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前沿 > 艺术纵览

郭怀宇:鱼雁无恙印考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郭怀宇:鱼雁无恙印考


摘要:对于鉴藏家藏品详情和其流通过程的讨论,是书画鉴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对于有著录书籍存世的鉴藏家而言,这一问题基本上可以迎刃而解,但对于其他鉴藏家来说,梳理作品中的题跋和印鉴,显然是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本文试图对宋元书札中常见的“鱼雁无恙”印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辨,以明确其所有者。继而理清与之相关的现存六十余件宋元书札,在清初流通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在存世宋元书札的左下或右下角,常见一枚鱼雁形象与无恙二字结合的白文长方形印章(图1)。虽然此印也常见于书画著录中,但对其归属却一直没有被研究者所点明。在最近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根据此印在苏迈的《致主管学士尺牍》中与“陈定书印”和“以御鉴定珍秘”两枚印章的位置关系,将其归于清初鉴藏家陈定所有。[1]继而这位学者又在讨论安岐书画来源的时候,认为安氏收藏的诸如李建中《贵宅帖》等很多钤有此印的作品,正是来源于陈定的旧藏。[2]在这种情况下,加之钤有此印的作品不仅数量很多且不乏名迹,那么对于这枚印章所有者的认定,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存世宋元书札鉴藏过程的整体讨论。如果认识有所偏差,势必将对整个清初的鉴藏史叙事产生明显的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对此印的归属问题进行更全面的考辨。

\

图1ˉ 鱼雁无恙印
 
经并不全面的查考,笔者发现目前存世的钤有此印的作品有李宗谔《铜鱼诗帖》,李建中《土母帖》《披风帖》《贵宅帖》,叶清臣《近追大旆帖》,范纯粹《故人帖》,沈遘《屯田帖》,蔡襄《陶生帖》(图2)《思咏帖》《谢郎帖》,苏轼《作书帖》《京酒帖》《啜茶帖》《宝月帖》《令子帖》,苏辙《雪甚帖》,米芾《元日帖》《吾友帖》《焚香帖》《乡石帖》《三吴诗帖》(图3)《多景楼诗帖》《陈揽帖》《张季明帖》,米友仁《动止持福帖》,黄庭坚《天民知命帖》,吕公弼《子安帖》,曾巩《局事多暇帖》,曾肇《奉别行复帖》,赵抃《山药帖》,司马光《史草并短启附范忠宣手简》,吕大防《私门帖》,韩绛《承师诗帖》,韩绎《瞻怀帖》,韩缜《钦闻帖》,钱勰《跋先起居帖》,蒋之奇《辱书帖》《北客帖》,章惇《会稽尊侯帖》,吕嘉问《蒙恩进职帖》,林希《奉见风范帖》,王升《杜门帖》,刘正夫《又启帖》,陈瓘《仲冬严寒帖》,陈晹《诗帖》,薛彭绍《翠微帖》,陈师锡《岁晏帖》,蔡卞《雪意帖》,李之仪《别纸帖》,李纲《近被诏书帖》,韩世忠《秋暑尚烦帖》《高义帖》,朱敦儒《别后尘劳帖》,范成大《中流一壶帖》《春晚晴媚帖》,张读《悚恐帖》,张即之《致殿元学士尺牍》,朱熹《与时宰二手札》,赵令畤 《赐茶帖》,魏了翁《提刑提举帖》(图4),张浚《谈笑措置帖》,饶介《抱疾衡门帖》,杨维祯《仆客云间帖》等六十余件。很明显这些作品几乎皆为书札。加之自汉代开始,鱼和雁就是书信的别称。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书·苏武传》中记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此结合文献理解,这一印章的定名自然是“鱼雁无恙”印了。因此,《石渠宝笈》在著录司马光《通鉴稿》(又称《史草并短启附范忠宣手简》)[3],《壬寅销夏录》在著录米芾《草书册》[4]中,皆称这枚鱼雁形象与文字结合的图章为“无恙一鹤”印,显然是不太妥当的。这是关于此印的定名问题。

\

图2ˉ 陶生帖ˉ 纸本草书 ˉ29.8cm×50.8cmˉ 蔡襄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3ˉ 三吴诗帖ˉ 纸本行书ˉ30.6cm×63cmˉ 米芾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4ˉ 提刑提举帖ˉ 纸本ˉ36.2cm×47.8cm(上),36.2cm×51.8cm(下)ˉ 魏了翁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以上基本情况,关于此印的归属问题,其关键点在于,第一,目前所见钤有“鱼雁无恙”印的六十余件书札,皆被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且作者并未在此书中记载这一反复出现的印章。这种现象无疑将拥有者指向了卞永誉。因为著录书中是不记载作者本人收藏印的。但是,有一个现象要加以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卞永誉在《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对于诸如“秘府”印、“司半印”、“晋府书画之印”,赵孟、黄琳、何良俊、黄琳、曹溶等人的收藏印等公私收藏图章一般会依样录出,而对于项元汴和吴廷等收藏家的印章则会标明不录。因此难免会有学者猜想此“鱼雁无恙”印是否会属于项元汴或吴廷等人。然而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记载李宗谔《铜鱼诗帖》、叶清臣《近追大旆帖》(图5)等钤有“鱼雁无恙”印的作品时,其帖中并无项元汴等人的收藏印章,卞永誉也并未标明“项元汴诸印不录”等字样,却依然没有对“鱼雁无恙”印加以记载。显然这一印章并不属于项元汴或吴廷等人。此印失记的原因,必是其为卞氏自己的收藏印。

