化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吴文化的独特环境中孕育而发展壮大的,形成了

我国的藏书中心(叶瑞宝,2001)。

藏书界有「晚清四大藏书楼」之说,指的是宁波天一阁、湖州嘉业堂、杭州文澜阁及瑞安玉海楼(范凤书,2013)。其实,当年过云楼藏书达万卷以上,如此藏书宏富若公布于众,其声名当不在「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下。

过云楼,为顾文彬祖孙四代珍藏书画及古籍、金石之所。顾氏藏书历六代百五十年,今已因人而散。其中四分之三已经转归南京图书馆收藏, 还有部分散落民间。过云楼藏书源于何时现已不可考,但从清道光年间楼主顾文彬给其子的信中可以得知,早在150 年前,过云楼就已经有了图书古籍的收藏。到了清末,过云楼在顾鹤逸的手上不仅成为书画收藏上千幅的藏画楼,同时也成了集藏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寻踪觅迹,辄见大宗数家,若吴平斋、潘志万、沉树镛、刘履芬、史蓉庄等(刘蔷,1998)。以其数量度之,此数家之旧藏当为顾氏整批接收,纳入过云楼庋藏。吴中藏书聚聚散散,包孕造化出一代过云楼。

我国大多数藏书家,都寄厚望于子孙,希望他们能珍守并借以成名成家,维系书香。然而「君子之泽,三世而斩」(鲍彪,1528),一般的藏书家不过数传而已。

苏州藏书世家不仅为我们保存了先人的精神遗产,而且也映射出地区的文化环境,并对苏州人文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薰陶作用。大量文化典籍的积淀,增加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环境、人文素养。

考察顾氏藏书要追溯到顾文彬一代,顾文彬雅好书画收藏,于乡邦文献亦有藏,在他的《过云楼书画记》中记录收藏明代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县志》稿本以及东林五君子的诗札手迹等。他希望这些家藏旧钞能「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并「后世志经籍者采择焉」。顾文彬之孙顾麟士「好版本之学」,凭借殷实,「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顾文彬、顾麟士,1999)。另外,搜购莫友芝遗藏,且均为罕见珍秘的宋元以来佳椠名钞,过云楼藏书得以缥缃盈架,傲视一方。顾麟士不仅藏书,还时有亲自手校,现藏天津图书馆的清顾千里稿本《邗水杂诗》上有其手跋,并钤「西津」印(天津图书馆,2008)。

过云楼藏书多钤有「顾麟士」、「顾鹤逸」、「顾六」、「麟士」、「麟士之印」、「麟士之章」、「鹤」、「鹤逸」、 「鹤庐」、「鹤庐主人」、「西津老鹤」、「西津渔父」、「古稀老人」、「元和顾麟士之章」等印(叶建成,2014)。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绩语堂碑录》不分卷,(清)魏锡曾撰,著者手定底稿本, 书中钤有「鹤庐」朱文椭圆印。

\\\\\\\

二、研究目的

过云楼为晚清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以藏有宋元以来佳椠名抄、珍秘善本、书画精品闻名遐迩。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的美誉。过云楼的蓄藏珍典经过数代子孙传承,经过百余年清芬世守、递藏有绪,在中国收藏史上罕有其匹。当中大部分的珍藏经过多番辗转, 最后入藏上海博物馆、南京图书馆、苏州博物馆等一些文博机构,而「过云楼」的故事也被世人不断相传。

过云楼由顾文彬于清同治年间创建,他尤其钟情古书画的收藏,对于古籍善本的搜集更不余遗力,作品的时间自晋唐至明清,其中有不少为传世的赫赫名迹。他在晚年精选所藏书画编纂成《过云楼书画记》,著录了其一生搜集、赏析、研究历代书法名画的业绩。

本文主要目的除欲了解过云楼楼主、苏州顾氏一族的藏书故事,并介绍其藏书来源、内容,俾使后人能够记取顾氏一门,在保存中华文化遗产上做出的杰出贡献。参考资料方面,除运用近人著作,并参考南京图书馆相关资料为基础,并采取历史文献分析法,以历史叙事(history narrative)呈现研究过程与结果,以建构过云楼藏书之风貌。

三、研究方法

顾氏过云楼为晚清时期苏州地区著名藏书楼,曾以书画收藏傲视东南,其善本书籍却一直未作详目公诸于世。多年以来,仅有零星数种散见于各家著述中。九十年代初,过云楼善本大半入藏南京图书馆,始知其珍本之丰,并不亚于书画。在传世的古籍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而其收藏之实际概况,亦早为学林各界所关注。

本论文撰述主要锁定南京图书馆所藏过云楼藏书作为研究范围,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搜集大量与主题有关的第一手文献,即关于清代苏州顾家藏书的各种日记、碑传、史书、文集等资料,了解其藏书事迹。再应用归纳法,采取递进式,由微而著,由简入繁,揭示清代苏州顾家藏书活动对文化的传承及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与影响,期使该馆所藏过云楼藏书的发展源流、收藏情况及内容、特色及学术价值能获得较具体而有系统的评述。

