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几种彩釉的发展和特点

明清两代几种彩釉的发展和特点


来源:北京文博   文章作者:魏忠燕  点击次数:



  六、明清二代的黄釉瓷器
  陶器上施黄釉,在我国的汉代、唐代和北京的辽都郡有烧造,釉质不很纯净。釉的性质大多是经低温烧成的铅釉。在瓷器上施黄釉,在明代已烧造的很完美,以后更逐步地发展。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娇黄、鹅黄、麦芽黄、蜜腊黄、鸡油黄、蛋黄、粉黄等不同色泽。
  黄釉瓷器的烧造是在长石釉中加1%~5%的着色剂、三氧化二铁、氧化锑、氧化锡作釉入窑烧成的。根据着色剂成份的多少的不同和烧造时温度的高低,使黄釉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
  明代黄釉瓷器已有很好的烧造,时间是集中在明代中期和晚期阶段,以弘治、正德、嘉靖三代较多。烧造的釉色以娇黄为明代杰出的作品。
  弘治娇黄器的胎质洁白、坚致。顺壁大多较薄,釉色娇艳、细腻滋润。器底施白釉或米色釉两种,白釉的釉色滋润肥厚,且带微绿色。官窑所制的款识都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器型中较普遍的是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以官窑所制居多。
  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有鹅黄、麦芽黄。除了单色的黄釉素器外,并有以鹅黄为地子,在胎上加刻云凤、云鹤并加施绿彩的把杯、方碗等。鹅黄地上加绘樊红彩绘的,如鹅黄釉地施樊红彩留出黄地作图案的云龙坛等。还有在青花器上施加鹅黄釉的,如绘“三多”的盘等。这种青花上所施加的黄釉大多带褐色,较深的鹅黄釉不如娇黄匀润。此类产品大多为官窑所制。正德官窑的款识大多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但也有在把杯的把内壁对角而写成有青花楷书“正德年制”款的。嘉靖有青花六字二排楷书款和有双圈或方框的。正德、嘉靖等时期的黄地绿花产品中,除了有以上款识外,还有刻款形式的。
  明代的黄釉大多肥厚、滋润,大开片。但嘉靖以后的黄釉,偶尔也有开片的。黄釉器的胎质、造型等亦和其他明瓷相同。因胎质内含有铁的成份,经烧氧化后,多在器足无釉的边沿处呈现米黄色。
  清代的黄釉种类有:鸡油黄、粉黄,粉黄分深浅二种。深者为粉黄,浅者称蛋黄。清代康熙时期烧造有著名的鸡油黄器。釉质细腻、莹润、晶亮。除烧造单色的素器外,有以鸡油黄为地子,在胎上刻有龙凤、八宝等图案花纹,再在这些图案上施绿釉的装饰和鸡油黄器上加以堆塑花纹的产品。官窑中有雕塑龙耳的杯碟,流传较少。民窑烧造的鹿头尊和暗刻勾莲、带弦纹的碗也都为名贵产品。
雍正有鸡油黄地加绿彩的十六子碗和鸡油黄地加粉彩花卉云鹤的盆碗等,皆为雍正官窑的名品。乾隆时期的鸡油黄釉色深不及康熙时期娇嫩。清代康熙、雍正的鸡油黄色和明代的娇黄雷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明代黄釉的釉厚不开片。而清代的黄釉相对较之略薄,且开有细小的片纹。
  雍正时期的黄釉更有粉黄、蛋黄的出现。粉黄含粉质较重,不透明。蛋黄为浅黄色中略带青色的黄釉。因色如鸡蛋黄色,故而得名。器型有奶子杯等,胎薄、质细是官窑中常见的品种。
  近代的黄釉器以仿明代黄釉和清代康熙时的鸡油黄较多。仿明黄釉其釉薄,釉面有许多凹如的点子。其底足无釉,胎处无氧化铁之深,黄褐色或是做成黄褐色有过深而发红。
  仿康熙鸡油黄者其釉质糙、不匀。我们还可以参考其他方面,如造型、重量以及青花款识等,对其进行辨别。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公司干部)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田黄石的传说和“历史”
·下一篇文章:清中叶景德镇瓷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