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英挺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南宋 龙泉窑鬲式炉
宋代 龙泉窑鬲式炉
龙泉窑鬲式炉,俗称钢筋炉,历来被视为龙泉窑经典器型之一。民国时,日本古董商争相购之(日人呼为“袴腰香炉”,以其造型酷似日本传统戏剧服装),一度声价十倍。日本战前知名古董店“茧山龙泉堂”创始人茧山松太郎,更凭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鬲式炉声名鹊起,奠定基业,传为藏界佳话。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更以近340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足见其收藏价值之高。
鬲式炉由何而来?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曰:“上古无香,焚萧艾,尚气臭而已,故无香炉。今所用者皆古之祭器,鼎彛之属,非香炉也。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也,香炉之制始于此。”南宋诗人范成大《古鼎作香炉》一诗言:“云雷萦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辛苦勒铭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烧香。”宋代士人雅好博古,最初许是附弄风雅,别出心裁拿了古代的鼎彝类器物用作焚香,一时流行开来,趋为风尚,而古物难得,瓷制的仿古香炉便应运而生。鬲式炉便是其中一种,它的范本母型是商周的青铜鬲,鬲原为炊具,后也作祭礼器。 瓷质鬲式炉最早似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官窑粉青鬲式炉(高12.9厘米)”,但北宋官窑遗址不明,无可靠出土物可资参考,北宋官窑器难以界定,台北故宫的此类北宋官窑藏品,大都是清三代时收进宫中,并不可靠。瓷质鬲式炉盛于南宋则毋庸置疑,这其中要数龙泉窑制品最为精好。 龙泉窑鬲式炉的基本造型大致为:折沿口,圆唇,短束颈,扁鼓腹或扁圆腹,下承三足,三足间距呈等腰三角形,肩部饰凸棱一周,三面腹部至足背各凸起一条棱脊,微露白痕,俗称“出筋”。整体造型朴素大方,精致工巧,尺寸小者仅高六七公分,口径在十公分上下,大者高也不过十一二公分,口径一般都在十五公分以下。有白胎、黑胎;薄胎薄釉、薄胎厚釉,厚胎厚釉各类型,具体式样灵活多变。如口部折沿式样即有平展或由外向内倾斜之分,平折沿者多圆唇敦厚,倾斜状者则唇部多稍尖而薄;腹部式样有扁鼓饱满,鼓凸感强烈者,亦有扁圆温和,中规中矩者;三足有高矮之别,尺寸小者多矮足,器式古拙,尺寸大者足部抬高,器式秀挺。工艺上,三足与炉身分别成型再粘烧而成,炉身底部可见明显接痕。三足中空,为使装烧过程中气流贯通,防止入窑烧造时气体膨胀破裂,一般会在内底或足内侧上戳一小孔保持漏气,个别将足部与炉体贯通,形成三个深凹槽。
宋代 菱口三足炉
此外,南宋龙泉窑鬲式炉还有作成棱瓣式,从口沿至炉腹,凹凸呈花瓣状。另有一种则只是折沿作葵瓣式。此类花瓣式造型也见于同时期的其他器物,如瓶、盘、洗等,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此亦足见龙泉窑工的擅于变通,灵活运用。
黑胎鬲式炉,传世稀少,据窑址实地考察及收集到的残片标本可知,溪口窑和大窑均有烧制,前者数量更丰。黑胎制品胎骨颜色灰黑深浓不一,施釉普遍较厚,釉色深沉凝重,个别带紫口铁足,矮足多见,器式敦厚,拙朴却古雅,仿古的精神性指向更为明显强烈。
韩国新安沉船鬲式炉
元龙泉窑鬲式炉 大英博物馆收藏
龙泉窑鬲式炉入元后仍有烧制,其形制大体承袭宋代。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龙泉窑鬲式炉是此际常见的式样,与南宋制品相比,胎骨增厚,器式风格由挺拔秀逸转向温和敦厚。浙江省德清市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吴奥墓出土的龙泉窑鬲式炉与新安沉船鬲式炉十分接近:口部板沿平直,颈部拉高,扁圆腹,三足低矮,出筋呈圆钝状。足见南宋晚期已近元风。元代器物胎骨渐厚,鬲式炉足部的通气孔也往往更为粗大,且南宋制品以足内侧开孔为多,元时则常见底部与足连通处开孔,有的还在底部中心挖孔贴烧。 明代龙泉窑流行鬲鼎式炉,此类炉元代景德镇已有烧制,其母本是上古的青铜鬲鼎,以硕大袋形腹式样及刻饰花纹图案为鲜明特征,与宋元时流行的鬲式炉差别较大,另作别论。
13世纪官窑鬲式炉
南宋官窑鬲式炉 南宋官窑博物馆陈列
南宋郊坛下官窑鬲式炉 上海博物馆收藏
北宋龙泉窑各式香炉中,立耳兽足的样式风格十分普遍,而鬲式炉则主要代表了南宋中晚期的潮流。鬲式炉在南宋中晚期的兴起应该与宋室南渡后,北方人口大量流寓到南方有关,而鬲式炉的大量烧制正凸显了南宋以后龙泉窑青瓷产品的主流地位。关于鬲式炉的用途,如前文所述,主要是居室焚香,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用途。在宋墓考古中也发现香炉用于宗教上的供养,绘画资料中还有将香炉用作花盆栽花造景,龙泉窑鬲式炉有多种尺寸规格,必定适用于不同环境场所,对器物的理解,生活是基础,生活丰富多样,器物也就“活色生香”。
上一篇: 黑定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 龙泉窑粉青与梅子青釉的区别
标签:
【相关文章】
论陶瓷书法装饰艺术
瓷器断代的误区
汝窑瓷器杂谈
钧瓷颜色变味 漆器材料变味 非遗:“变味”而濒危
如冰似玉 冠盖中华——龙泉窑名品赏析
雅昌观察:粉彩瓷和珐琅彩瓷谁与争锋
五大名窑今天还“说不清” 怎样研究古陶瓷?
哥窑文物价值几何?“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
乾隆官窑青花瓷略谈
详解天青色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钧瓷颜色变味 漆器材料变味 非遗:“变味”而
漫谈陶瓷文化艺术
扒村窑瓷器的特征及其艺术特色
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五叶纹陶块谈起――兼论我
枯槁幽玄的象征符号与禅茶美学——宋代吉州窑
李建毛:岳州窑相关问题再议
沈岳明:向洋而生 无问西东——从圣杯屿沉船看
叶英挺:宋龙泉窑“宣和癸卯”字款残片浅析
叶英挺:宋龙泉青瓷的“黑”与“白”
说柴窑(一)
叶英挺:龙泉窑中的瓷胎漆器
马未都谈青花的起源
民国新粉彩瓷器概述
郎窑红瓷器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马清林教授团队揭示宋代重庆涂山窑黑釉瓷碗
钧瓷的自白
叶英挺|谈龙泉窑青瓷的“红彩”
宋代繁昌窑青白瓷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