四、研究范围与限制

本文研究以清末晚期顾氏藏书为主要目标,其中介绍江苏苏州藏书家的概况,来观察此一时期中国私家藏书的兴衰及书籍流散。然而,这些藏书家族不仅是进行书籍保存传承的工作,更发展出各自独具的藏书特色, 以及创新的藏书管理,对我国文献保存方面建立了非常宏远的影响。

顾氏的收藏之物虽众,但全部是去伪存真之后的珍善之作。据说,在当时全国的古籍、书画收藏名家中,能有过云楼一般门类综合,又成系统的私人收藏也十分罕见。如此的成就,要归功于顾家对于收藏古籍时极为严苛的甄选条件和理念。顾文彬曾经在著书中说:「必要至精之品,一无毛病,爱不忍释者,方可收得,其余一概不收」,世代子孙遵从此一箴言, 才铸就出了如今的一座中华「过云楼」。

从史料调查研究中,可见顾氏藏书结合了古代公私家藏书的优点,内容囊括宋元刻本、抄本、碑帖,乃海内墨宝。从文化视角来看,可以发掘藏书活动所形成的风尚文化,对于书籍的保存、传递文化、推展学术的价值,更是具有不可取代的贡献。

本文在学科范围上也有所限制,在学术界对过云楼的研究多聚焦于其书画的收藏,而对他的藏书情况则少有涉及,在现有史料的情况下,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及分析法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期使对过云楼藏书获得较具体而有系统的论述,并建构我国私家藏书史的脉络与研究,这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文献探讨

关于过云楼的收藏情况,在顾文彬(1811-1889) 撰写的《过云楼书画记》,及其后继者顾麟士(1865-1930) 撰写的《过云楼续书画记》中有详细记述。据统计,过云楼藏品主要以文人画为主,书法作品次之,书画藏品中宋元较少、明清较多,明清书画中以「明四家」和「清初六家」作品最为精彩著名。此两本画目作为顾氏家族的收藏体系从实物转为文本的一份纪录,是过云楼书画收藏的一次全面总结和奠基,集中体现其家族近百年的收藏状况,以此观察出过云楼书画的大体状况及收藏者的偏好趣味。

在过云楼藏书部分,顾氏家族的传统是秘而不宣,直到民国时期,过云楼主人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增湘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顾氏秘藏书目从此被公诸于世。时至今日,这些文献也成为藏家、学者研究过云楼不可或缺的资料。

另外,南京图书馆曾编印《霞晖渊映——南京图书馆藏过云楼珍本图录》一书,本书从南京图书馆藏中精选91 部做成图录,每种书前为提要、后附书影,包括宋刻本7 部、元刻本8 部、稿抄本20 部(稿本9 部、抄本11 部)、批校题跋本21 部、明清刻本35 部。读者从中可领略这批珍罕古籍之风貌。

又陈海燕主编《过云楼藏书书目图录》,前有序言和细目,配以提要, 以符合古籍出版规范,收录该「过云楼藏书」是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 种、1292 册组成,让收藏界、古籍界、学术界早日一睹该藏书全貌及文化价值。

而当前对苏州藏书活动进行专门研究最为精博的著作叶瑞宝、曹正元、金虹等着的《苏州藏书史》莫属。里面共计论列苏州地区大小藏书家七百三十六人,有详有略,主要是对藏书家的简单介绍。1981 年吴晗出版了一本《江浙藏书家史略》,该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为《藏书家史略》、下册为《江苏藏书家小史》。其中共辑录江浙两省藏书家资料,计浙江三百九十八人、江苏四百九十人,合计为八百八十八人,为省区地域中收录藏书家最多的资料专著,也开创了对一个地域内的藏书家研究之先河。

在硕士论文部分,有王燕(2014)《清代苏州私家藏书研究》,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了清代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关苏州私家藏书的记载,钩稽出清代有代表性的苏州藏书家的生平经历、藏书事迹、藏书思想及特点等,并从中分析了清代苏州私家藏书的区域特色,旨在总结出其藏书文化中蕴含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进而为我国现代图书事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陶大珉(2007)《过云楼顾氏家族书画鉴藏活动研究》主要研究清朝同治至民国时期的苏州地区江南望族——过云楼顾氏家族三代为考察对象,以顾氏家族的鉴藏作为具体考察主线,同时以相关的周边文化活动为辅线,试图从鉴藏个案研究入手,产出顾氏鉴藏活动与地域文化性交往的关联,进而观察顾氏家族对地方精英群体的影响。

