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翁同书信札——体现的晚清旧事
扬州晚清民国时期扬州画家杨荫昌善诗书、识碑帖,并长于鉴赏,所收书画都为精品佳作,在扬州小有名气,为众所推崇。
杨鸿庥,字荫昌,号映沧,是风箱巷22号杨氏小筑主人杨伯咸的弟弟。杨荫昌早年跟随哥哥在钱庄和盐号做生意,抗战爆发后,杨荫昌则以书画为生,他的画室名为“映沧轩”,是扬州著名书法家卞彬孙题写的。另扬州许多老店号曾经他介绍,由当时上海著名书法家唐驼题写店号。
杨荫昌生前与当时扬州的社会名流,尤以书画界友人交谊深厚,时传尺素。
前人的遗泽,让我们窥见百年前真实的文人朋友圈。杨荫昌与当时三十九位文人来函一百二十三通,黏贴成册,并自题“旁注”,述其生平爱好、艺术风格。书信所涉内容广博,或史事杂谈、书画鉴赏,或诗文唱咏、邀聚小酌,风雅逸趣、不一而足。其行文随意而就,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数语。实为清末民初珍贵之史料。
上述一百二十三通信札大都是写给杨荫昌本人,几乎涵盖了当时扬州书画界的名人。已由杨家后人黏贴成册,无偿捐赠扬州市博物馆。
另有存留,其中一为翁同书写给“克斋大帅大人”。翁同书的信札并另用一直式信封装存,封面写有“内有翁同书信札一通”,这通信札也是首次面世。
在清末,有这样一个家族,父子两代,出了两位帝师,两位巡抚,显赫一时,声传后世。这就是常熟翁氏。常熟翁氏耕读传家,自翁心存以进士起家,历工部、兵部、吏部、户部尚书,直至入阁拜相,担任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职;至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兄弟,或封疆地方,分别出任安徽和陕西、湖北巡抚,或任职中央,历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两度入值军机,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再至翁斌孙光绪三年十七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起居注官、大同知府,翁氏一门数代,在清末政坛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翁同书给克斋大帅大人的信札
信札原文:
克斋大帅大人麾下 自马头城失事之后捻氛紧急异常必欲与粤逆合而为一 (“为一”两字,因信页破损不够清楚)前恳
酌拨穆侍衞马队张副将步队 尚未见到 兹接来函知刘府尚需接济 已饬知粮臺此後恐有乏食之慮 奈何 奈何 此请
勋安 愚弟翁同书顿首
九月廿八日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翁同龢兄。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
翁同书善于博览,史称其读书过目成诵,尤长于治史学。担任官职仍然不离书本,虽在军中,依然读书校书,丹黄不去手,有嗜古和收藏之好。在常熟祖居设有藏书室为“双桂轩”、“柏古轩”、“借一雅馆”。
在扬州驻军期间,从江都藏书家秦恩复后人手里购得秦氏“石研斋”的大量藏书精品。其父翁心存藏书有数万册,父亲去世后,由他全部继承藏书,其中宋元明精椠有几十种。所藏书后来悉传于次子翁曾源,字仲渊,同治二年状元。
▲坐落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西麓白鸽下的翁同书墓
其弟翁同龢,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清咸丰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父亲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加授太子太保衔,翁家是当朝显赫的高官家庭,世人称为“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
说到翁氏一族,就不得不提到晚清两个中兴名臣——湘军首领曾国藩和军事将领李鸿章。
要是追溯起来,李鸿章算起来还是翁心存的徒孙,因为翁心存的门生孙锵鸣,是李鸿章中进士时候的同考官。
然而曾国藩、李鸿章和翁家的仇恨雀氏起源于太平天国战争。翁家的长子翁同书,在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中了进士,踏入官场。1853年,太平天国打到扬州的时候,他在钦差大臣琦善手下任职。此后,翁同书立了不少军功,于是在1858年被提拔为安徽巡抚。
但是翁同书在1859年失守定远,被革职留任,戴罪立功。咸丰十一年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形成势头,翁同书为了建功立业,执意招降皖北的悍将苗沛霖以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未曾想却被对方戏弄,并且还导致寿州被太平军攻陷。翁同书这时更是缺乏骨气和必死的决心,竟然独自逃回了京城。
但这个做法引起了湘军首领曾国藩的不满,曾国藩是两江总督,他下决心狠狠弹劾翁同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
而这份有名的《参翁同书片》奏稿据说正是由此时呆在曾国藩幕府里的李鸿章起草。
