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皇家瓷器的密码 重新焕发青春的彩瓷皇后

破解皇家瓷器的密码 重新焕发青春的彩瓷皇后


来源:中瓷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概述:2005年,一个题名“花石锦鸡”的小花瓶,在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会上,拍出了1.12亿港币的天价,轰动世界。这件瓷器之所以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有一个神秘的名字--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没于乾隆,已失传200多年。为复活珐琅彩工艺,国家博物馆联手景德镇陶瓷工匠熊建军,秘密研制。经历五年坎坷,甚至生死磨难,终于成功找到贵比黄金的高岭土,但是烧制素胎却屡遭失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006年6月6日,在国家博物馆,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当展台上的红布被揭开,六件精美的瓷器露出来,顿时,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深深吸引。这几件瓷器,重量很轻,薄如蛋壳;每件瓷器上都有山水花鸟的图案,光彩流动,栩栩如生;摸一摸,手感异常光滑,细腻圆润,如同羊脂美玉一样。真是瓷器中的巅峰之作。

  接下来,一件瓷器的出现,像一个重磅炸弹,让全场人都震惊了。这不明明就是2005年底,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过1亿港币的天价瓷器“清乾隆花石锦鸡双耳瓶”吗?这件瓷器不是被买家收藏了吗?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主持人: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看《走近科学》。我手里拿的,就是国家博物馆出现的这件天价花瓶。看了刚才的片段,我想大家心里可能有一个疑惑。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花瓶,能卖一个亿?这可是天文数字啊。这一点都不奇怪,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珐琅彩。这是十年来的珐琅彩拍卖纪录。2002年,雍正珐琅彩过墙梅竹纹盘,成交价3252万港币;2003年,乾隆珐琅彩佛手果纹碗,2918万港币;2007年,乾隆珐琅彩庭园人物灯笼尊,8400万港币;2005年,乾隆珐琅彩花石锦鸡双耳瓶,1.12亿港币;2006年,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小碗,1.5亿港币!年年亮相,步步走高。可以说,没有亿万身家,就别想拥有这些宝物。而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瓷器,都是珐琅彩的精品。那么,珐琅彩为什么会如此珍贵呢?这些天价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故事还要从7年前讲起。

  江西景德镇。一个名叫“熊窑”的陶瓷工厂里,传来了清脆的瓷器破碎声。这是窑主又在砸刚烧出来的瓷器。窑主叫熊建军,前些日子去了一趟北京,没想到,回来以后,却像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的点火烧窑,但是,一件也没有卖出去,而是烧一窑,砸一窑。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瓷器,为什么要砸掉呢?原来,他烧的可不是一般的瓷器,正是俗称“彩瓷皇后”的瓷器极品--珐琅彩。

  熊建军:因为做这个东西不光是困难,这个是要花精力和财力的,做这个东西要拿资金去试,我们也没有谁拿给我们多少钱去试,都是靠我们自己,这个原料不行重新来,那个原料不行重新来,但是我们上手了实物,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知道,你到了什么程度你也不知道,像不像你都不知道了。

  几天前,熊建军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竟然是从国家博物馆打来的,而且是邀请他到北京,共同研制一种皇家专用的神秘瓷器。当听到“珐琅彩”这三个字的时候,他的心跳顿时加快了。熊建军虽然才30多岁,却已经有20年的从业经历,过手的瓷器成千上万,但从来没有亲手摸过,也就是行话说的“上手”,一件真正的珐琅彩。顶多是隔着玻璃,远远的看上一眼。可如今,上天却突然把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拱手送到了他的眼前。

  熊建军:那心情特别兴奋,当时看的时候,我一身的汗,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个很激动,第二个说实在话,拿到这个价值连城的东西心里也有点,所以我们东西都是没脱手的。

  这几件小小的瓷器,熊建军捧在手上,整整看了三天,直到他确信这一眼的印象,这一手的感觉,已经深深地烙进自己的记忆里,才带着国家博物馆提供的技术数据,回到了景德镇,开始紧锣密鼓地烧制珐琅彩。但是,没想到,烧出来的瓷器,却令自己大失所望。比起看到的那一眼印象,相差太大了。再放在手上感觉,更不对劲了。根本没有那种细嫩温润的感觉。没办法,砸掉!再烧一窑!可是,接二连三,每一窑都是次品。熊建军发愁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熊建军:那不是砸瓷器,有时候砸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但是没办法,不合格的东西也是不能投向市场的,因为搞一下的话,砸了自己的名声,各方面都一起砸了,到时候我好的拿出来别人就不认可了,怎么这种水平啊?