在专书部分,叶建成所著的《过云楼》一书,详细的介绍了过云楼藏品以及过云楼的百年兴衰历程;顾公硕摄影、王道编注《过云楼旧影录》所辑则为过云楼第四代主人顾公硕先生遗存的摄影作品,图片包括人物摄影、工艺美术摄影、砖雕、门楼、书画、风景等,种类丰富,具有重要的资料意义;高福民编著《过云楼梦:大变革时代江南文脉之一隅》,记录过云楼的文化、艺术,在大历史的范畴内,对前人的生活场景做最接近真实的描述,对本文实有参考的价值。

期刊论文部分,罗凤莉〈过云楼藏书画的聚与散〉系统地阐述了「过云楼」主人顾氏几代人藏书画的发展、特色以及藏书画的聚与散;陶莉〈文化传承视域下过云楼书画鉴藏研究〉,阐述过云楼历代主人先后笃志于书画碑帖鉴藏之学,并从「益吾世世子孙之学」的私家收藏传承出发,关注各类文化精品遗存和乡邦文献,集聚地方文化菁英群体,成为晚清后百余

年内的江南文化传承之重要一脉;徐雁〈由过云楼谈私家藏书的贡献〉, 一文内容则系邀请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先生来阐述中国的传统私藏,使中华民族的藏书文化传统能在历史的过眼云烟中传承下去;唐乃彦〈百年过云楼——清顾文彬的收藏及其后人书画艺术〉则叙述过云楼所创建的藏书楼,以及探讨收藏宋元旧刻、珍秘善本、书画精品;丛振、付超〈本愿过眼云烟却是映世霞晖--百年过云楼点窥〉,主要探讨过云楼是晚清时期苏州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曾以其丰富的书画收藏傲视东南,但其藏书经过历史的沉淀和藏品的流散、捐赠或拍卖后,最终收归南京图书馆,曾经深藏楼阁中的绝世珍品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李军〈烟云过眼自怡悦--过云楼顾氏四世及其收藏〉,主要叙述过云楼顾氏四世及其收藏概况;另一篇〈苏州顾氏及过云楼收藏〉,主要探讨苏州顾氏及过云楼收藏,过云楼是清代顾文彬收藏书画、碑版、古籍善本等古代文物的地方;沈慧瑛〈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家世考略〉,现据顾文彬日记、家书、手订年谱、祖辈父辈妻儿行略及顾春江墓志铭等档案文献,大致梳理出顾氏家族发展演变的过程。孙迎庆〈过云楼旧藏苏州潘氏古籍述略〉, 主要以清代吴县潘氏是由安徽歙县大阜迁往寄籍地苏州的一支潘姓,自清中叶以后文人学士不断,官宦相接。潘氏藏书世家前后十余人在藏书家中榜上有名,首当其冲者为潘奕隽,藏书处为三松堂。费愉庆〈过云楼藏书

题跋考释〉,主要讨论顾氏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其中原委,今人无从知道,但也源于此一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胡柳〈顾氏过云楼的书画鉴藏及其文化影响〉叙述了顾氏家族书画收藏品鉴、文集曲会艺事等家族性的文化活动,揭示了顾氏过云楼书画收藏的传承及扩散形态所体现的家族性鉴藏关系和文化影响力。

至于现代顾氏家族藏书的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刘蔷曾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其〈苏州顾鹤逸藏书考〉一文,试图撷取其中的一位,近代史上著名的书画家顾鹤逸,采撅他的藏书故事,介绍他的藏书内容,旨在搜扬潜逸,使后人能够记取顾氏的藏书业绩。

综观顾氏过云楼藏书之研究,在查检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遗漏和不完善之处,成果虽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不足,那就是资料性的著述较多, 而研究性的文章较少。不过,从现有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成果来看,研究顾氏过云楼藏书,必须以历史文献作为基石,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藏书研究的宽广大道,获得丰硕的成果。

\

第三章 研究问题与执行方法

苏州历史上还有许多家藏富赡,然未以藏书闻名的藏书家,他们的藏书事迹被湮没于其他声名下而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同样为保存文化遗产做出杰出贡献。

 

过云楼先以藏画而闻名。顾文彬祖孙三代都是大画家,收藏字画也就变成了一种喜好,但是过云楼收藏有一条特别的家规,就是古籍善本秘不示人,因而却不为外界所知。现收藏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图书馆的就有720 部、4999 册,其中宋元刻本就达18 部之多。

 

从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内容来看,全部涉及过云楼的书画的收藏及关于顾氏家族对书画的研究。对于善本古籍收藏的描述,只有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刘蔷作过较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有志于拾遗补缺,重点讨论过云楼藏书的聚散问题。

过云楼历经百余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私家藏书机构之一。它的藏书理念与思想至今仍是泽被后人,被视为宝贵的财富。因此,他所积淀的有关藏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内涵非常丰富,值得我们去发现。

在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方面,本文力求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顾氏藏书的成就,还过云楼在藏书史上以公允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影响。以综合前人的研究及本人的观点,让大家了解过云楼藏书的概况,来引起新的

