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详解端砚不同坑口的特征(附图)
老坑
老坑古端砚由于砚石材料采自深于河床之底的石脉,长年受水的净化浸渍,自身石质温润且幼滑,石色青灰中带蓝紫,制成砚后经历长期的使用揣摸与墨长期相伴,加之漫长年月的空气接触氧化,因此发生质的变化,表面皮壳墨光擦洗不去,由表入里必然有墨渗痕,甚至用细砂擦开小片砚堂观之,所见的石肉也与新砚有明显的区别,色泽变深,由紫蓝偏灰黑,砚的本身有些也会出现断续的细小裂纹状或分层剥离,细辨之,老坑所俱的石品隐约可见:如玫瑰紫青花,金银线,冰纹或鱼脑冻,蕉白等。
老坑砚石岩性: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云母类(水云母)粘土为主组成,还有赤铁矿、石英、绿泥石、碳酸盐类,微量矿物有:电气石、金红石、黄铁矿等。赤铁矿呈微粒状,相对集中成环带状的晕圈时,则谓之为“火捺”。老坑砚石外观青灰色,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大西洞与水归洞同称老坑砚石,在色泽上粗看大致一样,其实仔细审视仍可分辨出来。大西洞石色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蓝;水归洞则在青灰色中微带紫蓝色而偏紫。大西洞之冰纹似乎多些,水归洞则相对少些。老坑砚石击之发出木声,无铿锵之声(与宋坑比较有明显不同)。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青花、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老坑,尤其是出自大西洞砚石中的鱼脑冻是最理想的,是砚石中最为娇嫩之处,最为难得。鱼脑冻或蕉叶白的周围必定有胭脂晕火捺,最好者是将整个“冻”团团围住。冻内或近边沿处必定有青花,有时还有玫瑰紫青花,这种鱼脑冻是非常罕见的,不要说是完整的白如晴云的鱼脑冻,就是碎冻亦属少见。我以为很有必要将老坑砚石中的“冻”,“晕”和“荡”区分开来,否则就会影响“冻”的真正价值。老坑砚石中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冰纹冻,这也是唯老坑水岩砚石所独有的。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把“重与轻”,“刚与柔”这两对矛盾统一在一体之中,这是有根据和有道理的。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比原来的感觉要轻些。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老坑砚石的确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假如用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这些特点是因为老坑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同时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很大,所以敲击它时发出“笃笃”的木声,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缺少铿锵之声。
老坑石品-----冰纹
老坑石品——鱼脑冻
老坑石品——鸲鹄眼(八哥眼)
老坑石品——玫瑰紫青花
玫瑰紫青花 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它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如果在其它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
老坑石品——鹅毛氄青花
鹅毛氄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老坑石品——翡翠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老坑石品——五彩斑(有称五彩钉)
五彩斑(有称五彩钉) 唯老坑独有的花纹,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十分坚硬,拒刀凿。不过五彩班虽然是石疵,但可作为辨别老坑砚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
老坑石品——硃砂斑(有称朱砂钉)
硃砂斑(有称朱砂钉)应该称之为朱砂点更为适宜,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象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老坑石品—— 虫蛀
虫蛀 在端石的边皮部位,或靠近底板、顶板部位,偶有出现似虫蛀的千疮百孔,或如风化的岩穴。其色近黄褐,有时是黄褐带几点黑色。虫蛀是端石中的瑕疵,但它有一种出自大自然的朴实美,在雕刻创作中可变为名贵的“花纹”。虫蛀偶尔见于麻子坑,老坑和坑仔岩则少有这种石品。
麻子坑
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两洞口相隔不过5米,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洞内泉水从岩壁不断渗出;旱坑在上,亦为“泉生石中”,不过积水时间比水坑稍短。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间有鸲鹆眼、鹦哥眼等佳石,眼中有晕,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
麻子坑——天青冻
麻子坑石品——翡翠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麻子坑石品——天青
