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前沿 > 艺术观察

陈佩秋:美还得有点现实的感受与启发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陈佩秋:美还得有点现实的感受与启发

\
陈佩秋  岭云旦暮

\

陈佩秋《长松亭子》

唐代的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表现出中国绘画对自然力量所持的亲和而敬仰的态度,历史上许多画家正是虚心学习自然而创作了不朽佳作,但是,中国绘画在走到明清之后,就陷入到一种陈陈相因奄奄无生气的境况当中。此外,五四以后,西方观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传统绘画走入到进入到了另一种程式化的窠臼之中,用西方的绘画体系学习绘画,反而丢掉了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中很多优秀的东西。

陈佩秋从一个时代中走来,她面临的不仅仅是艺术的审美问题,更面临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存问题。她说道,几乎没有一个有成就的画家,不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她认为纯然去描摹前人绘画,这是一种间接参与生活的方式,除了很难发现新的东西之外,可能还会沿袭前人的“谬误”。

她说,通过生活,会发现前人的许多弱点。她谈到明清人画竹,很多是体会不深或者根本没有生活体验,而是在前人的画上找生活体验。他们把竹叶概括成“个”字、“分”字等等,这与客观世界越走越远。进一步,她认为,明初的很多院体派就是学南宋的,但是没学好,问题就出在缺少生活。

\

陈佩秋    秋深

\

陈佩秋  红树鱼勾子

所以她主张绘画应该要重新走到生活里去。

早年陈佩秋接受采访时,忆及5、60时年代,谈到,“有不少人对这段历史持否定态度,我则不然。”那一时期对“深入生活”的强调,画院组织去农村、工地、渔场,陈佩秋得以直接进入到生活中,这给予了她绘画许多滋养,使她对艺术、对生活形成了自己的认知。

生活包纳万有,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接受与感悟,对于绘画来讲,生活拓阔绘画题材,同时还会放大一个人的思想视野。陈佩秋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并不是采用照片的形式,而是通过写生的方式。她觉得深入生活只有浅浅的体验是不够的,必须认真写生,弄懂客观事物的生长规律和结构。她以自己画的海棠花举例,“为什么会有红叶子?因为这是一个生病的海棠花。春天施肥施过了,海棠花开得满满的。但是到了秋天,花不会开很多的,花瓣落掉,叶子是红色的,一看就不会是春天的花。”写生为陈佩秋绘画艺术之魂,附之于画体,难以舍弃。写生既记录了当时的观察又表达了当时的感受。

\

陈佩秋  春水碧池

\

陈佩秋   荷荫纳凉

陈佩秋每每论及自己的写生稿时,一副满足与骄傲的神采,一次记者去她家里采访,她坐在自己的书案前,指着书桌的抽屉说“这满满的都是写生稿,很少有人见过的。”

有人曾建议陈佩秋出版自己的写生稿,她说,我也想过拿去出版,可是看现在画界这样的风气,便不想了,现在是抄袭成风,只要把这些稿件出版了,就有人走近路,走捷径,反而助某一些人的懒惰。写生要自己去亲临现场,要自己动手才能取得收获。

\

陈佩秋  兰花蛱蝶

\
陈佩秋  花树春风又一年

另外,生活在这个时代,闭目塞听是行不通的,尤其对于艺术来讲,拒绝时代,拒绝外化,只会使艺术停滞不前,走进死胡同里,而艺术的前进是需要创新的。陈佩秋除了从生活中为绘画注入养分以外,她还将目光转向西方绘画。目睹陈佩秋的历年作品,她的彩墨画多于水墨画,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水墨画的表现力比不上彩墨画,所以她喜欢多作彩墨画。同时她认为,中国画的色彩尚欠丰富。所以她不满足于中国画的色彩,而要吸收西洋画的色彩,她十分喜欢法国早期印象派马奈、雷诺阿、德加等画家色彩斑斓的作品。她把西洋水彩画色彩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所以她的中国画作品色彩明度、对比度和层次的丰富性,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彩墨画,新的情趣盎然。

在接受《解放周末》采访时,这位书画大家娓娓道出自己的心声:“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整天就知道围着钱转,怎么可能有大格局,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家。那将有愧于自己,更有愧于家国。”这应该是她对艺术与生活更高层次的理解,艺术不能只停留在技法与视觉印象上,艺术还一并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性格,是对时代性格的升华与凝练,包含着某些社会性的东西的,所以,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对生活的理解、是能反映时代性格的。

\

著名画家陈佩秋先生因病于2020年6月26日凌晨3时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9岁。陈佩秋先生千古!


陈佩秋
1923年2月生,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1944年考入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五年制,后升入国画科学习中国画,师从潘天寿、黄君璧、郑午昌、黄宾虹等先生,1950年毕业。同年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生前曾任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她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上一篇沈俊平:叶德辉对校雠学、目录学、版本学三者关系的理解

下一篇陈之佛| 艺术对于人生的真谛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