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投资 > 艺术收藏故事

江南吴氏世家:从愙斋到梅影书屋的百年风雅| 小朴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江南吴氏世家:从愙斋到梅影书屋的百年风雅| 小朴

一个家族影响百年艺坛

\

江南吴氏世家
从愙斋到梅影书屋的百年风雅
拍品:华艺国际

 \

吴湖帆有一方“江南吴氏世家”的朱文印,宽边细文,典型仿元人风格。印章为陈巨来所刻,无论词句还是篆刻都文雅精美,贵气十足,一看就很“吴湖帆”。在吴氏众多著名的自用印之中,这方印犹如他显赫的身份标记,显得颇不一般,毕竟“世家”二字所包含的分量,并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的。清末民国之际是古典文化的最后一抹余晖,虽然彼时尚存不少传统社会文化的袅袅余香,但那也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剧变的开端,古典士林文化的烟消云散从此不可阻挡;而文脉的断层,正是从众多“世家”的凋敝开始的。所以在当时,真正能称得上“世家”的已然不多,而吴湖帆敢公然以“世家”自许,这份自信,首先当然与他的家族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自己在艺术上取得成就从而延续家风的绝对自信。
 
算算清末民国的百年时间里,如果说有哪个家族能长久且深刻地影响到当时的艺术、文化甚至政治,那么江南吴氏世家必然是这其中的翘楚。这一切的开端,便是吴湖帆的祖父吴大澂。
 

\
吴大澂(1835-1902)

 \

吴大澂
篆书八言联
水墨纸本 镜片
199×41.5cm×2

注:沈毓庆上款

出版
《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
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编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吴大澂仕途通达,他在同治七年中进士后曾授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1887年后任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宦踪遍及东南西北。从1880 年到1886 年,吴大澂曾四次到吉林督办边务,屯边、练兵、勘界,与俄方就边界问题谈判,据理力争。最终把补立土字碑展括10 余里,索还黑顶子地方(今珲春市敬信镇全境),争得图们江口中国船只自由出入,这些被称为吴大澂的三大功绩。因此,“江南吴氏世家”的开创者吴大澂首先是个清代的高级官员,在政治上一度是极其成功的。
 

\\

吴大澂
香山纪游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889年作
20×216cm

出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第20、21页,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编。
展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15年11月1日-3日。
 
当然,他同时还是清晚期最著名的金石学家之一,书法、绘画均有极高造诣和成就。他继承了黄易的访碑、拓碑传统,绘画基本也以黄小松为宗,文雅疏淡,典型的学人之风。一生交游尤其广泛,所交大臣名儒,如吴式芬、潘祖荫、陈介祺、莫友芝、张之洞、沈树镛、叶昌炽、翁同龢、王懿荣等,也都同有金石之好,日常书札往来,几乎离不开金石的探讨与研究。吴大澂以藏古、鉴古、释古、传古、考据等方式推动着金石学的发展,并将研究融入创作,创造出了的古雅清穆的书风。其书法从玉筯篆入手,功底极深,后又专研金文大篆,所书圆润、简静、清穆,充满整饬谨严、庄重典雅的气息,被潘祖荫誉为“清卿大篆之工,国朝二百年无及之者,可传无疑。”其所着《论古杂识》《字说》《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实验考》《十六金符斋印存》《愙斋集古录》等,也多为清代金石学史上以广博、专业著称的扛鼎之作。
 
在那个时代中,吴大澂绝对是传统士人最为理想的典范:他是一个具有历史功绩的晚清高官,一个具有艺术创造的书法大师,一个具有学术成果的著名学者,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收藏成就的鉴赏大家。
 