研究风潮。本论文在执行方法方面,进行下列步骤:一、搜集顾家藏书相关史料与文献;二、文献分析与史料爬梳;三、编纂史料与撰写文稿;四、文稿审核与修正文稿。

第四章 研究结果

过云楼藏书源于何时现已不可考,但从顾氏家族的第一代楼主顾文彬给其子的信中可以得知,早在150 年前,过云楼就已经有了图书古籍的收藏。

「过云楼」是一座私家藏书楼,其旧址原为明代吴宽所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被曾任道台的顾文彬购置,与其三子顾承共同修建。经过顾家几代人的努力,过云楼所藏的历代书画碑帖精品、古籍珍秘善本、佳椠名钞等名重江南,闻名遐迩。顾文彬认为「书画之于人, 子詹氏目为烟云过眼者也」(顾文彬、顾麟士,1999),此种见解实际上来源于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宝绘堂记》(苏轼,1573-1620)。具体说来, 过云楼的收藏历经顾文彬、顾承、顾麟士及顾公雄、顾公维、顾公硕等祖孙四代人的搜求、鉴别、保护、传承,经历了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的内忧外患和民国的战乱。后来顾公可、顾公雄、顾公柔、顾公硕四兄弟分藏的过云楼藏品,或捐赠,或转让,陆续被不同的公藏单位收藏。

一、顾氏家族

顾家是南北朝顾野王(519-581)之后裔,顾野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工诗文,善丹青(江庆柏,2011)。

\

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一为艮庵。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至宁绍台道。自幼喜爱书画,娴于诗词,尤以词名。工于书法。书法溯源欧、褚,所藏碑版卷轴,乌阑小字,题识殆遍。酷爱收藏,精于鉴别书画,着有《眉渌楼词》八卷、《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过云楼帖》、《百衲琴谱》等(叶瑞宝,2001)。所著录书画皆为个人收藏,考辨多精审。晚年引疾回苏,1873 年起建过云楼,收藏天下书画,筑「怡园」,集宋词自题园联若干。后以别墅『怡园』为中心,依托过云楼,形成百余年来苏州文化活动中心。

顾麟士即顾鹤逸(1865~1930),名麟士,字鹤逸,谔一,自号西津渔父,别署西津、鹤庐、筠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末著名书画收藏家顾文彬(道光21 年进士)之孙。鹤逸家学渊源,擅画山水(叶瑞宝,2001)。先世于张文达公抚吴时夙缔墨缘。亦精鉴别,秉承先志,广事搜求,使「过云楼」所藏书画之富甲于吴下。

顾文彬是有名的书法家、收藏鉴赏家,尤其钟情古书画的收藏,他一生殚精竭力,多方搜求,积累书画墨迹达数百件之多,作品时限自晋唐至明清,连绵千年,他在晚年精选所藏书画250 件,编纂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著录了他一生搜集、赏析、研究历代法书名画的业迹(顾文彬、顾麟士,1999)。顾文彬的三子顾承善画山水,精品鉴,不但与父亲共同修建了过云楼,更在收藏上不遗余力,是过云楼收藏创建进程中的重要人物。顾承之子顾鹤逸(名麟士)是一位精通书法绘画的艺术家,在继承先人留遗的三分之一藏画基础上,凭借他博厚的艺术素养和睿敏的眼光,广取博采,将书画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达到过云楼藏画的全盛时期(顾文彬、顾麟士,1999)。顾鹤逸过世以后,将过云楼藏品分别传给了四个儿子:顾公可、顾公雄、顾公柔、顾公硕。民国以后,军阀混战,外患不断,顾氏后人为保护藏品,几经颠簸。顾公雄的后人将家藏字画分两次捐赠上海博物馆,过云楼所藏书画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批得到了最好的归宿。顾公柔的后人去世前将家藏两幅文物捐赠苏州博物馆。1959 年,顾公硕及其家人将部分家藏赠与苏州博物馆,20 世纪90 年代初,顾公硕之子顾笃璜将家藏尽数捐献南京图书馆,至此,过云楼藏品虽分散各地,但仍留存于世。

二、藏书内容

顾氏家族示有家训:过云楼藏画可任人评阅,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轻易示人。正是这样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顾家保存的善本都极为完好,均为艺术珍品。

顾氏藏书,最早可追溯至顾文彬。他雅好书画收藏,又喜收藏乡邦文献,在其《过云楼书画记》中就记录有明代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县志》稿本以及东林五君子的诗札手迹等。他希望这些家藏旧抄能「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并「后世志经籍者采择焉」(顾文彬、顾麟士,1999)。过云楼收藏书画要求甚严,「谨慎择取,绝不滥收」是过云楼收藏的原则,但也有对善本古籍编选的标准严格: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去伪存真。对于一切藏品而言,保真是决定性因素,因被鉴定为是赝品,而最终被剔除;真伪各半者,则以真且精者入目,题跋之伪者,亦一并去之。其次,非经顾氏收藏、主人亲自审定者,一概不录。顾氏藏目可以按图索骥,取原物以验记录之真伪。妇女之作,易于名世者,概从摒除;凡绢本、扇页,概不入选。至于纸本各种,同一家书画不同数本,皆仅择其精者登录,余尽从略(李军,2016)。

