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澳1号”古沉船出水,那些隐没在海中数百年的明代青花瓷得以重见天日。昨天,我市青花瓷鉴赏专家梁剑铭告诉记者,其实“南海1号”中出水的那些瓷片或完整器物,扬州都有过。在扬州双博馆中就收藏着三件国宝级明代陶瓷,分别是明永乐年间甜白釉暗花双凤纹梨式壶、明宣德年间的青花一把莲瓷盘、青花菱口莲纹瓷盆,都是镇馆之宝。
集散地 扬州明代陶瓷贸易发达
扬州双博馆馆长袁淮告诉记者,到明万历时期,窑瓷业已发展到了成熟时期,尤其是景德镇的陶瓷最受欢迎。扬州自唐代以来就是陶瓷集散地,有许多窑址的陶瓷器都是通过扬州转运出去的。因为当时运输主要靠水路,扬州濒临运河、长江和出海口,南来北往,漂洋过海都非常便捷,所以扬州明代出现全国各地窑口生产的陶瓷也就不奇怪了。
梁剑铭认为,扬州明代贸易繁荣,从传世或出土的青花瓷来看,扬州的青花瓷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足可以与北京、南京抗衡。他就曾在扬州看过外销的“克拉克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古运河西岸一明代建筑遗址,就出土了大量明初到成化年间的青花瓷残件,明代晚期蒋家桥一带由于水道交错,所以晚明青花瓷变得常见起来。梁剑铭说,明代早期,瓷器的大量输出恐怕与郑和八次远航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放时 考古队员发现明紫砂壶
扬州博物馆的老考古队员吴炜向记者讲述了珍藏在扬州双博馆中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大彬款六方紫砂壶的发掘经历。
“大彬”紫砂壶是由扬州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蔡起下放江都时发现的,其时邻村的一位农民下地劳动时,遇到了一座小型明墓,遂私自将墓挖开,只取了一只壶带回家。老蔡看到此壶后,就请村民带他到墓地察看,并雇了几个民工又将墓清理了一遍,结果又出了一方砖刻地券。
这件紫砂壶发现时间是1968年,地点是江都县丁沟洪飞大队郑王队所在地域。这件紫砂壶有明确的发现日期和出土地点,有作者的名款,而拥有此壶的是一位曹姓的平民百姓,反映紫砂壶的使用,在明末已经比较广泛,并不限于文人士大夫。此壶造型精粗并存,周正敦实,较之传世大彬壶给人一种特别的朴实,这是符合紫砂茗壶发展规律的,为辨别传世大彬壶的真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不妨把六方紫砂壶视为万历型标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