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圣”耿宝昌品读中国瓷器文化

“瓷圣”耿宝昌品读中国瓷器文化


来源:凤凰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宋代是一个瓷的时代,正当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在青瓷与白瓷之间争奇斗艳的时候,昌江南岸的一座小镇悄然苏醒,这就是著名的景德镇。很快,这里生产的特色青白瓷迅速得到了皇家的恩宠,景德镇也因此深受皇家礼遇。然而到了南宋中后期,景德镇的制瓷原料在连续开采了二百年后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经过无数次探索,元代初年,景德镇人在距离小镇四十五公里的高岭村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黏土,工匠们将它与瓷石一起烧造,竟然意外的烧制出了大型瓷器。此后,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景德镇逐渐成为了中国制瓷业的中心。

耿宝昌:那么中国就是讲南方北方盛产这个高岭土,有这个资源,有这个人,聪明的这个艺人,那么也有这个技术,也掌握了这个火候,所以在有些文人也介入,就是慢慢的越来越发展,发展到今天。

在青白瓷的烧造工艺基础上,景德镇人出人意料地创造出了一种令今日藏家既爱又恨的稀有瓷器——青花瓷,它一改元代以前,瓷器装饰的单调技法,迅速开拓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这种宁静,素雅、白底蓝彩的精美瓷器,神奇的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晕散效果,青花经过火焰的煅烧而永不褪色,在那一时期,这种令人迷醉的青花瓷器,连同茶叶、丝绸一起,构成了欧洲人对中国最完美的垂青和想象。

西方人对中国瓷器的向往和迷惑,已历经了几个世纪,相传200年前,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因酷爱中国陶瓷,不惜重金派遣专人来华订制。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他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进行烧制。那时的航运并不发达,历经几个月的海上漂泊,专员们抵达中国,不料身上携带的制瓷图案也被海水浸湿,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由于无法核实水痕是否出于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瓷器运回瑞典后,贵族起初很不高兴,但是,在认真拿成品跟原稿进行核对后,他不得不震惊于中国工匠高超的技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御窑厂”在景德镇正式设立,专为皇家提供瓷器。此后的许多年里,在皇家气魄的烘托和宠爱下,景德镇将瓷器一路带到明清的鼎盛时代。在那里烧制的釉里红、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万历五彩等等都成了后来难寻的稀世珍品。而此时的中国瓷器正在孕育着又一个重大突破,工匠们将制瓷工艺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术结合在起来,到了清代,这种工艺达到了极致。

耿宝昌:清代官窑,就是清三代,就是康雍乾三代,确实在陶瓷方面艺术发挥真是精美极了,就跟纸画一样,那就纸画是在纸上这是在瓷面上,所以表达出来把那历史时期的艺术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熙时期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珐琅彩都是当时闻名中外的精品。中国的瓷器工艺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时期达到了鼎盛。而此时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破解了中国瓷器的烧制方法,18世纪中叶,欧洲人研制出了瓷器,欧洲瓷器业迅速发展。此后,中国瓷器出口逐渐减少,中国的制瓷业也盛极而衰,每况愈下。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至此落下帷幕。而那些跨越千年的瓷器珍品,也在历史的动荡中纷纷散落。

耿宝昌:在那个历史阶段呢,除非像大学教授,当时的讲满清王朝的遗老遗少,这些所谓的政客,这些有钱有闲,他也有这个学识,平常人没有,没有说谁收藏了。

主持人:没有所谓的全民收藏热。

耿宝昌:跟老百姓没有关系,跟老百姓没关,老百姓只能够奔生活,是不是啊,没有关系,所以就是这样,那么西方人来,就是讲就是英美法各国建立博物馆就这个历史时期就来中国大量收购,反正有什么东西就店铺里也是卖他们,再就是有些外国人在北京建立了洋行,洋行也就是讲进行在社会上收集,收集了运到西方世界。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西方的一些公家的私人的博物馆里头看到的东西也都这个时候出去的。

耿宝昌:都是那个历史阶段走的,就是光绪三十六年以后,什么东西都是没有真的了,假的也上来了,就开始了。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瓷器与人生
·下一篇文章:刘远长:一位大师带动一条创意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