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上品天青。说得更具体更明白一点,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出现,即以天青作地色,这样的浮云冻就显得更名贵。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微乎其微的现象)。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
麻子坑石品——石眼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鸲鹄眼 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坑仔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但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端溪坑仔岩? 大石眼
坑仔石品——翡翠纹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坑仔石品——翡翠纹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坑仔石品——黄龙纹
黄龙纹 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本来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坑仔石品——鱼脑冻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栾栾,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等。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坑仔石品——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坑仔石品——鱼脑冻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栾栾,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等。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宋坑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宋坑砚石由于产石区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所以石质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宋坑砚石色泽是紫如猪肝,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宋坑砚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古代之宋坑砚大者是这种颜色的,苏轼在《孙莘老寄墨诗》中就有“端石琢马肝”的诗名,也有人称猪肝色,其表面还有所谓金星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优质宋坑砚石还有火捺,更好的是猪肝冻或金钱火捺。宋坑砚石由于矿区范围宽广,所以石质粗细不等,上乘的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
宋坑石品——翡翠
宋坑石品
宋坑石品——石眼
宋坑石品—— 铁捺
胭脂火捺 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页岩。
宋坑石品——金钱火捺
金钱火捺 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外形像古时候的铜钱,中心部呈圆形,从内向外一圈圈成轮状(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渐变淡),这种火捺谓金钱火捺或金钱冻。金钱火捺比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其成因是铁质围绕粘土碎屑为中心发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结核,在成岩过程中形成这种石品花纹。铁质即赤欣矿,呈粉末状及微点,含量7%~10%,粒径0.11毫米左右,赤铁矿自核心向外逐渐减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泽较外围要深。
梅花坑
梅花坑的开坑采石始自宋代,原出自岭羊峡以东的高要沙浦典水村附近,故古人称典水梅花坑。目前梅花坑砚石多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的九龙坑开采,据说与宋坑砚石同出一脉。梅花坑洞较深,洞内石分三格,上下格石粗不能作砚材,只有中间一格如无裂缝则可采用。梅花坑石以多眼为主要特点,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其中有梅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下墨亦快,但石质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然而,仍不失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
梅花石纹
梅花坑石品——石眼
梅花坑——大石眼
斧柯东
斧柯东石品——虫蛀虫蛀 在端石的边皮部位,或靠近底板、顶板部位,偶有出现似虫蛀的千疮百孔,或如风化的岩穴。其色近黄褐,有时是黄褐带几点黑色。虫蛀是端石中的瑕疵,但它有一种出自大自然的朴实美,在雕刻创作中可变为名贵的“花纹”。虫蛀偶尔见于麻子坑,老坑和坑仔岩则少有这种石品。
斧柯东石品——石纹
绿端坑