\

旧拓 秦权
水墨纸本 镜框
64×36.5cm

注:吴昌硕、陆恢、褚德彝、顾鹤逸、吴湖帆等题跋

 \

旧拓秦权中的吴湖帆题跋

吴大澂收藏之富在晚清十分有名,曾经他收藏的历代金石名品不计其数,赏玩、研究之余,每每还会制作拓片,用以题跋或分赠同好。他曾收藏有一方重五十三斤的铜质秦权,铭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诏书,字体严整精美,张熙誉为“小篆之初祖”,器形更为秦权最大者,被称为“诸权之冠”“秦金第一”。此权后归端方,在吴湖帆乙亥年(1935)再见到这件秦权的拓片时,拓片上已有吴昌硕、张熙、褚德彝等人的题跋,他用一段不无惆怅的题跋记录了幼年时家藏散佚的情况。拓片在吴大澂的生活和学术中显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曾让人将自己所藏青铜器以全形拓法拓成一卷,并请任薰等当时名家绘其赏玩情景作为引首,这就是著名的《愙斋集古图》。在他所拓并题的一套金石各器四条屏中,他还将自己收藏的各式古器物共十九种组合为四屏,以上等朱砂钤拓,每件器物分别用篆书题写器物名,并在一旁用小行书题写考证、赏析、注解文字,无论从器物的等级、钤拓的质量、组合的形式,还是考释的详实、题字的用心程度上来看,这套拓本都算得上一套清代文人赏玩拓片的范本之作,是清代金石学发达的标志。

\\\\\

吴大澂
拓注金石各器四屏
立轴水墨、设色纸本
176×44cm×4
说明:王文心旧藏。

出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编。
展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15年11月1日-3日。
 
在这套拓本所拓的十九种器物中涉及古玉器、青铜器、瓦当、钱范、铜镜等多个门类,器物形状、大小不一,总体而言可归入高古一类。吴大澂显然充分考虑了这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组合在一起所产生视觉的美感,对于题跋的内容、位置以及字体的选择也都经过事先的经营。这种拓片的形式之美,在以吴大澂为代表的清代金石圈中被玩到了极致。
 
如果说椎拓考验的是艺术的审美,那么题跋考验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学术工夫了。在所拓十九件器物旁,吴大澂均进行适当的考证、品评、说明,其中几件藏品的题跋可与传世资料相互印证。如首屏所拓古玉玺,是吴大澂收藏中极为重要的一件。这件玉玺系吴大澂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得,在其名著《古玉图考》中也收录了此件器物,并加以考释,内容与此四屏中的跋文完全吻合。此古玉玺现为日本有邻馆收藏,根据《有邻馆精华》第148页中的图片看,一如吴大澂所描述的“白玉满身土斑”。
 

\

金石各器四屏中的古玉玺

 \\

(资料)古玉玺原物图片

\\

吴大澂所著《古玉图考》中关于古玉玺的记录

 \

金石各器四屏中的秦权泉石范

 \\

秦权泉石范原物
范29×13cm
盒31.5×15×3.5cm  

注:本拍品见《物外—文人书房》专场



另外如第三屏所拓秦权泉石范,吴大澂在他另一本著作《权衡度量实验考》中也做了记录和考释:
 
秦四两权泉。诸城刘燕庭方伯旧藏,今为汉军继幼云所得。重湘平一两七钱,稍弱。
 
文中“汉军继幼云”即杨幼云,陕西著名古董商,帮吴大澂搜罗古物颇多,是吴大澂在收藏方面的重要友人。此权范实物为国内资深藏家旧藏,器物外配楠木盒,盒盖上镌刻吴大澂跋文:
 
秦权泉石范。刘燕庭方伯所藏秦权泉二,一曰:第一重四两;一曰第九重四两,与今所传秦半两八枚轻重相埒。曩于京师见之,后归汉军杨幼云,此范与宝六货范同时获于大梁,尤为可宝。己丑(1865年)腊月,愙斋记。
 
以上所录两段跋文与此件四屏中的内容完全吻合,亦可相互印证。另,泉范实物上有一道裂痕,与拓片中的裂纹吻合,可知此裂痕为旧伤,吴大澂收到此件器物的时候已经断裂。这是吴大澂相关记录中所未曾提到的,也是对资料的一种补充。

\\

吴大澂
《李太淑人六秩寿叙》
册页  112开  水墨纸本
27×18cm×112

在首屏所拓古玉玺的题跋后钤盖了一枚“愙斋所作时年五十有八”的朱文小印,吴大澂五十八岁时为1892年,这个时期是他的兴趣从篆书研究转向古玉收藏的阶段。如果说这套朱墨拓注的金石各器四屏是吴大澂在金石方面的典范制作,那么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李太淑人六秩寿叙》册,则是代表了他在篆书方面的巅峰水准。
 
