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知识 > 瓷器基础知识

青瓷艺人炎夏寻瓷路 龙泉青瓷制作过程探秘


作者:曾福泉 潘枫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清晨7点,叶小春骑着摩托车行驶在曲折而上的山间土路。正是夏季晌午,山涧水位回落,露出白生生的石头,被太阳晒得滚烫。两侧悬崖上,大群芦苇随着野风来回摆荡,虫鸣声响成一片。

    这里是龙泉市西北的仙霞岭深处,叶小春是出生于青瓷世家的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不时停下车来,查看着道路两旁裸露出来的山体岩层,用随身携带的铁锹挖下一块山石细细观察。这些暗红色的岩石很可能是制釉的好料,经过加工,它将成为龙泉青瓷的美丽外衣。在跟随叶小春一起寻找瓷土矿后,我终于了解到,风雅之士所喜爱的艺术品,是怎样由叶小春这样十指沾泥的青瓷艺人们在炎炎夏日中生产出来的。

    年近五十的叶小春从事瓷器制作已有30余年,这项手艺需要毅力、灵感,考验人对火与土的亲近程度。叶小春说,千百年来,一代代龙泉匠人利用本地特产的富含铁元素的瓷土矿,加以精心调配和烧制,创造出令人神往的青瓷色泽和纹理。所以,他坚持到大山深处寻找可能已为数不多的优质瓷土,即使在酷暑也不放松。

    他一路走走停停,不断查看因为开采或修路而被掘开的山体,观察有无可用的瓷土。数十年的经验,让他看到山脚土壤的成色,便能判断出山坡上是否存在优质矿石。叶小春徒手攀爬上去,用铁锹敲下几块石头、一把泥土,装进塑料袋里,再用水笔在袋子上标明采集地点、瓷土的确切位置等信息。

    一入深山,近百公里。沿路考察、挖掘,不觉便到了正午,太阳曝晒。叶小春找一个阴凉地方,一罐八宝粥、几个面包,解决了午饭。这个典型的山乡汉子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从小跟着父亲,在位于群山深处的国营瓷器厂长大,16岁就入窑烧瓷,熟悉这里的每一条溪流,每一根烟囱……

    下午,我继续跟着叶小春来到原料加工作坊。叶小春的同事丁绍清正在这里将瓷石一步步加工成瓷泥。低矮的棚屋依溪流而建,水车带动转轮,拨动6个裹着铁皮的木槌昼夜不停地砸击,将瓷石粉碎。

    走,去看看丁师傅发现的矿。丁绍清带领我们走向一条已被疯长的蕨类和倒伏的枯草完全遮掩的狭窄山道,10分钟后,在松柏掩映下出现了一道石壁,呈现出暗红的色泽。同样有着30多年制瓷经历的丁绍清和叶小春一样,长期在深山密林中探寻瓷土矿。他指着脚下的山路说:工人们就是踩着这条路,用肩膀和扁担,一担一担把瓷土挑出去的。

    经过长期采掘,优质瓷土已越来越少。采集回的瓷土还要经过反复烧制、试验、比对,才能最终确定是否合用。叶小春说,在山间奔波一整天一无所获,是常有的事。但他坚信,只有通过本地瓷石、瓷土的合理调配,才能烧制出最地道的龙泉青瓷,才能传承这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工艺。

    在这个酷热的夏天,许多龙泉青瓷艺人和叶小春、丁绍清一样,孜孜不倦地磨砺技能,追寻灵感。他们有的走遍浙西南的古窑,收集历史遗留的信息;有的泡在博物馆,梳理前人的创造成果;有的远赴杭州、北京的著名美术院校,向名师学艺。他们的作品,正摆放在千家万户的窗前或案头,通体青幽,散发出优雅的光泽。





上一篇鬼谷下山与萧何追韩信青花瓷瓶是否一人所绘

下一篇“醴陵釉下五彩”的汾水工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