由顾氏藏书观之,过云楼藏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了吴门藏书家的传统,注重宋元古刻。如宋刻本《龙川略志》、《乖崖张公语录》、宋刻宋

元明递修《魏书》、宋绍兴湖州思溪王永从刻思溪圆觉藏本《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元广勤书堂刻《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元谢子详刻明正德重修本《仪礼图》、元刻明修本《附释音尚书注疏》等,都是向为藏书家所重的珍稀本(南京图书馆,2017)。

\

《龙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4 册,(宋)苏辙撰,宋刻本

\

《乖崖张公语录》二卷2 册,(宋)李畋辑,宋绍定三年(1230)俞宅书塾刻本

二是注重名家抄校稿本和题跋本,秉承吴门鉴赏派藏书家的遗风。如吴骞辑稿本《巾箱集》,沉树镛跋、黄丕烈校、黄丕烈家抄本《意林》,何焯校、黄丕烈跋、张蓉镜题识明刻本《唐李嘉佑诗集》,何焯批校并跋明初刻本《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等,都是这种鉴赏遗风的体现(南京图书馆,2017)。

\

《巾箱集》四卷4 册,(清)吴骞辑,稿本

\

《意林》存二卷,唐马总编,清黄丕烈士礼居抄本

\

《唐李嘉佑诗集》五卷1 册,唐李嘉佑撰、明刘成德编,明刻本

在所藏众多的宋元旧椠中,尤其是大量的精抄、旧抄本,为一般藏家绝难比拟,其中大部分是出自名家,如汲古阁毛氏、池北书库王氏、小山堂赵氏、士礼居黄氏等。这些抄本,或影宋、或精抄,都是抄取的罕见秘笈,有些如今已沦为世间仅存之孤本。

宋元善本寥若晨星不可多得,其中,宋代百科全书《锦绣万花谷》,在藏书界一直声名显赫。它不仅是传世孤本,也应是目前海内外公私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的宋版书。这部宋刻《锦绣万花谷》,具有很高的文献研究价值。还有,如宋刻本《字苑类编》、吴骞抄并跋的《诗经泽书》等。更有大量的是国内仅一两家图书馆现藏的稀见之本,如抄本《北征录》等。再有宋杜大珪编纂的《皇朝名臣续编碑传琬琰集》元刻本及元胡一桂撰《周易本义启蒙翼传三篇外传一篇》、元黄瑞节附录《朱子成书易学启蒙》、元

太监王公编《针灸资生经》七卷,均为罕见之物。

\

《锦绣万花谷》四十卷、后集四十卷40 册,宋刻本

\

《字苑类编》存十卷4 册,宋刻本

\

《北征录》一卷,金幼孜撰,清同治十三年《诗经泽书》二卷2 册,明堵胤锡纂辑, (1874)潘介祉渊古楼抄明弘治刘氏安正堂本清嘉庆十六年(1811)吴骞拜经楼抄本

\

《针灸资生经》七卷6 册,元太监王公编,元广勤书堂刻本

其他珍惜写本、抄本如明末抄本《钟鼎彝器款识》,清末抄本《南村帖考》,清嘉庆抄本《粤东金石略》等都具有独特的文献或版本校勘价值。

\\

《钟鼎彝器款识》二十卷6 册,薛尚功撰,明末赵均抄本

过云楼旧藏中还有精美的版画。其中版刻技艺最为精湛的是清中期刻

《热河避暑山庄图》,清雍正刻附有图画的《行水金鉴》,而年代最早的则为明正德刻本《京口三山志》的附图(陈海燕,2014)。《京口三山志》版刻风格粗拙,别有一番欣赏价值,加之流传稀少,公藏著录只有一部,既少且早,受到珍视。

\

《京口三山志》十卷4 册,张莱辑、顾清正,明正德七年(1512)刻本

书画以外, 医学书籍也是过云楼藏书的一个特色。除了明刻及清代精抄诸医书之外,还收藏了明人王宾的文集《光庵集》。《四库总目提要》曾记载王宾以精于医道而知名,《四库全书》中王氏文集仅有抄本流传, 过云楼所藏此本抄录于清雍正年间,时代更早,比较罕见。

\

《光庵集》不分卷1 册,明王宾着,清初抄本

过云楼还收藏有笔记杂品的诸多佳品。清初刻《闽小记》、道光刻《交翠轩笔记》、清康熙精刻《在园杂志》,都为藏书家所重,很不容易遇到。还有明崇祯刻本《颂天胪笔》,事关明末阉党残害清流君子始末,是研究晚明史事重要的史料之一。

