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国家图书馆藏抄本述略
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后,印本图书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之后的千余年,抄本依然处于与印本并行状态。抄本在文物、文献及艺术价值上依然被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刻本时代的抄本古籍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研究挖掘抄本古籍的价值。
“古人书籍,多无印本,皆自抄录”。在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晚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兴起,为书籍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宋代雕版印刷技术成熟,印本图书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此后中国书籍史的关注对象,便更多地投向宋元明清佳刻,抄本、写本的研究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抄本是“依据某一底本缮写誊抄而成的古籍传本”。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著录,在其收录的5.6万余种善本古籍中,抄本占约三分之一。在这些流传至今的抄本中,宋元抄本极少,明清抄本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抄本数量很大。主要原因一是时间久远、兵燹火厄等因素所致,或失或损,二是宋元旧本到明代已日渐稀少,许多藏家、学者不得不靠传抄获得所需之书,三是明代中期以后刻书追求形式与数量而不讲究校勘,“明人刻书而书亡”,学者、藏书家为得到校勘质量好的书籍又开始用抄写佳本的办法,抄书风气大开。
后世藏书家、研究者重视抄本,主要基于:一文物性,由于历史原因,宋元抄本保存至今者已稀如星凤,藏家无不视为镇库之宝,二文献资料性,一些书仅有抄本,未曾刊刻或者曾有早期刻本,但早期刻本已经不存,抄本成为最早或最好版本,或名家抄写,校勘质量较高,其文献资料性超过一般刻本;三艺术性,一些抄本出于名家之手,其书法辅以精妙纸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一些抄家的自制专用纸也因其个性化的精心设计颇具美感。
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中抄本数量大,质量较高,通过对国图藏抄本的分析或可管窥抄本文献的价值和特点。
1 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中的抄本统计
走过107年历史,得益于代代馆员的极力搜求、社会贤达的慷慨捐让,特别是政府机构的支持,中国国家图书馆成为世界上藏中国古籍善本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的收藏单位。2016年,在国家图书馆前辈编纂藏书目录的基础上,古籍馆同仁对善本古籍进行了逐一清点核查,完成了国家图书馆普查登记目录。在编纂目录的过程中,笔者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进行了统计,截止2015年,馆藏善本书30766部,其中宋抄本7部,元抄本8部,明抄本1231部,清抄本5187部,在善本的比例中约20%。另刻本外还有稿本、档案写本等近2000部,全部稿抄本占善本书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2 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抄本收藏特点
国家图书馆善本馆藏中的抄本,数量大,质量高而且特色鲜明。其主要特点有:
2.1 早期抄本数量较大
国家图书馆的善本古籍抄本中宋元明抄本1246部,其中170余部为内府所抄,这部分抄本多本自宋元甚至以前的古籍刻本及稿本,距离文献产生时代较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很重要的校勘价值。而嘉靖年间政府组织的大型抄本,曾经是11095册鸿篇巨制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则由于编纂时所收录为七八千种永乐以前的珍贵书籍,在其中部分古籍失传后,这本抄本成为辑佚的渊薮,让我们可以从残缺的古籍中复原若干亡佚的典籍。
2.2 出自名家的抄本数量大,覆盖面较广
