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中国画坠入大忽悠时代!
作者:袁江
一部辉煌的文明史与贫弱耻辱的历史,承载了中国文化。我们有过亡国的历史,却没有文化断代的记录。
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祖国迅速崛起,引发世界关注。在人民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世界也在关注着我们的文化发展。
文化的乱象和扭曲,人心的浮躁和贪婪引起世界的震惊和恐慌。
真正的艺术家在寂寞中熔铸,优秀的艺术在世俗中沉吟,边缘化的艺术家保持沉默。
中国画的文脉断代,鲜红的血液慢慢流失,文人的脊梁在一天天垮塌,精神颓废,信仰迷茫,传统文化丢失,灵魂被“名利”冲散。
宣纸上的创作,已经不完全是中国画了。没有“笔墨”,没有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没有文化内涵和修养,满纸的浮躁。 “素描皴”代替“书写笔意”。画展巧立名目,竭尽花样,然而,其作品犹如一娘所生。
中国画坠入大忽悠时代!
因为对传统文化没有精深的研究,耐不住寂寞,所以忽悠;
因为概念模糊,把“焦墨”当作“黑”、忽略了“气韵生动”之要素,所以忽悠;
因为笔墨功夫肤浅,没有文化支撑,所以忽悠;
因为名利确实充满诱惑,自身修养难以抵抗,所以忽悠;
因为政府开明,言论自由,缺少自律,所以忽悠。
我们不需要拿西方绘画来“改造”中国画,用西方绘画语言、名词、审美标准、审美理念来评头论足,更反对把中国文化贬得一文不值。
教育失去重心,“改良”断了文脉,中国画有逐渐西化的趋势。
这种唯利是图的文化乱象,这种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这种文脉香火濒临绝种、传承断代,正宗中国画传人少而又艰难的趋势,直接摧残和影响了中国画的健康发展。
艺术无国界,艺术无阶层,艺术无权威,因为只有创造才能称得上是艺术,也只有艺术作品才是检验艺术家的唯一标准。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
古人以文化为基础,道德为信仰,用生命追求艺术的真谛。
中国画有养育人类精神的功能。所以,中国画,要求画家必须有修养。我本人必须“补课”,补国学,补文学,补修养,补人生,补做人,静心,净身,境界,抱朴守真。
一、要有诗人情怀。古人云: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要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哲学家睿智的目光,高人贤达纯洁的慧根。画家每天面对的不是笔墨技法问题,是文化,是哲学。
要有感动天地的真情,接天地之灵气,吸纳人生真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画家要创造一种能与天地沟通的语言,修得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供莲花之作,以养精神。眼力不及未必无。开启一孔天目,就得一层境界。
二、要博览天地古今,博识,博养,博积,博悟,博情,博胆,无求,无欲。“惟有深刻之修积,渊博之见识,先使内心充实,乃是气韵出发点。”
向古今贤者学习。知古人之精华,以防复辙;知古人之心历,以明我见;知古人之笔墨,以创我法;知古人之情怀,以积我养。贴进自然,融进生活。写生,要对自然细细品味:初品其味,貌也;再品其味,质也;三品其味,气也;四品其味,神也;五品其味,法也。要读懂中国文化。其道理犹如品画:观其形色,低层;观其笔墨,中层;观其意象,高层。
“皴法”,源于自然,成于智者。自然是“皴法形态”产生的唯一途径。
三、笔墨铸造:“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线、点”又是语言中的核心元素。笔墨含性,性必修,笔墨之道,贵在用水。笔墨初始,气化万象,受画家自身修养、情绪、状态的影响,产生不同品位、不同味素的笔墨形态。笔墨形态各异,笔墨意境也呈五彩缤纷状。它所营造出来的无形的、抽象的、朦胧的味素,就是个性化笔墨意境。所以,中国画的笔墨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抽象的笔墨在深层面蕴藏着一个永远看不透,也不能看透;永远说不清,也不能说清的人文哲学命题。笔墨意境玄妙神奇,“见用于神,藏用于人”。文中三只眼,画中象外象。
四 、人生修养,以文载道,画见其心。文、画分家,灵魂出窍。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溺”。
清风雨露绢上客,蓝天白云大唐诗。
明月清风酒,高山流水琴。
五色不乱其目,五言不上其玄,闭门三昧,沉心三真六草,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永字八法。心斋无所有,“三玄”枕边花。(《庄子》《老子》《周易》),有形迷蒙无形玄,天地无色道自圆。若能悟到老夫意,太极图里可耕田。半部论语吃掉我青春年华,家有丹青五百卷,蕴藏了我一颗无为之心。
曲高不守和寡,阳春红莲白雪。对窗夜雨,吐故纳新,求得机杼一家,别出心裁,不落窠臼。
十年寒窗苦,只求梦中圆。贻笑大方客,守拙心田园。独占山水有清音,横卧八荒也风流。
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一“写”一“画”体现出东西方绘画的两大特点和要求。画家的成长离不开两个“基因”:一是文化基因,二是血脉基因。两个“修养”:一是富足之“玩”养,二是贫穷之历练。中国画的核心语言是“线”、“点”,这个“线”“点”是书法笔意在中国画中的延伸和演变。中国画的基础是文化,中国画的境界是哲学,创造中国画的人是修养。中国画有“两个意境”:一是“笔墨意境”,二是“诗化意境”,“两个意境”互为作用,才能创造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笔墨”和文化素养是画家安身立命的大问题。笔墨是什么,“是非常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无缥缈的,出世的思想的符号”。艺术家要善于在别人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要善于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倡导一“字”之师的良好文风。
是谁打断了文人的脊梁,是“方孔先生”。所以我们要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
文化自先秦开始,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文化起源于宗教,服务于宗教,成熟独立之后,依然肩负着成教化,助人伦之神奇使命,艺术家的创造也始终是鬼使神差,天设地造,充满玄妙。
返璞归真,正本清源,还原艺术一个真。返璞是修养,归真是境界,返璞不是复古,归真不是还俗。
天地养我之正气,我养艺术之灵魂。江山一统高士闲,半壶小酒如春眠。卧吟危桥天地醉,南篱砚池月上圆。小艺术迎合时代,大艺术引领时代。
文人——挺起你的脊梁,救救中国画!