\

《闽小记》四卷4 册,周亮工撰, 《交翠轩笔记》1 册,沉涛撰,清道光二十八清康熙六年(1667)周氏赖古堂刻本年 (1848)刻本

\\

《在园杂志》四卷1 册,刘廷玑撰, 《颂天胪笔》二十卷20 册,金日升辑, 清康熙十八年(1679)精刻本 明崇祯二年(1629)刻本

 

二、傅增湘与《顾鹤逸藏书目》

 

江南著名的藏书楼过云楼传到第三代、书画家顾麟士手上时,他除了继续收藏书画外,特别关注宋元明等善本孤本,丰富过云楼藏品。但一直以来有人撰文说,过云楼的书画尽人观赏,而古籍珍本则秘不示人,仅局限于胡玉缙、章钰、傅增湘、缪荃孙等,足见其用心良苦。事情缘起学者傅增湘造访过云楼。

\

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省江安县人,光绪年间进士出身,既在清朝被选入翰林院为庶起士,又在北洋政府时期做过教育总长,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但他最爱藏书,是继杨氏海源

 

阁、瞿氏铁琴铜剑楼等清代四大藏书楼之后的又一大家。一生所藏宋金刻本150 种、4600 余卷;元刻本善本数十种、3700 余卷;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更多,总数达20 万卷以上(李云,2009),除了在藏书、校书方面具有影响外,在版本学、目录学方面颇有建树,堪称一代宗主。

 

据载,民国壬子(1912)年2 月,傅增湘旅居苏州。一日,造访顾氏过云楼几番请求才得以观看,并须遵循顾麟士提出的只能看不能抄的苛刻条件,最后凭着傅氏超人记忆,每晚记下白天所过目之书,且于民国20 年11-12 月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发表其编纂的《顾鹤逸藏书目》抄本。

 

从此,过云楼藏书终于扬名四海。

\

傅氏书目共收书539 部,分为宋元旧椠50部、旧精抄本165 部、明刻本149 部、国朝精印本175 部四大类。凡宋元本及部分名人批校本, 都注明曾经何人收藏及批校题跋情况(傅增湘, 1931)。傅增湘对版本目录学独具慧眼,识见特高,记录在这个藏书目录中的多是珍稀、精善之本,普通线装书并未收录在内。即便是已列入其中的,藏园也自言目录下漏注尚多。由此也可推知,当年的顾氏藏书总量当在万卷以上。

 

将《顾鹤逸藏书目》与现有其他目录,尤其是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核查可知,许多为目前国内图书馆无藏,如宋刻本《字苑类编》、吴骞抄并跋的《诗经泽书》等;更有大量的是图书馆见藏的稀见之本,如抄本《北征录》等;甚至还有许多是见诸于各目录的版本是晚于或劣于顾氏藏书者,如宋刻本《针灸资生经》等,其版本价值之高由此可略见一斑。

 

三、藏书回归

 

顾鹤逸先生继承家族所藏,曾经拥有过这全部的古籍,临终前,他把家中所藏分为四份,分别由四个儿子继承。如今能完好保存至今,本身就是这批古籍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历史上,过云楼藏书曾被一分为四。1992 年,其四分之三被南京图书馆收购;剩余170 余种,则被嘉德古籍部经理拓晓堂征集。2012 年6 月4 日,江苏凤凰集团对私人过云楼藏书竞拍成功后,同年同月的11 日,北京大学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并收购过云楼。又仅仅过了9 天后的6 月20 日,最终由中国大陆国家文物局批准,过云楼回归江苏,和在南京的其余四分之三的过云楼藏书团聚。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江浙一带,私家藏书极其盛行,苏州作为经济文化名城,亦是书香盈邑,藏书之风享誉海内外。什么原因造就苏州具有藏书中心之地位,首先, 清代苏州一度成为江苏省会城市,是一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其次,苏州有耕读传家的崇文优良传统,藏书世家众多,历代连绵不绝;第三,苏州经济发达,无论是攻读应试、创立学派、著书立说,还是搜罗古籍彝器、校刻群典集,多可提供丰裕的财力;第四,城市水陆交通便利, 资讯传递快捷,书肆林立。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已有「姑苏书肆,比于京师」(胡应麟,2001)的说法,认为苏州是全国四大书肆之一,这又为藏书家收集典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历史的延续靠的是文献,一方面靠收藏的这些书本身史料来了解历史;另一方面从藏书的过程、藏书的有序流转中来了解历史,这可以说是藏书楼的功绩。私家藏书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序收藏。一些珍本善册被卖了以后不会像废铜烂铁那样被处理掉,而是成了别人家的藏书,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古籍能够保存下来,就是靠了这种有序的收藏。

 

过云楼的文化内涵,不仅在这一古建筑本身,还在于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百年的漫长岁月里,顾氏前三代先人呕心沥血, 创建起足以雄视江南的书画宝库,而后几代传人则为了呵护、征集和充实这批珍宝,历经艰险困顿,其中甘苦自知,外人难以感知。这批书画珍品最终归入国家, 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藏,也能为后人深入研究古籍文献、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作用。

