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名家及发展

浅绛彩瓷名家及发展


来源:中瓷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五、与浅绛彩瓷相关的几个问题
  (一)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于何时?这在陶瓷学术界说法不一,在此暂时不探究。但晚清出现的这般浅绛瓷热,笔者认为是自咸丰5年(1855)御窑厂被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绘售浅绛瓷而始的。
  (二)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上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极类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当时一件浅绛瓷比同类的青花瓷、粉彩瓷在价位上应该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遑多让,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
  (三)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
  光绪期间,有的浅绛瓷底部钤印有红阳文方楷书(有的为手书)“官窑内造”或“官窑监制”四字款印。通过排比,此印是同治5年新厂盖成后所为,以光绪期为多,且凡有此印者,画品都不俗。笔者认为:此印为真,它是御窑厂画师为区别“红店”之作,提高卖点而为之的。
  (四)有部分浅绛瓷底部印有“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或“同治”红篆阳文方章款,也有手书楷字红款“大清同治年制”,但查看画面上墨书的干支年号却又是光绪某某年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光绪时的,应以干支年款为准。为什么器物底部又有醒目的同治年款呢?因同治时浅绛瓷画多为御窑厂画师们的创作,“红店”还很少参与,因而画工、品味都相当脱俗。到光绪时,各私家窑厂、“红店”都跟风画浅绛,水平就良莠不齐了,所以购买者多好同治之物。根据市场需求,故在光绪的浅绛瓷上钤记“同治”的年款。但这与今天瓷器的作伪又是两回事,当时的干支款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器物上。
  (五)在这300余件作品70年的时间跨度里,共出现瓷画作者138人(有少数是店号名),按年号进行排比,惊喜的发现画师们可分三代或四代人。在无文字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遂将这100来位作者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段。  

  第一代
  程门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汪藩  周子善  俞子明  吴少萍  江永源 罗允夔  任焕章  余焕文  万子铭 蒋玉卿
  第二代: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汪章  许品衡 方家珍  周筱松  汪照藜  方少溪 张云   徐善琴  高心田  汪友棠 黄铭光  许达生。
  第三代
  王子卿 松石  戴裕成  梅春  高恒生 安少山  胡献瑞  仙槎。  

  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  段生茂 胡仲贞  吴飞麟  王琦  潘匋宇 徐仲南。


  (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
  光绪15年(1889年)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  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16年(1890年);  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1年(1895年);  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2年(1896年);  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27年(1901年);  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34年(1908年);  可以说,上述画师均在光绪中、后期去世了。其中俞子明的活跃期最长,宣统二年仍见浅绛瓷作品,说明他是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师。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景德镇瓷器名人录:古代名人
·下一篇文章:叶小春重塑陶瓷“冰裂纹”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