附宋代绘画欣赏
中国丹青史的高峰
宋代书画是全球顶级收藏家的衡量标准,画比书还少,而且所有大拍卖公司都以拍宋代书画为荣。无可置疑,宋代书画是中国丹青史上的最高峰。宋画不是唐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得意绚烂,而是空灵、含蓄、谦卑、诚恳的态度。一向重格物的宋人画家以技进乎道的写实信仰,认真谦卑地对待每一截枯木,每一片树叶、每一个渔夫、每一段羁旅。他们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长河溪流、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马麟《梅竹图》
林椿《枇杷山鸟图》
佚名《赤壁图册页》
宋画· 谦卑
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极尽精微的宋人画家,从万物之中发现了整个宇宙的生机。尤其在程颢、朱熹观物格物思想的引领下,宋代画家无论画什么都要“格”一下,而他们对绘画的物象更是倾注了进乎虔诚的崇敬与谦卑。
《梨花鹦鹉图》
宋徽宗《桃鸠图》
宋代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叙制作楷模》中说:画花朵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性。画翎毛者,必须知识诸禽形体名件。
崔白《沙渚凫雏图》
正因如此,才有北宋郭若拙每作一禽,自嘴至尾、足皆有名。易元吉如万守山百余里,以猿獐鹿之属,逮诸林石景物。宋徽宗画孔雀升高,必先举左。傅文用画鹑、鹊能分四时羽毛。而苏轼的好友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都常年在竹林里钻来钻去。
文同《墨竹》局部
有一次,天空刮起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就向竹林里奔去,只为看一眼风雨中竹子的样态。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之后画起竹子来,根本不用画草图,一笔是一笔。成语“胸有成竹”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宋 文同《墨竹》
如今再欣赏宋画,不难发现,无论其尺幅大小,都见之全力以赴。因为那都是宋代画家用了整个心灵,整幅手眼去创作的。而且不论长卷还是小品,皆以全境的心态为之。那份静观万物的谦卑自得,同四时佳兴的仁者之心,犹如涓涓细流在画面上流淌着。
宋汝志《雏雀图》
孙隆《兔图》
马麟《石榴文鸟》
宋画· 诚恳
宋代画家是全世界第一个用人格去作画的群体。他们为寻求性灵的愉悦而作画,为表达宇宙人生的思想而作画。观物的精微,表达的精工,使得他们的生命在虔敬的绘画中,一步步走向深刻与伟大。
郭熙《树色平远图》
祁序《江山放牧图》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艺术史家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化为了永恒。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是北宋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据说,范宽好酒,不拘世故。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于是他移居终南太华山中,终日危坐,长期观摩写生,山川气势尽收胸臆,终成一代绘画大师。就是他将自己的名字,藏在了巨轴画作《溪山行旅图》的树林里。范宽的这一藏笔,不知感动了后世多少人。
范宽画像
刘国松是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开拓者,有一次他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其实,刘国松只不过是被范宽的诚恳所感动了而已。试看《溪山行旅图》上千笔万擢、不厌其烦的“雨点皴法”,若不把山的庄严伟大,从心坎中画到了顽石点头誓不罢休,哪个人能不为范华原的诚恳所感动呢?
范宽《溪山行旅图》
当我们远看《溪山行旅图》时,会被大山的雄浑苍茫所震惊。慢慢近看,就会被陆续发现的树丛、飞瀑、泉石、行旅的人骡所吸引。原来那雄浑苍茫的宇宙山川之中,还有这样微渺而盎然的生命。继续进入画中,就会看到岩石的肌理,土壤的质地,树木的筋节。此时,我们惊讶于物质世界微妙的构成,甚至忍不住,想要用手去触摸。可最终,我们都被范宽虔敬诚恳的笔意深深打动。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艺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中这样赞美宋画: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李唐《万壑松风图》
宋画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是李成、范宽、郭熙、李唐、刘松年的丰厚山川;是崔白、赵佶、林椿、马麟、李迪的鸟雀花果;是苏汉臣、李嵩、祁序、萝窗的人间烟火;是马远、夏圭的溪山清远。宋画是自然的绘画,是人间的绘画,是叩问宇宙生命价值的心灵之画。它像是伟大审美的开示者,不断地启示着我们的生命和灵魂。(来源:谁最中国)
李迪《白芙蓉》
苏汉臣《冬日戏婴图》
毛松《猿图》
李嵩《月夜看潮图》
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马远《踏歌图》
上一篇: 从张大千与敦煌壁画的互动看成都是文艺复兴发祥地提出的必然性
下一篇: 文人画的成就与危机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