 

顾氏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保存我国丰富的文献典籍、传承文化、促进学术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私家藏书中也显得格外具有特色,使其藏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因之,透过前文的阐述和分析,对于顾氏过云楼藏书的研究结论与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从藏书楼的藏书,变成了近代图书馆的藏书: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也可说是一次范式的转移。藏书楼代表了一种以保藏典籍文献为主的范式,图书馆则代表了一种开放利用的范式。

 

二、过云楼的藏书,也为图书馆提供了做校勘和研究的底本,并以此培养了许多的研究人员,从而使得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学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保存古籍、传承文化:私家藏书的发展使得前代文化典籍得以保存,扩大了其流传的范围与种类,也使得原有典籍得到个好的认可和整理,藏书家为了典籍的流传费尽了各种心思,经过他们一代代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他们在丰富文化遗产,弘扬学术精神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得前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这种精神也为我们后代藏书活动做出了榜样。

 

四、 勘误补残、补正藏书:古籍在辗转流传和反复校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讹误,他们尤其讲究古书的纠缪正讹,尽力搜寻宋元旧椠,精心校对,形成了一种风尚。藏书家对古籍书刊的珍惜爱护还体现在残缺书籍的搜访集全过程中,对书籍的补残拾缺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不少珍贵的古籍都是因为他们的不断努力才得完整流传后世。

五、所藏众多的宋元旧椠,尤其是大量的精抄、旧抄本,为一般藏家绝难比拟,其中大部分是出自名家,如汲古阁毛氏、池北书库王氏、小山堂赵氏、士礼居黄氏等。这些抄本或影宋、或精抄,都是抄取的罕见秘笈, 有些如今已沦为世间仅存之孤本。

六、顾氏藏书中有历代藏家、版本目录学家精批细校,如毛晋、何焯、朱彝尊、王士祯、吴焯、鲍廷博、翁方纲、吴翌凤、黄丕烈、孙星衍、陈鳣、顾广圻、周星诒、莫友芝等,难以胜数。这些批校、题跋,既是藏书家们枕经宿史、精心校雠的心血结晶,又体现了古代文化遗产辗转流传之不易,令人感慨顾氏保藏古籍的可贵。

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如宋刻本《锦绣万花谷》、《字苑类编》及吴骞抄并跋的《诗经泽书》等。如明钞本《国初事迹》言明初史事,可为研治明史者参考;顾鹤逸于吴郡文献最为留意,所藏《光庵集》、《吴中旧事》、等足备吴郡掌故之征;还有部分稿本,如吴骞的《巾箱集》等。

八、培育古籍修护人才。中国大陆近年来着重于修复人才培育,并由国家力量培植各地修复机构扩大规模、强化组织结构、增益设备、人才培育,也展现惊人的技术传承效果。例如:南京图书馆及南京大学都与其他专门学院合作,有计画地培养古籍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期待能有计画的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让古籍保护与修复的理念、技术有效的传承。

九、推动移地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此风气虽然目前尚未普遍,但是却值得学术单位多加思考。这不仅可以培植更多的优秀馆员,提升专业职能,益助馆务的发展。藉由双方互访、参观与举办研讨会,增进文化学术交流,相互交换经验。未来若能或可以此为专题,联合两岸图书馆界, 召开研讨会或进一步进行双边人员与资料的交流、合作、互访,当更能为本馆古籍文献的推广另辟新境。

十、古籍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思考。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对立的,但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好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现今图书馆的古籍部门,应着力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并且在保护古籍文献资源的前提下,放宽阅览权限,真正为读者服务,建立特色古籍资料库。

图书馆为满足读者的需要,应扩展国际合作与交换的制度,积极进行古籍数位化,致使典籍不致失传,更使文化得以传播。

十一、顾氏藏书对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启示。我国私人藏书的悠久历史,由于历朝历代的典籍制度、文化氛围、图书总量等主客观原因,形成了私人藏书的独特体系及特征。这些特征被现代图书馆所继承和发展,对现代图书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图书馆界,近年来形成了一种设置特色馆藏的风气,这将会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利用。特色馆藏是图书馆长期面向特定的服务物件而形成的文献资源收藏特点的概括,其形成的根源是读者的需求,即需求形成了特色。过云楼主要是以收集古代典籍与书画为根本目的,注重一个「藏」字,并与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一样是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因此,现代图书馆应该汲取古代藏书楼的精华,遗弃其糟粕,更用心地为广大使用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由此可见,清代顾氏藏书经数代相传,收藏了大量古籍书画,成为一座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藏书楼。其对古籍的搜集、保存、整理及传播的过程

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景。在每一过程中都体现出了技术和文化紧密结合,既传承了前代藏书家的经验,又受到当地环境的薰陶,整体藏书风气向上发展,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中占有重要位置。

