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圣”耿宝昌品读中国瓷器文化

“瓷圣”耿宝昌品读中国瓷器文化


来源:凤凰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当了10年的学徒后,1945年,年仅24岁的耿宝昌在位于今天琉璃厂荣宝斋的地方开了自己的文物店——振华斋,那时的他虽然年纪轻,但在圈子里的名气却很大,他牢记师傅的教诲,做瓷器鉴定绝不能把眼睛看穷了,于是只看最精美、最珍贵的,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解放后,故宫的文物拯救工作日益展开,1956年,孙瀛州受聘到故宫工作,很快,他向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吴仲超举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34岁的耿宝昌。

1956年,耿宝昌在师傅孙瀛洲的介绍下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古器物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耿宝昌:旧中国时代,故宫是一个,当然历经了又是敌伪啊,又日本,又国民党,那过去都是讲不像今天,到处都是,故宫里到处都是脏的不得了,堆的这个垃圾,这儿在清理,所以讲那个时候,就都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五几年的时候,基本上都重大整理,大清理。

当时故宫收藏了100多万件文物,其中珍贵瓷器就有30多万件,每件瓷器耿宝昌都曾亲手鉴别,分类,不但了如指掌,而且感情深厚。虽然此前他也接触过大量的文物,但故宫藏品之丰富仍然让他叹为观止,大开眼界。对瓷器的造诣也因此越发精进了。

历史的脚步迈进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的中国已经与世界隔绝了很多年,1971年乒乓球第一次打开了隔绝长达22年的中美外交大门,第二年,尼克松访华,震动了全世界,此次行程中故宫丰富的藏品给美国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此启发,中国决定通过文物继续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此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故宫筹备了一次中国出土文物展览。耿宝昌只身护送500件国宝出国展出,那次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文物外交”,耿宝昌至今记忆犹新。

1973年,经过两年紧张筹备的中国出土文物展即将开幕。按照计划,耿宝昌将押载500多件珍贵文物,只身一人飞往展览的第一站——法国巴黎。飞机上的参展文物件件价值连城,这让耿宝昌一路上忐忑不安,脑袋里一直回响着临行前,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话:“人在物在。”几个小时后,当飞机在阿联酋的迪拜机场中转加油时,耿宝昌遭遇了人生中最意想不到的惊心动魄——阿联酋机场发生了世界上第一起劫机事件。

耿宝昌:到了那已经是夜晚了,那我当时第一次出国,然后呢也觉得特别新鲜,我这好一看我说这怎么回事啊,机场也是为了保安周围全是,好像是警察还是军队,反正都拿着枪围着这飞机。那么这个飞机是英国来的英国来的专机,什么都没有就装这一部分东西跟我,那么他英国使馆有一个文化参赞他也随机回去,就这么两个人,他说等下咱们下飞机,我说不去不去不去,因为出去的时候有交代,那万一出了事你怎么办呢,是吧。

在机舱内等了一个小时,飞机终于再度起飞,耿宝昌带着500多件国宝,在经历一场虚惊之后,安全抵达了巴黎戴高乐机场。这次展出历时四个月,参观人数高达36万人次,带给巴黎人的震撼不言而喻。然而在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耿宝昌却受到了强烈的刺激。

耿宝昌:当时咱第一次出去,那时候一看全是我们中国的东西,连我到日本也去过,一看全是中国东西,那真是,比我们国内东西多得多了,全是给人都拿走了,那就是一种那真是,身上出汗,就是这怎么搞的呢,那种感情,尤其他们写的清清楚楚这个东西是哪个地方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哪个村的,感触很大。

法国展览结束后,耿宝昌又动身飞往美国华盛顿。在那里,中国的稀世珍宝再次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次国家精心安排的展出,令西方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震撼。眼见着美国人看到珍宝时的惊讶表情,耿宝昌感慨万千。

耿宝昌:你想你几十年新中国跟世界各国都没有联系,互相都不了解,是不是啊,人家对中国觉得神秘,咱对人家也觉得是神秘的,那么就像咱这个展览似的,新中国第一桩事情,出去,最早的这是。

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如今,古器物部的办公室就在这里,从1956年到故宫至今,86岁的耿宝昌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半个世纪。在这50多年里,耿宝昌阅宝无数,博览天下最精美的瓷器,也因此奠定了他在古陶瓷鉴定领域的地位。

主持人:中国人是一直在过去历史在十九世纪西方出现瓷器之前可以说在世界上只有唯有中国是有真正的瓷的,是吧,也就是说瓷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而且甚至有人说这就是过去,世界古代的高科技,你比如我们到世界各大博物馆去看到的都是陶器,也做得极其的精美,比我们中国的陶器做得还要精美,但是它就始终没有进到瓷,这是什么原因呢?

耿宝昌:主要是讲这个瓷土,瓷土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就是火与土的结合,那么瓷是由于中国有这个瓷土,现在它西方世界很长时间找不到这个原材料,所以就它出现的晚。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瓷器与人生
·下一篇文章:刘远长:一位大师带动一条创意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