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瓷器:东西方通吃的皇权艺术

官窑瓷器:东西方通吃的皇权艺术


来源:《钱经》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过去10年年回报率12.5%

  在人们的印象中,鉴赏书画要了解文学、绘画、历史等一系列人文学科的知识,入门很难。但是刘越在长期观察中发现,书画讲究著录来源,追溯起来比较容易,欣赏起来具象的画面也更容易和人有情感上的沟通。瓷器则不同,瓷器的信息不是表面化的,器形、釉彩在大众眼中和商场中的器皿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寻找传承又不易,加之瓷器的做古做假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能跨入门槛的人就很少。反过来这种难度也抑制了门槛低、投机重、泡沫大的情况发生。

  拍卖公司公开征集时,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精品越来越难找,而买到精品的藏家又大多不愿意短期内再拿出来卖,以致市场上能够流通的精品买少见少。

  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振兴带动了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复苏,中国艺术品的大行情也从未跌过。因此,假如把官窑瓷器作为投资品,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品的投资在过去20年的回报相当不错。2010年梅摩中国瓷器杂项指数发布,以国际市场为样本,在过去10年中的年回报率在12.5%,而美股只有-0.7%。

  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被无数人引用过,但是在官窑收藏市场,这句话显得更具针对性。欧债危机、世界金融动荡之时,海外老一代的藏家资金受到限制,很多人不得以拿出了前辈的藏品投放到市场,所以这两年在佳士得、苏富比的大收藏家专场,能看到已经几十年未曾在市场上露过面的珍品。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股市。天物馆馆长钱伟鹏和他服务的基金,认准当大家处于矜持的状态时更要果断。两年时间,他们在全世界用空间换时间,精挑细选了近800件官窑瓷器,很多是世界级的孤品,总价9个亿,占国际正规瓷器市场流通量的20%。

  当然这样大的资金量已经属于收藏投资“大鳄”,对一般收藏者而言需要多少资金量?向阳认为,“个人的经济能力和收藏品种是决定性的因素。倘若只是收藏晚清官窑,就目前行情, 50万美元便可以起步,此数目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只够购置一套公寓单元”。

  梁晓新近些年为一些藏家做过收藏规划,收藏重在自成一个系列,有比对研究才有价值。他为自己的客户提供的投资下线是500万,“这也只是晚清官窑的价格”。

  艺术品位决定价值

  “捡漏”是上一个30年中国收藏市场上的关键词,人们渴望着某一个不起眼的地摊货带给自己一大笔财富。然而今日,农妇尚且知道“卖猫”不卖碗的道理。中国,已经“无漏可捡”。

  在这个信息时代,每年春秋,中国收藏家都会有专人组织到日本的“淘宝”之旅,几天内走遍大小拍卖会;而在英国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拍卖会,因为一件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会有几十位华人蜂拥而至。中国人的热情把世界的“漏”都堵住了。今后所谓的地域差和时间差,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然而在行内人眼中,真正决定收藏品价值的永远是艺术品的格调,独具慧眼,提前发现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真正的“捡漏”。

  只有先知先觉者才有生存的机会,捡漏实则是对艺术品位、研究深度的残酷考验。假如只是人云亦云,拿耳朵买东西,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被忽悠。钱伟鹏感叹,“现在的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耳贵眼贱。用耳朵听,而非用眼睛看”。

  明朝16帝,清朝12帝,600年间不曾间断的官窑烧造,每个时代每个品种都有典型器和精良品,价格自然不在一条线上。市场会阶段性地倾向于某一个门类,过几年天平又会倾向另一端。欧美收藏家百余年的研究历史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取向,国际化的品格往往是找到价值的关键。

  梁晓新独爱雍正单色釉瓷器,雍正帝个人极高的艺术品位和细腻心思映射到那些纤秀的杯碗上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美。

  钱伟鹏也一直喜爱收藏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到成化年间的瓷器,此时欧洲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作品,迁都北京、漕运开通、郑和出海、永乐大典,永乐大帝的气魄在瓷器上完整地表现出来,宣德开设画院影响到瓷器上优美的画风”。

  2011年,钱伟鹏在海外买到一件宣德黄彩瑞果纹盘。全世界已知的只有两件,而他买的这件是唯一一件可以流通的。

|<< << < 1 2 3 4 5 6 7 > >> >>|

·上一篇文章:青花瓷: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青”(图)
·下一篇文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