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李天纲:“同文馆”的四十年困顿
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中国人的内心,有一种宏大的东西在发生。 沉寂千年的中国思想史,又有了一次新的“王者归来”。
“京师同文馆”与“上海广方言馆”之消长
语言、身份和认同
非常遗憾的是,唯一在朝廷倡导学习西方语言的京师同文馆,也是一家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机构。奕䜣完全是从功利主义的立场看待西方“语言”,他不相信欧洲语言中也包含有高尚的精神文明,认为充其量有一些“天文历算”的“奇技淫巧”。他考虑的并不是“洋话”会冲击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使中国人不像“中国人”。相反,奕䜣敏锐地感觉到并为此焦虑的是:如果满族人不去掌握法语、英语,全部让那些在上海、广州的汉人掌握了外语,占据了中外交涉的要津,清朝统治者就会进一步丧失其政治优势,眼看汉人在更大范围内的攫取更多的权力。因此,奕䜣订立的《同文馆章程》第一条就规定:“应由八旗满、蒙、汉闲散内,择其资质聪慧,年在十五岁上下者,每旗各保送二三名。”奕希望“八旗子弟”能够熟练掌握外语,将来控制“洋务”利薮。在这一层面上,奕䜣考虑的是如何用一种新进的“强势语言”来强化满洲人和八旗子弟统治阶级“身份”(Status)。既然奕的私心,只是为传统的满族既得利益阶层谋求新出路,京师同文馆的失败,也早就在命运的注定之中。
下一篇: 宋炳军:风雨过云楼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