此套册页是吴大澂为同出吴中望族的顾肇熙母亲六十岁生日所书。顾肇熙(1841-1910年),字皞民,号缉庭,江苏吴县人。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举人。历官工部主事、惠陵工程监修,升吉林分巡道、陕西凤邠盐法道。光绪六年(1880年),经李鸿章保奏,顾肇熙追随吴大澂前往吉林协同吉林将军铭安办理防务;光绪八年(1882 年),吉林分巡道设立,顾肇熙任首任道员。因此,顾肇熙即是吴大澂的老乡,又是他的同事,在吴大澂的三大功绩中,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明清时期,顾氏人文蔚起,在苏州极有影响力;顾肇熙来自碧凤坊顾氏,是著名藏书家顾沅的曾孙辈,其家学渊源之深厚不难想见。因此,在吴大澂的很多艺术活动中,也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

 \\\\\

《李太淑人六秩寿叙》局部

有了这种长期的紧密关系,这册由许玉瑑撰文、吴大澂篆书的《李太淑人六秩寿叙》册,自然非同一般应酬。该册页为洒金红笺,寿赋由同治甲子举人、刑部郎中、著名词人许玉瑑亲撰,煌煌112开,近二千余言,以“六不可及”详述李太夫人一生行状,可谓文辞恳挚,声情并茂。这是一张李太夫人身为人母的功绩表,同时也是顾氏家族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录,是研究顾肇熙及其人生轨迹的难得材料。
 
吴大澂在书写此册时亦是全力以赴,两千多字篆书字字神完气足,一丝不苟,字法以小篆为面,金文为底,字形方正中蕴圆润,平正中蕴奇逸,书于洒金红笺之上,更显古雅庄重。吴大澂的书法,起始于光洁简静的玉筯篆,由于老师吴云的关系,期间亦受邓石如、杨沂孙小篆的影响,而最终则归于高古浑穆的金文。这种将金文、小篆两体完美融于一炉,线条光洁,呈现出一种前人未曾有过的奇古整饬的篆书,正是最成熟、最典型、最具独创性的吴大澂篆书。这时期也是吴大澂在篆书艺术研究中最后的黄金时光,而此后他被任命为广东巡抚,次年(1887)二月到任。此时吴大澂在书法上的兴趣已经转向黄庭坚的行书,收藏兴趣也转向没有铭文的古玉。

\

吴湖帆(1894-1968)

 \

吴湖帆
行书“湛静斋”
水墨纸本 镜框
24.5×74.5cm
注:李广钊上款

与祖父吴大澂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不同,吴湖帆则几乎一生悠游于艺术中,无论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个典型的“世家子弟”作风——这从两人的斋号亦可看出端倪,“愙斋”透着庄正之气,“梅影书屋”则弥漫着浪漫之风。吴湖帆的夫人,是祖父的好友、清代高官、著名金石鉴藏家潘祖荫的侄女潘静淑。在吴门,潘家与吴家都是世代簪缨,然其中还有“富”“贵”之分,潘静淑属于“贵潘”,吴湖帆则属于“贵吴”,两家同样显赫,且有世谊,夫妇二人又都倾心于书画创作、收藏和填词,可谓天作之合,绝对的门当户对。夫妇俩的“梅影书屋”,即得名自潘夫人的父亲潘祖年所赠与的宋刻《梅花喜神谱》,而书屋中很多著名的藏品,也继承自吴大澂和潘氏一族。这种优裕的学习条件,并世无第二人,因此在艺术上,吴湖帆更是贵气十足,他的书法得力于宋徽宗和米芾最多,清新雅健,风流倜傥;绘画成就更高,起先跟祖父一样从“四王”入手,后来直追宋元,终于将诸家所长熔于一炉,从笔墨、设色到布局都别创一种新气象,风格“清逸明丽、雅腴灵秀、似古实新”(谢稚柳语),处处透着灵秀的风韵,与祖父一身的金石气息迥异其趣,被公认为海上画坛的一代宗主。

 \\\\\\\

潘静淑
蔬果图
册页十开 设色纸本
1935年作
21.5×30.8cm.×10(约6平尺) 
注:吴湖帆题签并跋

出版
《梅景书屋画事》P36-59
2017年8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吴湖帆
绿遍池塘草
设色纸本 镜框
1940年作
19.8×83.6cm
注:褚民谊上款

