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陶瓷与艺术

叶佩兰谈嘉庆粉彩瓷器


作者:叶佩兰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清 嘉庆    红地描金万福纹盖罐   台北故宫藏

      综观清嘉庆朝制瓷技术,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相混淆。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没的佳作,应该重视。综合起来嘉庆粉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清 嘉庆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故宫博物院

      (一)延续生产乾隆粉彩的各类产品,以色地勾莲器皿为主。如各种色地勾莲夔凤纹的各式瓶、罐、壶、盘,以及黄地勾莲白里飞蝠纹碗等。这些器物几乎与乾隆粉彩一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中,有嘉庆款粉彩瓶,其腹部有乾隆御题诗,应是乾隆为太上皇时的作品。另外乾隆时常见的小件文玩用品,如笔掭、墨床、鼻烟壶、香插、扳指、翎管、壁瓶等,仍然大量制作。在装饰上,继续延用乾隆时的一些工艺方法。轧道工艺就常见于嘉庆的粉彩圆器上,如各种色地轧道勾莲开光碗:开光山水碗,开光花卉碗,开光博古碗等,底均写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款。在琢器中也喜用缠枝“洋花”做色地装饰,器物口沿和足边用粉彩、金彩作边饰,腹部开光诗句或在腹部作凸雕装饰,如凸雕龙纹瓶、凸雕人物大瓶等。在纹饰上以各种色地缠枝花为主,加绘八吉祥、云龙、夔凤、蝠罄、八仙人物、百子图、婴戏图等。白地粉彩所绘龙凤穿花洞石花果、花卉花鸟、松鹿、桃蝠、三羊开泰等多种吉祥纹饰,均不失乾隆粉彩的风格。这些都表现出景德镇御窑厂在嘉庆初期延用乾隆旧制为嘉庆皇帝制作御用瓷嘉庆粉彩瓷器的成就的情况。这些与乾隆粉彩风格相同的嘉庆官窑粉彩,仔细观察与乾隆粉彩瓷器有一定区别:胎体稍厚重,有的釉面不够平整,色彩较凝厚,纹饰线条也比乾隆时粗,器口及底部所施松石绿釉的颜色比乾隆时稍深。

清  嘉庆     黄地粉彩云龙帽筒   故宫博物院

清 嘉庆     粉彩籁瓜纹碗     故宫博物院

    (二)嘉庆粉彩中不可埋没的新作,主要表现在器型上。新创器型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圆筒状,筒身开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装饰。余处绘粉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黄地粉彩云龙帽筒高达29.7cm。筒身有六个海棠式孔,通体黄地粉彩绘六条行龙穿于朵云之中,绘画也很精细,但没有乾隆粉彩球状镂雕冠架精美。此种挖孔帽筒一直延用到晚清至民国,官、民窑都有生产。另外,折沿洗较为新颖,其特点是洗沿较宽,沿上有20余个镂空圆孔,沿下带金彩环饰,洗壁比康熙时深,洗心绘粉彩花蝶或婴戏纹饰。也有折沿洗不带孔的。乾隆时创烧的粉彩三多果墩式碗,嘉庆传世品较多。粉彩绘石榴、荔枝和寿桃,色彩粉润,画笔生动。值得注意的是此种碗里、外底釉色不一致,外白里青,底更青,并书青花“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墩式碗造型特殊,矮壁直口,口至腹部弧度较小。碗壁较直,口径微大于腹,因而此种碗不能两碗相摞,否则上边的碗要把下边的碗口撑破,如需相摞时,要将下面的碗底点上较厚的棉花。

清 嘉庆     粉彩乘槎图四方委角碗     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 嘉庆     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    故宫博物院

    (三)嘉庆民窑大量生产粉彩,以白地粉彩瓷器为主,出现一些新颖的画面多以风景人物为主,如“庐山十景”“萧山八景”、“西湖十景”“烧窑图”“无双谱”等。一些风景画面常常附墨书诗句。“无双谱”即“举世无双的人物谱”。《无双谱》原是清代金古良撰绘的一本历代名人图册,书中收录40位历代名人。康熙时将此画册中的人物作为瓷器装饰,多画在碗或杯的外壁。嘉庆、道光时《无双谱》瓷画十分流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庆无双谱人物杯所绘人物有“华山陈图南先生”、“江东孙郎”“李青莲”“文丞相”“龙门司马迁”“谯国夫人”以及陶渊明、花木兰、武则天等,每个历史人物旁均有墨书题记介绍人物的姓名及小传。器底红彩篆书“嘉庆年制”或“大清嘉庆年制”款,与官窑款比较起来,红彩较浅淡,笔法欠规整,款外有单线方框。另见有无款黄地粉彩凸花云头纹莲瓣瓶,似官搭民烧器,传世少见,也很精美。

清 嘉庆     粉彩花卉纹壁瓶     首都博物馆藏

清 嘉庆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     故宫博物院

    (四)嘉庆粉彩瓷器的款识。官窑款识多数在器底,为红彩或金彩或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划不齐,均用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有的还不易识别。此外还有私家定烧的一些斋堂款,在北京故宫藏品中,有“事敬堂制”“庆宜堂制”“玉庆堂制”,以及“织素三房”“俊三自制”均为嘉庆时期粉彩瓷器。





上一篇关于汝州“文庙类型”青瓷的一些认识

下一篇陶瓷缺陷分析——釉面落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