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纵览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前沿 > 艺术纵览

王阳明的“山中之花”与薛定谔的“箱中之猫”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王阳明的“山中之花”与薛定谔的“箱中之猫”

 \

      传说有一天,王阳明与朋友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游玩,有一位友人指着一棵在岩石中开花的树问道:“先生您说天下无心外之物,这棵树在深山中开花,此花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的回答非常精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大家一定要注意,王阳明在这里强调的是此花的“颜色”,而不是此花的“实在”。此花的“颜色”是红是绿,取决于人的观察。“颜色”实质上是不同频率的光波在视网膜上的反应,“此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其实是它反射了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换而言之,“此花”并不存在“颜色”这种本质。“此花”具有“颜色”这种本质,完全是观察的人赋予的东西。
 
      王阳明不是量子物理学家,但他的这句话听起来却很量子力学,可以同薛定谔的猫论媲美。
 
      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为了嘲讽以波尔为首的新量子学派提出的“奇谈怪论”,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
 
      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如果镭发生衰变,就会释放出放射性物质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毒死猫咪;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咪就可以安然无恙地活着。
 
      镭的衰变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观察事件介入的情况下,镭处于衰变与非衰变的两种叠加态。同理,被密闭在箱子里面的猫,就会处于既死又活的的叠加态。要知道猫是死是活,必须在打开箱子后才知道。

\

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巧妙地将微观物质在观测后,是粒子还是波的存在形式,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无疑给新量子学派当头一棒。虽不是致命一击,但肯定会疼得对手眼冒金星。
 
      更黑色幽默的是,薛定谔的猫试验,竟然成了量子物理学家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典型案例,那只可伶的猫咪也成了量子力学的形象代言人。
 
      王阳明的“山中之花”与薛定谔的“箱中之猫”的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常常被人拿来说事儿。特别是一些主观唯心论者,以为薛定谔的猫为他们“心外无物”的观点提供了“科学”证据。
 
      爱因斯坦在讨论量子理论时,曾经反问:“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的时候才真正存在?”这句话后来被很多人引用,产生很多“变种”。其实,这不过是爱因斯坦的一句玩笑话,表达的无非是对量子力学反直觉经验反因果定律的不解和不满。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当然非常明白人“看”月亮,与微观世界的“观测”完全不是一回事。微观世界的“观测”,需要发射一个“光子”或“电子”之类的东西,对被观测的“标的物”会产生极大的扰动。我们抬头“看”月亮,实质上是月亮反射的光子打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眼睛并没有发射光子对月亮进行“观测”。准确地说,应当是月亮“观测”我们,而非我们“观测”月亮。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王氏与薛氏的千古公案,不是“实在”之争,而是“本质”之争。
 
      “山中之花”与“箱中之猫”,就实在而言,与人的观察与否,毫无瓜葛。至于你观察不观察,它就在那里,反正不会因为有你的观察而存在,不会因为你的不观察而消失。一句话,“山中之花”与“箱中之猫”的客观实在性,不会因为人施加的观察事件而发生颠覆。许多人反感“山中之花”与“箱中之猫”,甚至觉得可笑至极,其实都是因为误解了两个公案的本意。
 
      在量子论看来,事物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本质;只有在观察事件发生之后,事物才会呈现出一个“本质”来;不同的观察方式,事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本质”。而本体论则认为事物有着一个固有的本质,与人的观察无关。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本体论的缺陷。例如,那岩石中的树花,的确不会因为人的观察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人的不观察而消失,但是,花究竟会呈现出什么颜色(本质),就必须由观察的人来决定。正常人可能会看见五颜六色的花,而黑白色盲就只能看见黑白色的花。一朵花,在没有人观察之前,不存在美或不美、香或不香的“本质”。
 
      王氏的“山中之花”与和薛氏的“箱中之猫”,都有一个共同点:强调观察主体对事物本质的决定性。从哲学角度来说,两个公案属于“本体论”与“认识论”之争,而不是“实在论”之争。“山中之花”没有否定花的客观实在性,“箱中之猫”没有否定猫的客观实在性。
 
      王氏的观点是基于心学,而薛氏的观点是基于量子力学。心学属于哲学范畴,而量子力学属于科学范畴。有人竟然提出要“用心学去科学地解释量子力学”。这明显在语义上就不通顺,犯了常识性错误。用哲学怎么能够“科学”地解释科学问题呢?科学解释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心学本身就缺乏定性和定量分析,当然谈不上对某个量子现象的做出科学分析。
 
      其实不管是心学还是其它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没有必要去拉扯科学一把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和权威性。科学掌握的是相对真理,某些理论可能今天是正确的,明天就会被否定而成为谬误。一句话,科学并不代表绝对正确,安心完善自己的学说逻辑体系才是正道。很多人在做学问的时候喜欢拉扯科学,实际上是想提高自己的权威性。科学通过技术转化,创造出的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权威性是不证自明的事实。就连某些搞风水算命的人,也要用科学包装包装一下自己,原本是松松垮垮的道袍,贴上“科学”的牌子,一下子就变成了时尚名牌。心学不需要贴上“科学”的牌子,做得好,它本身就是一个名牌。
 





上一篇“江南”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下一篇沈嘉禄:兴福寺蕈油面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