《金缕曲词》参考著录:
1.《吴湖帆:现代山水画大师》P91,200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2.《画坛圣手:吴湖帆传》P45,200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3.《画坛圣手吴湖帆》P50,2012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吴湖帆与潘静淑伉俪情深,平时书画合作,诗词唱和,共同鉴赏家藏历代名作名品,生活图景之优美,与宋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元之赵孟頫、管道升夫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939年潘静淑以微疾去世后,吴湖帆悲痛欲绝,不仅改名为“倩”,别署“倩盦”,还以夫人所作《千秋岁词》中的“绿遍池塘草”一句,遍邀当时一百二十为名家或唱和,或绘图,精心编印成《绿遍池塘草》一书行世,作为对亡妻的纪念。而1940年(庚辰)他还在病中以此句为题,作《绿遍池塘草》一图,图中双燕相逐于青草之间,凉风生于水面,笔意简淡,意境空疏,好像在回味夫妇二人往日的美好,但那种天人永隔的无奈愁绪,始终像一层雾一样淡淡萦绕在纸上,挥之不去。

\

吴湖帆
群玉斋校碑图
手卷设色纸本
1960年作
28×126.8cm



注:著名收藏家李启严上款
出版:
1.《古萃今承——近现代名家精选》(解说篇)P100,2009年12月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2.《古萃今承——近现代名家精选》(图版篇)P130,2009年12月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3.《画坛圣手吴湖帆》P130,2012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4.《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湖帆》P152,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5.《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二》P718-P719,故宫出版社。
6.《梅景书屋师生画集》P96,2014年9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作于建国后的《群玉斋校碑图》和《溪山秋晓图》,则更能代表吴氏山水的典型面貌。如果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吴湖帆山水风格走向成熟的阶段,那到了六十年代后笔法由工整细秀转向写意豪放,用色从清雅转至沉着,则是晚年时期不得已的风格突变。这两图正作于其画风将转而未变之时,此时笔墨清刚流丽,转变圆浑灵活,既不似前期拘谨又未及晚年过放,包蕴二美,实现了青绿与水墨二者和合完美的统一,可谓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熔铸一体。
 
《群玉斋校碑图》作于1960年(庚子),乃为岭南大藏家李启严所作,构图左虚右实:只见近景几株苍松古木兀然挺立于山下的巨石间,几座楼阁茅舍半隐于其中,周边树丛蓊郁,远处湖光山色,令人心醉。画面用笔着墨滋润秀雅,造境开阔悠远,虽然自题用唐寅笔法,实际上无论用笔还是用色都比六如居士来得更为松秀活泼,有一种如唐诗宋词般余韵无穷的意味。陆俨少曾评价吴湖帆绘画:“研求设色,虽然他的法子可以学到,然其一种婉约的词意,风韵嫣然的娴静美,终不能及”,可谓一语中的。吴湖帆曾就这一点自得其乐道:“古人作画尚笔尚墨者论甚广,余偏以尚色图之”,对此颇显得意。
 

\

吴湖帆
溪山秋晓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58年作 
23.5×98cm.(约2.1平尺)

出版:
1.《朵云·中国画艺术丛集》第十集P74-77,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
2.《吴湖帆画集》图版七十七,198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吴湖帆书画集》P126-127,2001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4.《中国名画家全集·吴湖帆》P150-151,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5.《吴湖帆画集》下P288-289,2006年1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6.《吴湖帆画集》P122-123,2009年4月荣宝斋出版社。
7.《笔墨人生—书法家徐伯清传》P30-31,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8.《画坛圣手吴湖帆》P128-129,2012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9.《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湖帆》P140-141,2013年7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10.《吴湖帆·山水》P108-109,2014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11.《梅影书屋师生画展》P90-91,2014年9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12.《吴湖帆山水》P60-61,2018年7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展览:
1.吴湖帆书画大展,上海展览中心,1981年。
2.梅影书屋师生画展,上海龙美术馆,2014年。
 
注:上款人徐伯清(1926-2010),浙江温州人,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艺术家协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客座教授,浙江舟山书画院名誉院长。
 
