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读图时代”的全民狂欢终结了摄影的“英雄时代”。
摄影家不再是普罗米修斯和堂吉诃德,他们只是影像汪洋中的泅渡者。社会价值观的多元与失衡,艺术边界的模糊与交融,以及错综复杂,不断超越经验与想像之外的现实,让摄影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摄影的问题,不是如何面对世界,而是如何回归自身——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有风格、类型、手法、语言、媒材、技术、潮流的嬗变、创新和消长都是这一命题引发的外在表现;而它们的发展、变化又连动着摄影史、摄影本体、摄影伦理、摄影批评、摄影与其它学科、艺术形式交叉衍生的学术层面的推演。
一位摄影家,如何不陷落在这种种外在表现、以及各种理论造词运动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和无所适从中?
如何将个人内心的体验,转化为一个时代共同的观看?
又如何证明摄影不是机械的纪录,照片乃是评价的产物?并以此对现实犀利发声,推动摄影在民主与观念的当代真正进步?
摄影家,怎样才能横渡图片的汪洋,抵达精神的彼岸?
这里,有二十一位摄影家,正在用带着体温和触感的思想交锋,与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影像实践,为上述问题旁证、引证与存疑。
他们拍得都不错,
看看他们怎么说。
出版社内容简介:
在整体视觉文化转向的"读图时代",关乎摄影与摄影家的书籍虽然不少,但真正触及内核、并在转化为公共经验方面具备可能的并不多见。
《影响》是一本兼顾新颖与深度的书。它将典型个案研究、学术评论与艺术史经典作品评介相结合,在把握中国摄影整体发展脉络的基准上,精心选取21位在不同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每一个案单元由四部分构成:从对他们摄影理念产生关键影响的作品出发,钩连摄影史与艺术史--这既是摄影家的精神寻根,也是艺术家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
然后,以个人感性与学术理性之间相互印证和平衡的深度访谈展开"第一手"阐述;
第三部分,则是精炼犀利、颇有个人独见的评论,攻其一点,集中挖掘:这位摄影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其在当代背景下的个体意义与公共意义又是什么?
最后,摄影家用自己的代表作品,做出回答与呼应。
著名评论家李楠以严谨的态度与精准的书写,避免花哨、滥情与似是而非的轮廓性说辞,于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摄影家个案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时代与个体为纵横轴的坐标系,梳理与探索了关乎摄影本质的诸多问题,呈现了中国当代摄影的精神脉络和生动图景,好看,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