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吴镇与倪瓒山水画之比较
元 倪瓒 琪树秋风图 62x43.3cm 上海博物馆藏
元 倪瓒 江亭山色94.7x4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吴镇 渔父图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二
思想是指导艺术创作的,创作的作品是承载思想的物资形式,各种技法是表现这种“物资形式”的手段。艺术家总是受前贤艺术的“荫泽”。总有站在前人肩上的欲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故而在吸收前人的经验上选取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的东西。董其昌在总结元代诸子师承时说:“元季诸君子画惟两派,一为董源,一为李成,成画有郭河阳为之佐,亦犹源有僧巨然副之也。然黄、倪、吴、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双行海内。”(《画禅室随笔》),“四大家”都以“董、巨”起家,他们的画风各呈其妙,这就是作者各取所需,凭自己的天资、情性、修养、意趣、爱好、生活经历,等等,消受着前辈“福荫”。随后凭着对艺术的感悟,创作出自己特有的艺术作品来,让历史予认同。吴镇、倪瓒他们在艺术思想上有很多共识,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存在不少差异,故而表现在艺术创作上也有异同。我们可以从具体作品中进行分析。元 倪瓒 六君子图 46.6cm×64.34cm 上海博物馆藏倪瓒的画早晚有些小变化,但艺术成就最高者,还是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类。典型构图为平远构图,一河两岸式,即近坡杂树数株,远景云山一抹,中隔河水一汪。现有他早年创作的《六君子图》,近岸土坡上植有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土石层叠,勾皴以披麻为主,带以方折之笔,树木简洁疏朗,河面旷阔空灵,对岸远岫空蒙,左边有自题,右上角有大痴赞云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黄公望题跋得名《六君子图》。晚年的精典之作《容膝斋图》描绘了江南初春,平远山水,近处为山石陂陀。置茆亭一间,纳天地灵气。树木无叶萧疏,树干骨力强劲,生气蓄发。中幅为水光波漪,上图远岫遥岑,横于波际。矶头矾石,折带披麻,皴法超逸,墨色浓淡枯涩错综而滋润浑厚。以上二图很能表现倪瓒“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审美意境。
元 吴镇 芦花寒雁图
元 吴镇 秋江渔隐图88.5cm×189.1cm 133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46.9cm×96.1cm 1355 上海博物馆藏看倪瓒构图较为简单,几株树,两个坡,一汪水,树的变化不大,一丛树,三五株,多者不过八株。五十岁以前画的树木,叶茂枝繁,如《水竹居图》,近影土陂根深叶茂,远处树丛密林,这是他四十三岁时作。随着生活的艰辛与“洁癖”的浓烈,恐其树叶落下被“人足侵污也”,故而逐渐减少了他的树叶,以至晚年的《容膝斋图》不画树叶了。在他的画中还有一景物较突出,常在近景坡上结庐或者草亭,都是空的。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瓒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林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楚默在研究倪瓒的构图时指出:倪氏绘图中的空亭有着象征的意义。亭的空无一物,象征人的胸无一尘,以亭吐纳山川灵气,象征心物的交流融合,是画家主体生命的化身。这里还涉及到道教,道士喜到山上置亭修身炼丹,倪氏曾是一名虔诚的教徒,置亭于画面也在情理之中。至于结芦是否有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主义,还得进一步考证。
元 倪瓒 秋亭嘉树图34.3cm×311.4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吴镇 洞庭渔隐图 58.6cm×146.4cm 134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镇的用笔根于传统,中锋为主,侧锋次之。他有别于黄、倪、王三家用干笔枯墨,而喜用中锋湿墨,这跟他画梅、画竹,行草书法关系甚密,要求笔法圆转,八面出势。他学习传统,又不囿于前人,在其中又能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这才能自成名家,正如沈周所言:“吴仲圭得巨然笔意,墨法又能轶出畦经,烂漫惨淡,当时可谓自能名家者”。吴镇善用水墨,能充分掌握水墨的特性,表现出滋润浑厚的意境。如《洞庭渔隐图》,“董、巨”传统披麻皴中,复加湿墨衬染。湿墨略分浓淡,罩在线条上,使线条半隐半显,不知是线还是染,深邃的地方再点苔,黑白对比,明暗互衬,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他创造的“湿墨法”,在数百年之后,仍有“幛犹湿”之感,为后人推崇不已。清代龚贤继他之后,创造了又一座高峰。
三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是促使吴镇、倪瓒二先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更直接的因素则是来源于家庭,来源于与之割舍不断的生活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来源于各种教育。如他们从小研习的是儒学,而后则以道、佛为生、为重。吴镇一生吃“道教”饭,欲循世超凡崇敬佛。倪瓒则阶段性较明显,中年重道,晚年信佛。很多因素是生活经历带来的,像倪瓒在变卖家产,经过动乱,没有固定住所后,过着长期飘浮生活,思想愈趋寂空,这时“四大皆空”的佛家思想占住主导。人们的思想没有相同,只有相似。他们以画寄情,排泄胸中逸气,用以自娱,这一点是极为一致的。下一篇: 张蕊:丁观鹏四幅佛画研究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