如孙从添所言,钞书要明于义理者一手书写,无脱漏错误,无破体字,用墨一色,方为最善。名家抄本较之一般抄本校勘更精,书法也多精良,纸墨选择更加讲究,更具文献和艺术价值,此亦后世在抄本的收藏中更看重名家抄本的原因。在国家图书馆藏抄本中,各个时期著名学者、藏书家的抄本占了较大比重。明抄本中如吴寛丛书堂、冯舒冯班兄弟、穴研斋、杨仪七桧山房、姚咨茶梦斋、祁承㸁澹生堂、毛晋汲古阁、谢肇淛小草斋、钱谦益、钱谷、野竹斋抄本等,颇为后世学者看重。清代抄本中则有吴騫拜经楼、抱经楼、鲍廷博知不足斋、陈鱣、管庭芬、翁方纲、黄丕烈、焦循、观海堂、劳格、劳权、知圣道斋、贞节堂、张金吾、味经书屋、王国维、海源阁等;还藏有数量可观的明清时期内府抄本,体量最大的当属3.6万余册的《四库全书》了;抄本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正如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明人抄本,以吴门朱性甫、钱叔宝、子允治手抄本最富,后归钱牧翁。绛云焚后,仅见一二矣。吴宽、柳佥、吴岫、太仓王元美、昆山叶文庄、连江陈氏、嘉兴项子京、虞山赵清常、洞庭叶石君诸家抄本俱好而多,但要完全校正、题跋者方为珍重。王雅宜、文待诏、陆师道、徐髯翁、祝京兆、沈石田、王质、王穉登、史鉴、邢参、杨仪、杨循吉、彭年、陈眉公、李日华、顾元庆、都穆、俞贞木、董文敏、赵凡夫、文三桥、湖州沈氏、宁波范氏、吴氏、金陵焦氏、桑悦、孙西川,皆有抄本,甚精。新抄,冯巳苍、冯定远、毛子晋、马人伯、陆敕先、钱遵王、毛斧季各家,俱从好底本抄录。”收藏家明代即有互相借书而抄补充藏品的传统,补充的重点是稀见宋元本,学者则注重所选版本的质量,选择的是校勘精审的版本。
2.3 影抄古籍集中,版本价值较高
“依据某一底本覆纸影摹其图文集版式而成的古籍传本,又称影写本。” 明清抄本最有特色当属影抄本。目前给以影抄的描述多为依据某一底本覆纸影摹其图文及版式而成。但就目前所见影抄者,常见与影抄底本颇异者,对影抄的工艺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国家图书馆善本抄本中,明影宋抄116部,其中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31部,明影元抄本30部,其中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6部;影明抄8部,其中毛氏汲古阁影明抄本4部;清代影宋抄本80部,其中毛氏影宋抄本26部,清代影元抄本25部,其中毛氏影元抄本6部,清代影明抄本6部,其中毛氏影明抄本4部,另有影金抄本4部。影抄本中一些所据底本已经不存,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
2.4 四库底本占比重大
《四库》底本,即四库馆臣据以校抄入《四库》的四库馆书,传世的《四库》底本、稿本是研究《四库》的重要资料。馆藏四库底本57部,除刻本和活字本外,抄本有36部,所占比例较大。
3 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抄本价值
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抄本中尤其以以下几个类型更具价值文物、文献及艺术价值:
3.1 仅有抄本,或所据稿本或刻本已经不存,保存的旧抄本成为最早的传本,或唯一的留存,具有文物、资料双重价值
宋代皇族谱牒分玉牒、属籍、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和仙源积庆图五种,传世者仅见国图宋抄本《仙源类谱》与《宗藩庆系录》。两书为南宋内府抄本,书衣为皇室专用的明黄色织锦,开本阔大,典雅华贵,纸墨之精,书法之工整雅致,非寻常抄本可比。两书原藏清内阁大库,清末划归学部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两书原已残破,国图虽做抢救性修复,但缺佚过多,无法补全。《仙源类谱》记宋皇室宗族男女成员的支脉、婚姻、官爵迁转、功罪是非以及生死年月,《宗藩庆系录》是“辨谱系之所自出,序其子孙而列其名位品秩。”两部宋抄对我们研究宋代宫廷历史、典章制度、皇族户籍,科举仕宦婚姻诸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系陈振孙早年每到一处,向当地学者、藏书家求教、购买和传录典籍,数十年积累心得,按《郡斋读书志》的形式,撰成的私家藏书目录。五十六卷,对辨别学术源流可起到指导门径的作用,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书籍后来大部分散失,《直斋书录解题》本身也未能完整保存。国图藏元抄本仅存四十七至五十四卷,却是目前可见最早版本,其后便是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二十二卷。