作于1958年(戊戌)的《溪山秋晓》无疑更属于吴湖帆具有代表性的一件青绿巨作。此图画面左侧绘丘壑密林,其中有溪流瀑布蜿蜒湍流。山崖之下又有一河徐徐汇入右侧广阔的湖泊。布局由密及疏、由近及远、由险入平。观之如在江岸之边,视线跟随着泉石烟云在回环曲折中向前推进,忽又豁然开朗,眼前江景一览无余,画面静能生动,生机隐现,令人心旷神怡。画法上主要用湿笔,墨色相映,以色当墨,有“烟润”之气。吴湖帆说“白亦是色”,《溪山秋晓》笔墨纵横挥洒几度渲染之后,虚实渐明。山涧、岸芷、湖面留白之处经水墨濡化映衬呈现一派迷茫空濛之意象,化虚为实,使画面空灵秀润。
 
上款人徐伯清与吴湖帆亦师亦友,吴湖帆曾推荐自己的孙子吴元京入徐氏门下修习书法,由此可见两家笔墨传承与交往情谊之深厚。1958年,在嵩山区政府任干部的徐伯清得知老师并未被错划为右派,赶紧登门报喜;吴湖帆特意花4个小时为他精心创作了这幅青绿山水。吴湖帆之孙吴亦深回忆自己童年每次拜访徐伯清先生家,《溪山秋晓》都是徐家访客们不约而同的最大话题。作为近代最后的贵族艺术家,吴湖帆在此画中呈现出的笔墨气息富而不俗,贵而不霸,自有温文尔雅的气韵在。其中透露出的洗练腴润、超诣典雅之气,绝非他人可随意为之。在继承中正平和、清真雅正的传统审美之外,《溪山秋晓》没有顽固的守成,也没有锐意的革新,只有反复锤炼的涵养与学识,以及优游于传统之中又不为前人所缚的自由与畅达,实为吴湖帆艺术生涯中包前孕后又极富卓识的不朽力作。
 

\

吴湖帆、吴琴木
数青草堂读画图
镜框二帧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26.5×33cm/27.5×32.5 cm 

出版:
1.《画坛圣手吴湖帆》P104,2012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2.《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吴湖帆》P101,2013年7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3.《吴湖帆·山水》P75,2014年5月上海书画出版社。
4.《梅景书屋师生画集》P66-67,2014年9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5.《吴湖帆年谱》P456,2017年7月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6.《吴湖帆文献》P185,2018年4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画出版社。
 
展览:“梅景书屋师生画展”,2014年9月上海龙美术馆。
 
说明:“数青草堂”是著名鉴藏家钱镜塘先生之斋号。钱镜塘(1907-1983),浙江海宁人,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祖父辈均善丹青翰墨,富于书画收藏。镜塘先生自幼濡染家风,浸淫丹青之妙,染翰之外,倾力于金石书画鉴定,遂为沪上大藏家,与吴湖帆并享“鉴定双璧”之誉。
 
在吴大澂的一生的交游中,除了潘祖荫、陈介祺、莫友芝、张之洞、沈树镛等大臣名儒,还有吴昌硕、黄士陵等后来成为近代艺坛大家的幕僚,这些人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学术上,都不可避免会受到吴大澂的影响;而吴湖帆作为近代艺坛重镇,其交游之广并不在祖父之下,自1939年在“梅影书屋”招生授徒,“梅影书屋”成了海上最为知名的艺术沙龙,其门下更是出了徐邦达、王己迁、朱梅村、陆抑非、周炼霞等诸多近现代书画鉴藏名家。从愙斋到梅影书屋,百年来吴家风雅不断,无论在政治上、艺术上、学术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江南吴氏世家”六字可谓实至名归。

 \

吴昌硕
中有云气随飞龙
设色纸本 立轴
1914年作
143×39cm

出版
《名家翰墨·吴昌硕山水人物画特集》P44
1993年翰墨轩出版社

 
 

\

周炼霞
国色秾华
设色纸本 立轴
88×51cm
注:陈毅上款人

出版
《丹青优雅:我的祖母周炼霞》P221
201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

  \

陆抑非

策杖看山
设色纸本 立轴
176.5×93cm
注:刘涵湖上款

 

\

华艺国际2018秋季拍卖会
“吾吴守正—从愙斋到梅景书屋”专场
 
预展Preview
11/14-11/15
 
拍卖Auctions
11/16
 
地点Address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630号)

 





上一篇清初北方官僚鉴藏活动的兴起 一探宋荦的书画鉴藏

下一篇揭秘民国年间的谭敬书画造假团伙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