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景德镇御窑的秘密

揭开景德镇御窑的秘密


来源:中瓷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古代欧洲人,用蕉叶当食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亮相后,帝王抛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奇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大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景德镇瓷器由此震撼了世界。但景德镇只供皇族生产的官窑或者御窑场所究竟在哪儿,一直以来成为人们探索之谜。

  1982年的春节前夕,也就是中国民俗中的小年那一天,古陶瓷学者刘新园路过景德镇市珠山区一个工地时,不经意一瞥,发现一个不同于其他陶瓷碎片的堆积地层。这无意中的发现,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江西省继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再次获得此殊荣的又一考古新发现。困扰陶瓷研究学者多年的景德镇官窑遗址也就此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动人心魄的发现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生产地之一,千百年火与土的煅烧,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瓷器,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瓷,更是收藏者一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告诉记者,景德镇官窑创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灭亡后,清王朝继续拥有官窑烧制皇家用瓷,直至清王朝灭亡,官窑的窑火延续了632年。废弃后的官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在遗址上的频繁活动与开发,曾经专供皇家用瓷的官窑和其设施、地面建筑逐渐消失,直至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遗址上密密麻麻的大楼与民宅。传说中的官窑遗址也在景德镇的土地上消失,留给后人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官窑瓷器。

  直至1982年,在中国古陶瓷和陶瓷史研究上独树一帜,为国人更为外国人刮目相看的人物刘新园,凭着他对瓷器研究的执著,终于发现了官窑遗址所在的位置。可以说这是上天对他执著研究古陶瓷的一种回报,也完全可以说是他多年研究古陶瓷所养成的敏感,让他领略到御窑的丰富文化内涵。

  1962年从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新园,被分配到景德镇陶瓷学院讲授文艺理论。陶瓷学院位于湖田古窑遗址附近,几座硕大的古窑包悄然无语,已经难以寻觅那“村村陶、处处窑”的踪影。但千年的陶瓷艺术已深深地将刘新园吸引,他渐渐对景德镇历史生出无可遏制的浓烈兴趣。1964年,他被调到景德镇陶瓷馆从事陶瓷考古研究工作。

  1982年春节前夕小年那一天,景德镇市政工程处的工人们在珠山区原景德镇市政府大门西侧铺设地下电缆线,当推土机沉闷地刨过地表时,工人们想着的是尽快做完手中的活好回家与家人团聚。当推土机刨起一层层满是碎瓷片的地表泥土时,他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因为景德镇的瓷片实在太多了。这时的刘新园恰好路过,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刘新园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被刨开的地表层,一条宽约12至30厘米的全是瓷片的地层掠过他的眼帘,那不是垃圾,也不是景德镇处处可见的渣饼堆,而是洁白亮丽的碎瓷片!刘新园不顾一切地跳下了被刨开的地层,他的眼睛发亮了,挥舞着手高叫着:再也不准刨!再也不要推!要推就从我身上推过去。

  就是这样一位对千年古陶瓷有着执著追求的人的无意一瞥,使得景德镇官窑遗址撩开了冰山一角。李一平副所长告诉记者,当刘新园发现这块有别于其他瓷片堆积地层后,考古人员火速赶到了现场。经过仔细鉴别,大家认为可能是景德镇官窑遗址。于是,当即要求工地停止施工。为了不遗漏绿豆大小的残片,考古人员用米筛将堆积区内的泥土统统筛选。由于发掘的瓷片较多,当时连存放的地方也没有,陶瓷考古人员只好把它们放到自己家里,并请家人帮助清洗。

  为了深入研究明清官窑,全面了解官窑的生产原貌,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2003年10月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区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刘新园任发掘领队。期间,在珠山区发掘面积788平方米,最深的探方达到5米多,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

  官窑中的绝世孤品

  景德镇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的官窑遗址,这次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江西瓷业公司是景德镇首次出现的官民合办的新型企业。另外,在御窑遗址中还发现了永乐青花釉里红终结瓶、红釉盖盒、黑釉刻花香炉以及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等,都是未见传世的瓷器,是极为珍贵的孤品。

  该所工作人员岳峻对整个官窑遗址的发掘了解颇深。他说,在发掘的遗址中,窑炉遗迹一组6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皆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官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岳峻介绍,这次发掘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数量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中的精华所在。种类上有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红釉、黑釉、紫金釉、白釉、黄釉、青釉、仿哥釉、仿宋官青釉、青花和斗彩瓷器等。器类也有梅瓶、瓶、僧帽壶、梨形壶、罐、小罐、碗、盘、方盘、杯、靶盏、盒、炉、觚、爵、花盆、栏板等。胎细釉润,纹饰丰富多彩。器物上多刻写、书写年款。有不少瓷器品种,如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小罐等,为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所不见,是极为珍贵的精品。另外,还出土了其他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之官窑遗物。刘新园曾称,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经过多年来数十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大批埋藏在地下的官窑瓷器碎片纷纷出土,残碎的瓷片重量就达10余吨,考古人员从10余吨元代至明代的官窑瓷器残片里,复原出官窑瓷器1000余件。这些经修复的官窑瓷器部分已经在景德镇市的龙珠阁内公开展览。

  龙珠阁负责展览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些修复瓷器中,有白釉三壶连通器、影青地刻海水青花龙纹罐、釉里红梅竹纹笔盒等未见诸传世的孤品,有集素雅与华贵于一身的白釉金彩器。而祭蓝地釉里红龙纹高足杯、刻有“永乐二十一年”纪年的黑釉三足香炉、白釉瓷等均为首次面世的珍品。记者还看到一个永乐青花梵文大勺,长33.5厘米,勺子上写满了梵文吉祥经文。又比如青花龙纹大缸,高75.5厘米,这是迄今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中体积最大的一件。在明代,烧制这种瓷器的难度非常大。修复后的这件瓷器,其腹部绘有两条双角五爪赶珠龙,隙地饰有流云,龙腾云飞,气势恢宏。

  从忽必烈到李鸿章

  从发现官窑遗址,到考古队员仔细认真的发掘,景德镇官窑已经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考古队员对它的研究也随着发掘的深入而逐步认识官窑的辉煌。

  景德镇市文物局文物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元代以前,尽管景德镇已经生产瓷器,但是,只是局限在民间使用。直到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统治民族蒙古族是一个“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的民族,因而,景德镇优质的白瓷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个官窑“浮梁磁局”,专为元皇室烧造瓷器。期间,“浮梁磁局”成功地烧造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龙泉青瓷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下一篇文章:陶器向瓷器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