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英挺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由于小梅窑黑胎青瓷的发掘成果一度被当作“龙泉哥窑说”的一大依据,近年来,藏界对小梅窑黑胎的关注和讨论时有所闻。对于小梅窑和“龙泉哥窑”,笔者在2012年时已发表过个人看法,最近接触到几件小梅窑黑胎标本,重新勾起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菱瓣式折沿盘
八方形折沿盘
八方形盏
这几件器物是非常典型的小梅窑黑胎青瓷:胎质坚硬细密,色乌黑深浓,胎体很薄,釉层较厚,釉色以黑青色为主,也有泛黄泛灰者,釉面玻璃质感较强,片纹密布,纹路似“白络”,很显眼。此种黑胎青瓷给人的感觉是硬而脆,烧制温度较高。这几件器物的做工均在上乘,造型极其规整,从其式样来看,菱瓣式折沿盘、八方形折沿盘以及八方形盏均为仿金银器酒具,其中八方形折沿盘和八方形盏是正相配套的一副盘盏。 仿金银器的盘盏之类器物在龙泉窑中并不多见,传世品亦寥寥。据朱伯谦先生《龙泉大窑古瓷窑遗址发掘报告》表明,类似的菱瓣口折沿盘等器物只在大窑亭后及杉树连一带个别窑址有出土,且数量极少,同出者均为精美器物。近年来,杉树连一带确发现过这类盘盏器物,虽系废弃于窑址的残次品,仍可见出其制作之精美,有些残件可较完整拼合,或为故意打碎处理的次品。另据笔者查询,浙江省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等也有相关藏品。 以下为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宋龙泉窑仿金银器折沿盘,可与小梅窑黑胎盘进行对比:
在宋龙泉窑仿金银器盘盏中,有黑胎也有白胎产品,品质均在上乘,其使用对象,应系宋代的上流社会。以式样风格及做工等角度来看,这类器物的共性非常明显,只有小梅窑器物的“白络”式开片显得独特而另类。对于此种风格化的白色片纹现象,除了小梅,其实大窑和溪口出土的黑胎瓷片上也能找到,但比较少,且不明显。笔者认为此种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形成的,此类黑胎瓷片属铁质性胎,也即紫金土为主要原料的胎土,胎硬釉也坚硬,加上烧制温度偏高,就会形成硬纹片,形成光泽而透亮的玻璃质感釉面。由于龙泉当地的土壤酸性较强,这些埋在土里的瓷片经过长时间的酸碱腐蚀钙化就形成了黑胎青瓷特殊的白片纹。应该说,小梅窑黑胎的胎釉配方、烧制氛围以及土壤环境等都是值得探究的。 那么小梅窑黑胎的白色片纹是不是印证了龙泉哥窑的特征呢?龙泉哥窑说的最主要文献依据是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里的记述:“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如果说小梅窑黑胎的白络式开片即是“浅白断纹百圾碎”,那么“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又要如何解释呢?小梅窑黑胎的呈色可是偏沉偏暗青里泛黑的深色风格! 那么小梅窑这批黑胎瓷器到底是什么性质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当年的试验品,官方很可能对龙泉大窑(当时称琉田)“制样须索”定制瓷器,当地组织试烧官物,但是没有烧造成功,次品就地废弃。首先从瓷片看,小梅窑黑胎的胎质太薄,太坚硬,很难成型,成品率太低。其次,此类风格的黑胎看不到相应的传世品,相对应的出土器物中也找不到一件,全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中也难觅其芳踪,杭州城生活遗址出土这么多瓷片中也没有见过。这就充分说明,这类黑胎瓷器没有烧制成功,基本没有流传出去,即使有出去也是非常非常的少。
上一篇: 秦大树陶瓷研究论:钧窑的特点及生产历史
下一篇: 瓷器纹饰上的美好寓意
标签:
【相关文章】
论陶瓷书法装饰艺术
瓷器断代的误区
汝窑瓷器杂谈
钧瓷颜色变味 漆器材料变味 非遗:“变味”而濒危
如冰似玉 冠盖中华——龙泉窑名品赏析
雅昌观察:粉彩瓷和珐琅彩瓷谁与争锋
五大名窑今天还“说不清” 怎样研究古陶瓷?
哥窑文物价值几何?“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
乾隆官窑青花瓷略谈
详解天青色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钧瓷颜色变味 漆器材料变味 非遗:“变味”而
漫谈陶瓷文化艺术
扒村窑瓷器的特征及其艺术特色
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五叶纹陶块谈起――兼论我
枯槁幽玄的象征符号与禅茶美学——宋代吉州窑
李建毛:岳州窑相关问题再议
沈岳明:向洋而生 无问西东——从圣杯屿沉船看
叶英挺:宋龙泉窑“宣和癸卯”字款残片浅析
叶英挺:宋龙泉青瓷的“黑”与“白”
说柴窑(一)
叶英挺:龙泉窑中的瓷胎漆器
叶英挺:小梅窑黑胎青瓷
耿宝昌:越窑“秘色瓷”琐谈
扒村窑瓷器的工艺与纹饰特征
薛冰丨成熟青花瓷诞生于元代景德镇的原因
马未都谈汝窑
汝窑的窑址分析
陶瓷缺陷分析——毛孔 棕眼
朱文立|柴瓷研究
叶英挺:龙泉窑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