慈禧太后大怒之下将翁同书囚禁并判处斩监候。翁同书父亲翁心存此前也因此事急火攻心,气急身亡。这篇传世名作《参翁同书片》以区区696字参倒一位朝廷重臣,此文亦被称为天下第一奏折。
翁心存的死,给了慈禧太后借口体恤老臣,赦免了翁同书的死刑,改为流放新疆伊犁,养尊处优惯了的翁同书,流放伊犁后受尽苦难,没过几年就病死了。
●信札年代的考证
信中有述“马头城失事之后”。马头城,古地名,寓意为战争之地。我国历史上有多个地方叫马头城。此信所指马头城应位于现安徽寿县西北。寿县古称寿州。此信既在“马头城失事之后”所写,根据翁同书的经历及担任驻守安徽寿州等地的情况,以及收信人克斋大帅任职安徽的情况,即可大致确定此信札所写的年代。
咸丰初年(1851年)太平军起, 翁同书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扬州江南大营襄办军务,辅佐琦善。咸丰八年(1858)任安徽巡抚,驻定远城。由于误信江北练首苗沛霖而收降他。不料降将苗沛霖又暗中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勾结,致使定远城被太平军包围,九年(1859)翁同书弃城逃跑。后又被困寿州(距定远约100公里),清廷饬令翁同书配合袁甲三查办苗沛霖。苗沛霖却举兵再困翁同书于寿州并破城而入。此时苗沛霖为不被清军追杀,又暗中勾结清廷派往安徽的钦差大臣胜保,即克斋大帅。后苗沛霖诱擒陈玉成献给克斋大帅,致陈玉成被杀害。寿州西北部的马头城失事当在定远丢城后、寿州丢城前。
此信札收信人胜保(?-1863)字克斋,满镶白旗人。曾以内阁学士会办军务。参加围攻太平天国北伐军,因屡遭败绩被称为“败保”。
1856年被清廷令往安徽军营协勘军政官吏,同捻军和太平军作战。
1858年被授予都统,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
1860年撤去钦差大臣赴河南剿匪
1861年又授都统兼护军统领
1862年赴陕西剿灭回民起义,因讳败为胜,被责令自杀。
从翁同书、克斋两人同时在安徽任职督军的情况,可以看出,此信当写于咸丰九年间,即1859年9月28日,此时克斋受命钦差大臣,督办军务,翁同书也受命任安徽巡抚,襄办军务,正是马头城先失后困于寿州之时。
●信札内容与曾国藩上《参翁同书片》的关联
1861年翁同书即被召回京城,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即上《参翁同书片》。同治帝以“贻误取巧、苟且偷生”之罪,处翁同书“拟绞监候”(相当于死缓),同治帝因其弟翁同龢为自己帝师,又因其父翁心存病故,同治帝给翁家一个面子,将翁同书改判谪戍新疆。后又于同治三年(1864)遣陕西围剿回民起义,赏四品衔。同治四年(1865)底,因患痢疾病逝。
曾国藩在《参翁同书片》中列举翁同书罪责有两条即:“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苗逆,指苗沛霖诈降于翁同书)之祸,岂宜逍遥法外?”
关于罪责之一:“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
此信札恰写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之时,可见此信札与《参翁同书片》的关联。考翁同书此信内容,实为向克斋大帅报告军情,请求援助。然而,正如翁同书信中所述“前恳酌拨穆侍衞马队张副将步队 尚未见到”,“此後恐有乏食之慮 奈何 奈何”。因此后人也有评说,在翁同书被困之际确所谓“待援不至,待饷不来”。不能不说,这也是翁同书两次失守原因之一。让人不仅想到如克斋大帅能酌拨穆侍衞马队张副将步队,又确保无乏食之慮,翁同书何有 “奈何”之叹?寿州是否一定失守,也未可知。另外,至于克斋大帅接此函后有何指令或回复,不得而知。
关于罪责之二:“又酿成苗逆之祸”
苗沛霖诈降于翁同书后,又反困翁同书于寿州。固然是酿成苗逆之罪。但就是这同一个“苗逆”苗沛霖,后又降于该信收信人克斋大帅,并诱杀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但对“苗逆之祸”的酿成,克斋大帅是否也有责任呢?
《参翁同书片》史称晚清第一片。奏参的是名臣曾国藩,被参的又是当朝帝师的长兄。更何况围绕《参翁同书片》尚有许多争议,比如,有李鸿章起草说等等。此通信札也许对有关《参翁同书片》的讨论又可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信札往往是书者信笔写来,更能映见作者的笔下功底、人文风度,乃至当时的叙事情感。此通信札因急要之事而书,颇值鉴赏玩味。
主要参考资料:
1.徐建融著 《徐悲鸿》古吴轩出版社1999.6
2.邵晓峰文 《中国现代美术策展史上的奇迹-徐悲鸿欧洲巡展(1933-1934)》载2017.3.7《东方焦点》
3.金光耀著 《顾维钧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2
4.谢俊美《翁同书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出版
5.池子庆《翁同书与苗沛霖事件》载《江海学刊》1997.第一期
6.清代官修《剿平捻匪方略》第三卷(网上查阅)
此次拍卖专场得到了杨家后人的信任与支持,公司会陆续推出,并感谢更多藏家继续关注。
注:部分内容鉴阅于杨晟老师所写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