馆藏元抄本中还有元至正十八年孙道明抄《闲居录》,为元吾丘衍记奇人异事及古文字、古器物考辨之语。据《松江府志》载,孙道明 “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辄手自抄录。筑映雪斋,延接四方名士,校阅藏书为乐。”《读书敏求记》载,孙道明抄书不下数十种,且多记岁月。《闲居录》为孙道明六十二岁时抄录。行格款式规整,楷书庄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此书还有明末毛氏汲古阁抄本、清吴氏绣古亭抄本、清郁氏东啸轩抄本、清乾隆三十二年赵氏竹影庵抄本、清乾隆四十一年吾氏竹素山房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等传世。元抄为此书现存最早传本。
国家图书馆藏宋陈与义诗集《简斋诗外集》元抄本亦为该书现存最古之本,后来各本皆出此本。
明抄本中,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可谓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传奇,收元明杂剧242种,所收剧目颇多孤本。此本发现以前,元人杂剧多赖明万历四十四年刻臧懋循的《元曲选》流传,《古今杂剧》比《元曲选》多出一倍半,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名著。郑振铎先生认为,此书的发现不仅对中国戏剧史、文学史研究者是重要消息,还认为这个发现可以与内阁大库打开、甲骨文的出现、敦煌遗书的发现具有同样的意义。
3.2 影抄精者下真迹一等,保留宋元古籍旧貌
由复制方式看,影抄影写几乎是对原书的照相式复制,从文献价值和保留原本原状程度而言自与一般抄本不同。
明抄本数量较宋元抄本大很多,主要是宋元刻书明代存世日稀,明刻质量又遭诟病,所以明人抄宋元本以获佳本成为风气。而明末至今又逾三百余年,宋元书不断减少,明代抄的宋元本书有些已是让宋元刻书内容风貌留存于世的唯一途径,影抄则由于相似度高,更受重视。
明末汲古阁主人毛晋,父子两代致力于藏书、刻书、抄书、校书,在文献整理、出版传播上地位无可替代。汲古阁影宋抄本乾嘉后就有“下真迹一等”的美誉。清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评价“惟汲古阁影宋精抄,古今绝作。字画纸张,乌丝图章,追慕宋刊,为近世无有继其作者。”一些宋元刻已亡佚,影抄本即保存下来一部宋刻或元刻。如《鲍参军集》宋刻久佚,汲古阁影宋抄《鲍参军集》摹写之精,堪称独绝,成为宋刻的留存,其中文字可校正通行本处也甚多。世称“毛抄仅下宋本一等,”此本是享此盛名的代表之一。汲古阁影宋抄《鲍参军集》为陈清华旧藏,1965年周总理关怀下从香港收购,入藏国家图书馆。还有毛氏影宋抄本《汉书》,摹写工致绝伦,形神逼真等等。总之,宋本不存的情况下,这些影宋抄本无疑保存了宋本原貌。
3.3 一些古籍不宜流传,不曾刊刻,抄本成为孤本秘笈
一些古籍由于不宜流传,不曾刊刻,也不曾流通,流传下来的抄本成为孤帙。如国家图书馆藏宋内府本《洪范政鉴》因将阴阳变化、五行交替、天垂异象,是对人主行为、政绩的警示。历代帝王都常以此为鉴,约束个人行为,调整现行政策;忠臣良将也常以此作规劝人主的依据。宋仁宗赵祯躬自撰著《洪范政鉴》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为政治之龟鉴。但其中所讲又不希望民间传播,于是一部抄本只在宫中传看。既不刊刻,也不传抄。直到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实施据以影印,才使书走出禁宫,化身千百。还有一些彩绘本由于所用原料价格昂贵,也仅以孤本方式留存,如明抄彩绘《千家诗》等。
3.4 藏家精抄,艺术价值倍增
抄书有自己手迹、也有佣书人的抄写。名家抄本,抄书使用的纸张多为自家专门印制,版心下多有藏书室藏书楼的名称,精抄也成为特点。“明人抄本,各家美恶不一,然必有用之书,或有不同寻常之处,亦皆录而藏之。然须细心紬绎,乃知其美也。吴匏庵抄本用红印格,其手书者佳。吴岫、孙岫抄用绿印格,甚有奇书,惜不多见。叶文庄公抄本用绿、墨二色格,校对有跋者少,未对草率者多;间有无刻本者亦精。一些藏家以蝇头小楷书写,字纸俱佳,平添了美的气息。此外还有学者抄书注重内容的准确,抄校多为精抄精校,学术水准较高等特点。
总之,抄本作为一种版本形态,尽管一些随手抄录者从资料价值和艺术性上均有欠缺,但其价值不可忽视。此外对抄本这一形态的研究和揭示远远不够。对于抄本、稿本和校本,我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来源:《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4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陆游《老学庵笔记》
下一篇: 中国古代藏书家的历史贡献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