总之,希望透过对清代苏州顾家藏书活动的研究,认识到其藏书特色, 吸其精华,对苏州的文化史、近代图书馆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肯定清代苏州顾家藏书在华人社会藏书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

参考文献

一、博硕士论文

 

王燕(2014)。清代苏州私家藏书研究(未出版的硕士论文),河北大学图书馆学系,保定市。

陶大珉(2007)。过云楼顾氏家族书画鉴藏活动研究(未出版的硕士论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北京市。

二、图书

宋・鲍彪(1528)。战国策卷六 明嘉靖戊子(七年,1528)吴门龚雷覆宋刊本。

宋‧苏轼(1573-1620)。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四王君堂绘堂记。明 万历间(1573-1620)茅一桂校刊本。

明‧胡应麟(2001)。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上海:上海书店。

清‧顾文彬、顾麟士(1999)。过云楼书画记‧续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道(2015)。过云楼旧影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天津图书馆(2008)。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607。

江庆柏(2011)。江苏人物传记丛刊(一)。扬州:广陵书社,21。

李玉安、黄正雨(2005)。中国藏书家通典。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李云(2009)。中国私家藏书(下)清前期及近现代。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56、296-300。

南京图书馆(2017)。霞晖渊映—南京图书馆藏过云楼珍本图录。北京:中华书局。

高福民(2017)。过云楼梦:大变革时代江南文脉之一偶。上海:文汇出版社。

范凤书(2013)。中国私家藏书史。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67-470。陈海燕(2014)。过云楼藏书书目图录。南京:凤凰出版社。

傅璇琮、谢灼华(2001)。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

傅增湘(2002)。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426-428。

叶瑞宝(2001)。苏州藏书史。南京市:江苏古籍出版社。叶建成(2014)。过云楼。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

郑伟章、李万健(1986)。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谢国桢(2004)。江浙访书记。上海:上海出版社。

三、期刊论文

任莉莉(2012)。谈私家藏书的文献学价值。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7,

77-80。李军(2016)。顾氏过云楼藏书曾拟售让考—兼论过云楼藏书的流散问题。版本目录学研究(7):457-476。

李军(2017)。苏州顾氏及过云楼收藏。中国书画(2):4-12。图片

李军(2016)。烟云过眼自怡悦--过云楼顾氏四世及其收藏。收藏家(12):53-62。

沈慧瑛(2018)。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家世考略。档案与建设(1):59-62。沈慧瑛(2018.2.26)。傅增湘与顾麟士的交往。苏州日报,检自

<a href="http://www.subaonet.com/cul/2018/0226/2163060.shtml" /h">http://www.subaonet.com/cul/2018/0226/2163060.shtml

唐乃彦(2015)。百年过云楼——清顾文彬的收藏及其后人书画艺术。荣宝斋(6):100-135。

徐雁(2012)。由过云楼谈私家藏书的贡献。博览群书(8):35-38。

孙迎庆(2015)。过云楼旧藏苏州潘氏古籍述略。东方收藏(5):108-111。胡柳(2012)。顾氏过云楼的书画鉴藏及其文化影响。艺术百家(6):

247-248。

张丽娟(2013)。关于过云楼旧藏《锦绣万花谷》。版本目录学研究(4):199-215。

张仲和、樊宁(2008)。苏州顾氏过云楼往事记略。中国文化(8):40-48。陈建忠(2007)。苏州私家藏书的历史渊源。新世纪图书馆(6):84-85。

陶大珉(2011)。过眼云烟:一座楼的鉴藏与艺文交游。东方艺术(9):118-123。

陶大珉(2017)。分岔之庋:过云楼早期鉴藏的一种解释。中国书画(3):18-24。

陶莉(2018)。文化传承视域下过云楼书画鉴藏研究。史料研究(11):155-158。

傅增湘(1931)。顾鹤逸藏书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5:6,81-96。汤伟拉(2015)。过云楼藏刘履芬抄本考述。东方收藏(2):120-121。费愉庆(2016)。过云楼藏书题跋考释。东方收藏(8):71-75。

费愉庆(2007)。苏州藏书世家研究。江西图书馆学刊37:4,127-128。罗凤莉(2006)。〈过云楼藏书画的聚与散〉晋图学刊97:73-75。

丛振、付超(2015)。本愿过眼云烟却是映世霞晖--百年过云楼点窥。图书与情报(4):142-144。

刘蔷(1998)。苏州顾鹤逸藏书考。中国典籍与文化(1):82-87。

 

邓雪峰(2008)。古代私人藏书与藏书家之贡献。前沿,10,189-191。余述淳(2004)。试论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对文化典籍传播的贡献。河南图书馆学刊,24(1),78-81。

 





上一篇中华文化五千载 私家藏书两千年

下一篇常熟藏书几大家族:赵钱毛张瞿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