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投资 > 艺术收藏故事

80后海归醉心文物修复:孤品被定无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张弓野手拿一把日本武士刀的刀柄精心研究,进行修复前的准备。(长沙晚报 张弓野 提供)

  28岁的湘潭小伙张弓野,是一位留学乌克兰的硕士研究生。他放弃了乌克兰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归祖国,只身来到西安,进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始醉心于文物修复工作。10日,刚刚完成收藏于西安博物馆内一个战国时期青铜小鼎修复工程的张弓野接受了记者专访。

  修复青铜小鼎“孤品无价”

  古朴的青铜器、凝如羊脂的瓷瓶、晶莹剔透的玉器……每一天,这些被珍藏在西安博物馆中的文物,都能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对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啧啧称奇。

  小雁塔下玻璃展柜里那一件件传世珍品,原本早就应在饱经岁月磨砺后斑驳破损,之所以能焕发生机、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是因为离不开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一双妙手。湘潭小伙张弓野正是这群文物修复工作者中的一员。

  张弓野告诉记者,因为存世的战国青铜小鼎不多,保存完好的更是极为罕见,这让记者不禁对这个青铜小鼎的价格产生了好奇。对此,张弓野只是郑重地 说了4个字——“孤品无价”。他告诉记者,文物是历史的沉淀物,其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市面上流通的文物或许可以标价,一旦文物收藏于博物馆后就 完全停止了流通,成为了国家珍藏的无价之宝。

  美丽误会爱上文物修复

  张弓野的父亲张啸,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湖南师大的油画系。父亲对他走上艺术之路影响很大。“当听到父亲讲到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这些雕塑大师,看到《大卫》、《摩西》这样惊世骇俗的雕塑作品,我当时就想,如果能学习雕塑该有多好!”

  2006年,张弓野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顶尖级的美术高校——位于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 一次美丽的误会,让张弓野走上文物修复之路。在基辅读了一年预科之后,张弓野才知道他被分配到了学校的油画修复专业,出于对雕塑专业的神往,他马上向学校 递交了转系申请,申请转到“雕塑修复系”。

  可是,直到上课时,当时俄语水平有限的张弓野才知道,由于自己对俄语翻译有误,他选择的“雕塑修复系”实际上是“文物修复系”。“就这样,我在文物修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张弓野笑着说,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为世界留下更多美丽

  中国学生特有的尊师和勤奋,让张弓野很快获得了导师明儒林教授的垂青。大三时,明儒林老教授拿来一个破碎陶罐的几十块残骸,让班上6位同学找出 相邻的碎片。“陶罐本身没有花纹,碎片又很小,他们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相邻的碎片,他们都认为不可能再复原了。”张弓野却独辟蹊径,闭上了眼睛,用指尖的触 感去寻找相邻的碎片。

  2013年3月初,也就是张弓野研究生毕业前夕,那一天,张弓野正在明儒林教授的工作室里修复文物,明儒林忽然告诉他,乌克兰国家博物馆希望张 弓野毕业后留在博物馆内工作,问他是否愿意。张弓野犹豫再三,还是婉拒了教授的邀请,表示自己要回国发展。这位老教授拍了拍张弓野的肩膀说,“你回中国是 对的,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你回国后可以给世界留住更多的美丽!”

  2013年7月,张弓野回到祖国,放弃了可进湖南省博物馆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进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工作。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可以让自己大开眼界。因此,我就选择了来西安工作。” 因为出色的专业素养和一口流利的俄语,张弓野目前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文化先行”计划的预选人员,将随时待命随中国使团出使中亚地区。同时, 他所在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还打算保送他继续深造攻读文物修复专业的博士学位。





上一篇窥探绘画天价成交的背后故事

下一篇罗磊光收藏展:绽放中国瓷器异彩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