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投资 > 艺术收藏故事

带海外的中国瓷器“回家”!一位瑞安瓷器收藏者的故事


作者:佚名       来源于:文玩收藏投资知识网

在瑞安收藏界,王亮只能算是“后来者”,但在收藏圈小有名气,他只专注于海外回流瓷,不仅向市博物馆捐出十多件藏品,还以敏锐的嗅觉,从中找到商机。日前,记者采访了王亮。

变卖企业,专注海外回流瓷

2010年才进入收藏圈的王亮,原本是个办厂的老板,9年前经营着一家鞋底厂,手下有100多名工人。在一位玩古玩瓷器的亲戚影响下,他也深深迷上了瓷器,毅然决定变卖企业和设备,开了一家古玩店,就此在收藏圈“出道”。

在开古玩店的时候,王亮认识了各路收藏爱好者,其中一位做海外回流瓷的朋友让他认识了什么叫“海外回流瓷”。

海外回流瓷,顾名思义,就是当年出口到国外,而现在又回流到中国的瓷器。“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出口的黄金时期,西方人喜欢工笔画,画面追求繁复、满工,欣赏不了中国传统的大写意和简约留白的风格,在颜色上更偏好浓烈鲜艳的色彩,器型上则追求大件……”王亮说。

“这个朋友经常来我店里,他做海外回流瓷,只能通过网络购买。我想,我可以出国,而且海外有很多亲友,一些做汽配生意的朋友也经常去国外参展。”对瓷器已经有些知识储备的王亮,决定去欧洲看一看。

几番考察下来,王亮发现了流于海外的中国瓷在色彩、工艺、器形上有诸多不同,以及国内外存在的市场差异。凭着生意人的敏锐嗅觉,他坚定了做海外回流瓷收藏和生意的信心。回国后,他放弃了其他类别的古玩,一门心思扑在了海外回流瓷上,如今他已有了自己的拍卖公司。

 

“明清时期,大批的中国瓷器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到海外,卖给贵族,他们把中国的瓷器当成挂饰品,挂在墙上,所以很大一部分瓷器保存得特别好,现在的一些回流瓷器大部分来自那个时期。”王亮介绍。

当然,做古玩收藏,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还要独具慧眼才行。做海外回流瓷的这几年,王亮频繁跑各大拍卖行,也跑一些当地的“跳蚤市场”淘货,比如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跳蚤市场,在这些地方,必须要眼尖手快才能“抢好货”。

“像法国德鲁奥拍卖行,拍卖的藏品又多又杂,其中也有一些中国古董。比如当地一些贵族过世后,他的后代可能会把古董交给拍卖行拍卖,当然这其中会有假货,所以我们会先去看预展。”王亮说,拍卖前看预展,亲眼检查藏品让他收获不少。不过通过拍卖,很难买到便宜货。

多学多看,慧眼辨真假

 

随着国内外古玩市场逐渐升温,即使是“海淘”,买到假货、仿货的几率也不低。多看多学才能慧眼辨真假,在王亮的公司内,一整排与瓷器相关的书籍,是他学习来源之一。为了知己知彼,正确鉴假,他还经常到景德镇考察,观摩瓷器制作工艺。
王亮说,比如要鉴别一个花瓶的真假,需将其分解成100个部位去观察,每个朝代的瓷器风格不同,数出十处“真”,也不及找出一处“不真”,只要有一处不符合“规律”,足以说明它是假的。“当然,仿制是属于‘官仿官’,比如民国仿制乾隆,清朝时期的瓷器仿制明朝的,有些有过现代工艺修补的,要用紫光手电筒去看。古玩靠眼力,别人看不懂,你能看懂,你才能‘捡漏’。”王亮说。

将流落海外的瓷器“带回家”,已成为这些年王亮的心头宏愿。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经他手的海外回流瓷已达一两千件。除了自己收藏和拍卖外,他也十分关注回馈社会,每年均会在瑞安、温州博物馆作藏品展览。据不完全统计,他有十多件藏品捐给市博物馆,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鉴赏海归文物精品重器、开阔眼界的佳机。
 

个人名片:

 

王亮,瑞安人,今年46岁,瑞安博物馆之友联谊会理事,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温州市古玩商会副会长,温州市瓯窑学会副秘书长。






上一篇收藏故事:流入民间收藏的清代宫廷用器

下一篇收藏背后的故事:会微笑的元代花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