\

图5ˉ 近追大旆帖ˉ32.5cm ×45.6cmˉ叶清臣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进一步查考“鱼雁无恙”印的钤盖规律,笔者又发现在司马光《史草并短启附范忠宣手简》、苏轼《京酒帖》(图6)、李纲《近被诏书帖》、曾巩《局事帖》、魏了翁《提刑提举帖》、朱熹《与时宰二手札》、文天祥《上宏斋帖》卷(图7)等数十件作品中,“鱼雁无恙”印除了单独钤盖时之外,几乎都与“式古堂”印、“式古堂书画印”、“卞令之鉴定印”、“御题翰墨林”印、“御题图书府印”、“图书府印”、“翰墨林鉴定章”、“翰墨林书画章”、“翰墨林”印等卞永誉的收藏图章同时出现。[5]因此“鱼雁无恙”印属于卞永誉本人就更无疑问了。

\

图6ˉ 京酒帖ˉ 纸本行书ˉ26.2cm×14.9cmˉ 苏轼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7ˉ《上宏斋帖》卷ˉ 纸本行书ˉ39.2cm×149.9cmˉ 文天祥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在薛绍彭《昨日帖》(图8)、蔡卞《雪意帖》、韩绛《承师诗帖》、陈瓘《仲冬严寒帖》等作品中,“鱼雁无恙”印还比较经常地与黄琳、何良俊、项元汴、吴廷、陈定、安岐等明清收藏家的印章一同出现。但如果对现存六十余件钤有“鱼雁无恙”印的宋元书札作总体考察,这类现象的频率远远低于此印与卞永誉印章一同出现的情况。且在蔡襄《暑热帖》,苏轼《渡海帖》(图9)《归安丘园帖》,黄庭坚《致云夫七弟尺牍》《教审帖》,米芾《伯充帖》,陆游《致原伯知府判院》等大量存有黄琳、何良俊、项元汴、陈定、安岐等人收藏印章的书札中,皆不见“鱼雁无恙”印,显然其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并且前文提到,此印只钤在书札之上,而上述鉴藏家在所藏大量书札中皆不用此印,更说明此印并非他们所有。另外,安岐在《墨缘汇观》中著录宋徽宗《欲借风霜二诗帖》时,就记载了这枚“鱼雁无恙”印,由于安岐在此书中是不记自己收藏图章的,因而此印非安岐所有就更是肯定的了。[6]因此,在本文看来,“鱼雁无恙”印与上述其他鉴藏家的印章之间实际上表明了一种递藏关系,即卞永誉所收藏的宋元书札原本曾多为黄琳、何良俊、项元汴、吴廷、陈定等人收藏,而安岐在之后又获得了很多卞永誉的旧藏。

\

图8ˉ 昨日帖ˉ 纸本草书ˉ26.9cm ×29.5cm ˉ 薛绍彭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9ˉ 渡海帖ˉ 纸本ˉ28.6cm×40.2cmˉ 苏轼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收藏印章的钤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因此,这一印章的钤印规律也有极为例外的情况。前文提到此印只钤在卞永誉收藏的宋元书札上,但米芾《多景楼诗帖》等这一非书札作品中也钤有“鱼雁无恙”印。笔者认为这或许是由于疏忽造成的。米芾《真酥帖》中有卞永誉“翰墨林鉴定章”;米友仁《动止持福帖》(图10)中有卞永誉的“翰墨林书画章”;王升《杜门帖》中有卞永誉的“翰墨林鉴定章”“御题图书府印” ;范纯仁《日企轩驭帖》中有“御题翰墨林”印,且四者皆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应当也都是卞永誉收藏的书札,但四者却都没有钤“鱼雁无恙”印。似乎并非所有卞永誉收藏的书札都钤有此印。

 \

图10ˉ 动止持福帖ˉ 纸本ˉ33.1cm ×59.6cm ˉ 米友仁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学术界和最近的出版者皆将《式古堂书画汇考》视为卞永誉“汇辑前人书画著录(如汪砢玉《珊瑚网》、张丑《清河书画舫》等)与本人亲所见闻者而成”[7]的著作。虽然称赞有加,但却没有指出此书中很多书画作品皆曾为卞氏收藏的现象,也就是说,卞氏著书的基础绝不仅仅是源于见闻。如果本文的分析无误,现存钤有“鱼雁无恙”印的作品应皆为卞永誉收藏,而这些作品在《式古堂书画汇考》宋元书札部分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是较大的。也就是说,卞永誉在“纂辑”《式古堂书画汇考》时,至少在宋元书法部分,应当大量利用了自身的收藏。更进一步来看,沈辽《行书动止帖》(图11)、曾布《还朝帖》等作品皆钤有卞永誉的收藏印“御题图书府”等,却未经《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可以说关于卞永誉收藏宋元书札之规模,及其与《式古堂书画汇考》的编纂问题,依然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而从鉴藏印的考辨入手显然将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

图11ˉ 行书动止帖ˉ 沈辽ˉ 上海博物馆藏
 
注释:
[1]高泽婷:《“御题”系列鉴藏印研究》,《荣宝斋》2018年第9期。
[2]高泽婷:《安岐旧藏书画作品聚散考》,《荣宝斋》2019年第3期。
[3]《石渠宝笈》卷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全书本。
[4]端方:《壬寅消夏录》,稿本,中国文物研究所藏。
[5]关于卞永誉御题系列印章的研究参见:高泽婷:《“御题”系列鉴藏印研究》,《荣宝斋》2018年第9期。
[6]安岐:《墨缘汇观》卷一《法书上》,清粤雅堂丛书本。
[7]卞永誉纂辑:《式古堂书画汇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第1页。
 
郭怀宇,艺术学博士,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来源:《美术大观》2021年第11期
 





上一篇欧阳摩壹|倪瓒题款书法的分期及特点

下一篇学术文摘丨数字技术与人工临摹相结合的古书画复制刍议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