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犍陀罗 造像艺术之美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创立,法传东西。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北边境一代的古犍陀地区,即曾为佛法兴盛之所。
本文来源《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序
西泠印社2016年8月出版
编著/ 戒清 邓鑫
文 / 戒清
古犍陀罗造像遗址
释尊入大涅槃后五百年,佛法渐次由小乘而转大乘,中国的古“丝绸之路”也逐渐开通。张骞西游大月氏,始知印度之名,“始闻浮屠之教”,而正是由大月氏人所建的贵霜帝国(公元127-230年),在东汉年间踞犍陀罗为首都。贵霜王朝国力昌盛,大兴佛法,推崇大乘,融东西方文明于古犍陀罗一地,在此形成了独特、成熟的佛教文化风范。
古犍陀罗造像遗址
古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即为典范。自佛像艺术之起源,古犍陀罗佛教雕塑据古希腊,古罗马之写实典雅,熔古印度之慈悲神圣,大气而兼优美,崇高不失精致。论其身相,则肃穆与灵动并存;考其精神,则亲近与高远俱足;究其意旨,则实为佛法不执分别、无弗远近、无有高下,乃至不垢不净、不一不异,圆融自在之当然、具象显现。观者一睹,或可凝神静赏造像之身姿,或可敛心叩寻佛性之禅悦,或震撼于造像之变化,或感慨于身相之虚妄。凡此种种,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却悉皆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悉皆艺术与信仰之审美经验——前人刀凿石刻,佛法一脉至今,历史余韵不绝,观者欢喜赞叹。
古犍陀罗造像遗址
正是在古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兴盛期,“丝绸之路”空前通达,佛法亦依此而东传至中土。无论陆上走来的鸠摩罗什,还是海上行来的高僧真谛,都是晋僧人法显自陆行丝绸之路西去,沿海上丝绸之路东归,堪称踏遍“一带一路”之第一人。丝绸之路的千年演化与古犍陀罗地区的兴衰起落,巨变沧桑,有着千丝万缕却又湮没无闻的关联——古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自此路而来,与华夏文明结合,诞生出中国特有之佛教艺术;但古犍陀罗本地却历经更变,佛教造像由煌煌乎如日中天而成日薄西山,最终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殆至玄奘西游,著《大唐西域记》,言健驮逻国,即“多敬异道,少信正法,自古已来印度之境[……]僧伽蓝千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圯,天祠百数异道杂居”,不得不令人兴怀。然而,事实上,这一趋向同样见于丝绸之路:喀什三仙洞、吐鲁番雅尔湖、伯孜克里克千佛洞,乃至晚清发现的敦煌莫高窟,无不是都是当年佛教兴盛的见证,其石窟造像艺术,更是古犍陀罗佛教造像沿丝绸之路而来的点化之痕。古犍陀罗造像遗址
佛教艺术东传路线图
古犍陀罗造像区域分布图
佛陀立像
犍陀罗艺术与中国佛教造像
佛陀坐像
不过,早期佛教并不提倡造立佛像。为消除信众的执着,《增一阿含经》即载:“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金刚经》更直接指出,“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而,虽《圆觉经》曰:“若复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但真正的佛教徒始终知道,造像之于娑婆世界,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有其成、住、坏、空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像”(相),而是“像”之象征的“正法”,其由鹿野苑而起,传遍五洲四海,灯灯相继而不灭。就此而言,佛教造像本身正提示了佛法的真谛。这一点,从犍陀罗造像艺术的兴衰与传播中,就可见一斑。佛陀胸像
佛陀立像
佛陀坐像
佛陀躯干
佛陀胸像
佛陀头像
弥勒菩萨立像
菩萨躯干
弥勒菩萨立像
弥勒菩萨坐像
弥勒菩萨坐像
弥勒菩萨坐像
观音菩萨坐像
观音菩萨坐像局部
阿特拉斯
佛诞图
上一篇: 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
下一篇: 苏轼书法在吴门的传播 祝允明临书可乱真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