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前沿 > 艺术纵览

印色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印色

\

隋唐以后印章通用“印色”,也就是印泥,这里的印泥跟之前所说的封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千万别弄混淆了。印色主要是朱色,但是最初是墨色,后来通行朱色,也偶尔会发现用赭色、青色、金色的,唐时的官印有称为“朱记”的。

\

下面说说印泥的制作方式:
 
最原始的制泥方式称为“调朱”,“调朱”的工艺十分简单,就是先将白芨置于水中煎煮,制成白芨水,冷却后将朱砂类的矿质颜料同白芨水充分拌和,即可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调制的印泥称为“水印”,但“水印”仍具有较大流动性和渗透性,这就造成了印文字口不清晰,遮盖力差,印文薄等问题,此外由于朱砂加工工艺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印文厚薄不均的现象故当时之阴文皆钤印不显,易玷污纸面。

\

到了隋朝时就用蜂蜜代替白芨水调制印泥,印泥进入“蜜印”阶段,蜂蜜较白芨水更为粘稠,且具有较好的凝固性,制作时不需要煎煮,直接同朱砂搅拌均匀即可使用,效果良好,制作比较便利,使“蜜印”迅速代替“水印”在官印和私印的使用中推广开来,但无论是“蜜印”还是“水印”都很难达到使印文字迹清晰,历时不晕的效果,尤其是着泥块面较大的阴文。

\

唐朝时书画鉴藏印作为印章艺术的前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而印谱的诞生更是促使印泥制作进入新阶段。

\

宋代时私印又分化出了书画款印,篆刻艺术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南宋时期,为了增加书画的美感,大凡书画家都会在创作完成的作品后钤上一至二方自用印,到了南宋末年,有人提出使用“油印”,并赋予实际制作。

\

“油印”作为纸张和石制印章的最佳拍档在印泥发展史上粉墨登场,但是由于当时油料加工的局限性,虽可克服“水印”、“蜜印”字口不清晰,厚薄不均等诸多问题,但其渗油泡油的现象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油印周围多有油迹跑出不但影响印文效果,而且随着时间流逝,印文也大多会出现模糊迹象。

\

元代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油印制作技术的提升,油印印泥开始流行,而水印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当时油印已经开始采用菜油加上磨细的朱砂调配,颜色多为大红,但是由于加工工艺简单所以印记较薄,颜色单调,仍有少许渗油泡油现象。

\

明代中后期进入篆刻创作繁荣新时期,特别是到了万历年间,更是掀起了一股摹古的热潮,地域之广,人员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此时油印基本上取代了蜜印,而蜜印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油印中植物纤维的添加,称为印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个新添加的原料就是艾绒。

\

明代之前的印泥,无论水印、蜜印还是油印,皆似封泥,虽粘稠但是没有骨架,上章时,为了能使印文清晰不能用印章拍打印泥,而必须将印泥慢慢蘸于印面,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放入植物纤维的印泥,使印泥仿佛有了身骨支撑,能够挺立一般,且只要拍打泥胎,就方便印章的印面均匀上泥,同时由于当时的油印仍主要为文人或者收藏者自制,所以所用原材料多种多样,而所产的印泥虽颜色较前代丰富,但是由于缺少朱砂、油料以及植物纤维的精加工,所以颜色稳定性差,印记薄而常露底,可以说明代油印的蓬勃发展为后代印泥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印泥制造及普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清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清中期伴随着金石学的鼎盛和浙派的崛起,印泥也分为“官泥”和“民泥”,官泥选料考究,制作繁复,品质上乘,由大型的作坊生产制造,民泥则为民间作坊自行研制生产,多取当地可用之材,制作相对简单,品质较差。官泥中最有名气的就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漳州“丽华斋”的八宝印泥,以及造办处制作的御用印泥,而到了晚晴民国时期伴随印社的出现,一些文人篆刻家倾向于自己研制印泥,如张鲁庵和吴隐,就有“鲁庵印泥”、“潜泉印泥”名流后世。

\\





上一篇【闲闲书话】朱省斋鉴藏轶事

下一篇“江南”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