  主持人:说到底,为什么珐琅彩如此珍贵呢?就是因为存世数量极少。目前全世界珐琅彩总量在470件左右,其中400多件在台北故宫,40件在北京故宫,只有大概十几件流散在外。这400多件瓷器,每一件都有详细的图画,都有明白的来历。就是散落在外的这十几件,也都是流传有序,在图册上都有记载。所以,只要是谁出手珐琅彩,在拍卖会上必然引起收藏界的狂热追捧。因为,第一,太少了;第二,肯定是真的;第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第四,这可是皇帝的专用之物;第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为什么珐琅彩这么少?为什么熊建军烧珐琅彩这么困难?因为珐琅彩的工艺已经失传了,失传200多年了。

  珐琅彩的诞生,康熙皇帝是第一功臣。珐琅是外来词,就是指搪瓷艺术品,它的基本成分和玻璃接近,附在陶瓷表面的叫“釉”,附在瓦上的叫“琉璃”,附在金属上的叫做“珐琅”。元朝时期,最早的珐琅器皿从波斯传入,主要是铜胎掐丝珐琅,就是后世的景泰蓝。到了康熙年间,欧洲发明了画珐琅,用珐琅颜料代替掐丝,在铜器上直接作画。法国传教士进贡来一些铜胎画珐琅,康熙皇帝一见钟情,决定把这种工艺,移植到自己喜爱的瓷器上。把景德镇烧好的素胎,也就是不加任何色彩修饰的本色瓷器,送进紫禁城,聘请西洋画家描画图案,上好五彩颜料,再用小窑第二次烧造。而且,为了方便皇帝亲自监督,这个窑口,居然就搭在了皇帝接见大臣的养心殿!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史希杰:在景德镇,我问过他们景德镇,我说你们见过,你们捡到过珐琅彩的瓷片没有,他们都摇头,没有,可见景德镇当地是不烧珐琅彩的,当时恐怕它是瓷器烧造当中的,小灶当中的小灶。我们今天说,吃饭的概念,不是大锅饭了,那肯定是小灶之中的小灶了。

  雍正皇帝继承了大清的江山,也继承了康熙对珐琅彩的酷爱。雍正本身在书画方面很有造诣,对瓷器的鉴赏要求也非常严格,他让自己最信赖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负责烧制珐琅彩,并且最终炼成了国产珐琅颜料,摆脱了依赖进口颜料的局面,花色品种大大丰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梅兰竹菊,和意境悠远的山水画。而乾隆皇帝,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太平盛世的终结者。这个时期的瓷器,品种的创新,和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珐琅彩更加繁华富丽,锦鸡、孔雀等色彩斑斓,烧制难度极大的瓷器开始出现。但随着乾隆去世以后,清王朝盛极而衰,面临从未有过的困境和灾难。他的儿孙们,也不再享有天朝大国的安宁和富强。一个王朝的败亡很快到来了。珐琅彩从此成为绝响。

  史希杰:就是说这个一个瓷器的发展,也跟一个国家的这个整个的大势是有关系的。康雍乾三世被称作,乾隆的时候称作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是清代经济最发展,国力最强的时候。

  熊建军:因为现在我们是盛世啊,盛世就要体现我们这个文化,我们国家现在,到了现在也有经济基础,各方面的原因,人们的生活水平,眼光啊,都上去了,所以我们也要把这个珐琅彩挖掘出来,把它复制出来,让大家,不光是,让宫廷的艺术,能在民间能发扬光大,就是人人都能见到珐琅彩。

  为复活珐琅彩,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来到了景德镇,也看中了熊建军。景德镇,是中国的的“瓷都”,天生就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绝世汝瓷 属于中国的那一抹天青色
·下一篇文章:扬州明代青花瓷媲美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