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知识 > 瓷器基础知识

钧瓷常见的几种纹路


作者: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我们在欣赏钧瓷时,总会听到一些内行人提到珍珠点、冰片纹等术语。类似的术语实际上是钧瓷迸片行纹,是由钧瓷的特殊工艺及自身特点形成的,是钧瓷审美的主要组成部分。

    迸片行纹分迸片、行纹两部分,二者成因机理密切相关,故在一起论说。著名书法家王连真曾用波诡云漫,玉涯金声赞誉这种现象。

    1. 迸片又名开片,俗称炸片。迸片现象是高温下釉质与胎体固合,经降温、冷却后的产物,实际上是因冷却系数不一致,造成釉面开裂的工艺缺陷,当钧瓷作为艺术主题出现时,这一工艺缺陷因极富美学情调,却成了钧瓷审美的组成部分。常见的著名迸片有珍珠点、冰片纹、袈裟片、蛛网纹等。

    ⑴珍珠点,又称猫眼透如意,是釉体间存在的一种闪闪发光的晶体,因似珍珠而得名。这种闪闪发光的晶体有红、绿、蓝、黄、白等色彩,随角度不同而不同,如猫眼变幻,故名猫眼透如意。

    ⑵冰片纹,又称玉暖冰河。犹如击碎春江积冰,呈现出错裂玉压的美感,故名之。

    ⑶蛛网纹,蜘蛛食网纹的简称。迸片开裂犹如蜘蛛捕食时所织就的网,均匀有致,错裂成律,粗细相间。

    ⑷袈裟纹,又称老僧衣,其迸片大多成长方形,因似和尚的袈裟,故名之。

    产生这些迸片的主要原因多是釉质强硬、冷却速度过快所致,同时它们也是产生钧瓷迸音的所在。

    2.行纹是鉴别钧瓷真伪的最显著特征,是因钧釉厚重、多次施釉后在高温下纵横流淌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著名的有鱼子粒、鱼子纹、蚯蚓走泥纹、菟丝缕、孔雀衣、蟹爪痕、龟背纹、龙涎纹、春藤纹、凤尾纹、甘露纹、火狐纹、黄斑点、云裳羽衣、春风化雨等。

    ⑴鱼子粒。源于胎体中的细微气泡未被排出釉层,密集相依于胎体的现象,因酷似鱼儿排出的卵粒,故称之为鱼子粒。多因釉厚质黏、升温过快所致。

    ⑵鱼子纹。釉面上呈现的斑点,因似鱼子成长一段时期的膨胀体而得名。多因釉质中着色剂络合、相依而成。

    ⑶蚯蚓走泥纹。最早现于宋代,因其蜿蜒曲折,自然天成,类似蚯蚓行走过的痕迹而得名。多因底釉厚重、长久放置、裂纹隐存,在高温下纹内气泡蠕动,面釉填充所致。宋时,道家称蚯蚓为小龙,又曰龙子,故奉为上品。

    蟹爪痕、龟背纹、龙涎纹、春藤纹、甘露纹等类似于此成因,只是行纹分别相像于蟹爪行痕、龟背、龙涎、春藤、甘露而得名。

    ⑷菟丝缕。因釉质、火温、气氛诸多因素巧妙撮合,在高温下两夜分相而形成。因其呈现菟丝状,故名菟丝缕。因丝缕均匀致显红色,又称之拉丝红。类似行纹的还有火狐衣、孔雀衣、云裳羽衣等。

    迸片行纹构成了钧瓷特定的审美范畴,也因此成为钧瓷的鲜红标志,是入选钧瓷精品、珍品的条件。更因为它的丰富多彩,才使钧瓷审美多样化,在陶瓷大千世界独树一帜。    (木木)





上一篇哥窑青瓷的纹理之美

下一篇磁州窑行炉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