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清纪晓岚在自己的一块绿端砚上镌铭:“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此自宋代之论耳。若此砚者岂新坑紫石所及耶。嘉庆戊午四月晓岚记。”其砚侧镌诗云:“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是岁长至前三日又铭。”纪晓岚对绿端的评价与前辈有所不同,是有一定根据的。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史料的记载中很少谈及绿端的下墨与发墨之事,只有提到绿端水坑润而发墨(绿端坑洞原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旱坑则没有谈及。近年沙浦苏一村附近亦发现绿端石砚材。绿端是指端州出产的绿石端砚,但绿色的砚石却不是只端州才有,广东恩平市有一种可以雕制成砚的绿石(但下墨不快,发墨也不好),吉林的松花石砚,甘肃的洮砚均为绿石,因此必须加以区别。
绿端石茶盘
绿端石品——海藻状花纹
绿端石品——海藻状花纹砚石别具一格,绿端砚石品中罕有天然石品<类似海藻状的花纹>。海藻状花纹如是一泓平静的秋水,明月倒映在湖上,极富诗情画意,展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古塔岩
古塔岩位于坑仔岩之南,屏风背附近。古塔岩石色凝重,紫色稍带赤,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色彩有变化,不单调,且看上去油润生辉;石质娇嫩、坚实、滋润;间中会发现石眼,并且有佳眼,但甚少有火捺、蕉叶白等。古塔岩砚石一般可作雕花砚材,我以为它仅次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完全可与宋坑媲美,有些特别好的甚至可作高档砚材。
古塔岩石品——翡翠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古塔岩石品——黄龙纹
黄龙纹 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本来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宣德岩石品——石眼
朝天岩
朝天岩位于宣德岩附近,开始采石于清康熙年间,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经之地,且两边距离相当。朝天岩洞不深,洞内宽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曰朝天岩。朝天岩砚石质地较细腻,砚石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这是朝天岩独有的。
朝天岩石茶盘
朝天岩——青苔斑
白线岩
白线岩位于羚羊峡以西、以北的山岭上,岩洞内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带翠绿色,质优者可作雕花砚材;第二层叫二格青,多作低档的顺水淌池砚;第三层是青石,质优之青石时有火捺,亦可作砚材。质优白线岩砚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点象散碎的冰纹。
白线岩石品——蕉叶白白线岩 端砚名坑之一。岩洞内石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带翠绿色,其中质优者可作雕花砚材;第二层叫二格青,多作顺水淌池砚;第三层是青石,择其优者作砚材,质优之青石还带有火捺。
蕉叶白又称蕉白。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古人曾在一块有蕉叶白和青花的端溪老坑砚(因砚形体小,称袖珍砚)背镌上诗云:“蕉白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清黄莘田甚爱端石中的蕉叶白,他干脆把自己珍藏的有蕉白的端砚称为蕉白研,铭之曰:“羚羊峡里秋月高,彩云一片沉红皋;欲散不散能坚牢,风纹水纹相周遭。穷渊蕴结而甄陶,石工下缒斤斧操;深求窟宅驱鲸鼍,羊肝鲜割微腥臊。附不溜手濡其膏,白叶芭蕉青蒲萄……”。此外还有:“蕉白清,碧盖倾;求净友,逢石卿;心泉涌,滋华英;风雨骤,打叶声。”又有:“蕉白隐现朱螺纹,大璞不雕含其芬”等等。
冚罗蕉石品——火捺
沙浦石石品
鼎湖区沙浦镇端砚石材“鸡心应”石品——金钱火捺
沙浦石石品——青花
沙浦坑位于沙浦镇上,宋朝年间就已开采,它的开采洞口分布很广,绵延几十公里,石胍蕴藏量非常丰富,是目前产量最大的。沙浦坑的石矿中,时有泥沙夹杂着,就开采的安全性来说,相对是比较危险的,在开采的过程中,遇有难度,即弃采另觅新坑,这也是沙浦坑洞口都不深,洞口又多的原因。沙浦坑洞口开采寿命都不长,不像老坑一个洞口,就让人类奋斗了一千多年。沙浦坑的石质与石色变化很大,石质一般比较坚燥,没有三大名坑的滋润。好的沙浦坑特徵很像三大名坑,偶而也有鱼脑冻、蕉叶白、石眼、火捺、青花等石品花纹。
沙浦坑
沙浦坑位于沙浦镇上,宋朝年间就已开采,它的开采洞口分布很广,绵延几十公里,石胍蕴藏量非常丰富,是目前产量最大的。沙浦坑的石矿中,时有泥沙夹杂着,就开采的安全性来说,相对是比较危险的,在开采的过程中,遇有难度,即弃采另觅新坑,这也是沙浦坑洞口都不深,洞口又多的原因。沙浦坑洞口开采寿命都不长,不像老坑一个洞口,就让人类奋斗了一千多年。沙浦坑的石质与石色变化很大,石质一般比较坚燥,没有三大名坑的滋润。好的沙浦坑特徵很像三大名坑,偶而也有鱼脑冻、蕉叶白、石眼、火捺、青花等石品花纹。 硃砂斑(有称朱砂钉)应该称之为朱砂点更为适宜,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象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沙浦石石品——硃砂斑
木纹石石品——石纹
白端
上一篇: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下一篇: 他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纪念谢稚柳先生诞辰112周年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