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

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


来源:中陶鉴定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六、制作工艺。真假元青花在工艺上的区别较大。

  1.从施釉和釉斑鉴别。元代对器物施釉用的是蘸釉和刷釉的方法,大器如梅瓶、大罐等外部上釉用刷釉法。由于元代制瓷工艺中普遍对器底出理比较粗糙,施釉后器底往往粘釉,因此瓶,罐底部烧成后往往留下少量釉斑。现代仿品大都采用喷釉法,底部无釉。为了制造假象,就认为涂抹假釉斑。真假釉斑的区别在于:真釉斑为器身刷釉后的底部粘留物,有的器物有,有的器物没有。假釉斑往往很多,且大片存在,这就弄巧成拙,露出马脚。真釉斑是在施釉工作台面上随机沾上的,多为小片。假釉斑是刷涂的或点涂的,可明显看出人为痕迹。

  2.从器底部的修削工艺特征鉴别。元代轱辘车转速慢,大罐、梅瓶修足粗,刀痕宽但很自然;现代用电动快轮,转速快,修足细,太规整。为了仿古,有的故意用宽刀深挖,但刀痕太宽太深,有太过规整,很不自然。元代器底无论大小皆平切,然后侧棱倒刀,圈足内墙皆外斜。瓶、罐一类大器不重修足,圈足较浅,足墙宽厚。现代仿品有的正面看颇能蒙人,细看底面,修足滚圆,内墙直立,刀痕细匀,一看便知是电动转盘作品。

  3.从接胎痕迹鉴别。接胎痕是古代制瓷工艺的弊病,元、明两代凡需分段拼接之器多难避免,如清后随制泥、成型及烧成工艺之进步逐渐克服,所以观察接胎痕就成为鉴别真伪元青花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制瓷所用的胎泥,配方比例科学泥料颗粒细、密度大、无气孔,加之硬度适中,烧制温度控制准确,除特大型器物因自身过重,烧成后往往也会出现接胎痕迹外,一般中小型拼接器已看不到接胎痕。元青花仿品中,有的器里器外都没有接胎痕,不用再看,便知其假,因为它超越了当时的烧瓷水平。有的虽有接胎痕,但绝大多数为人工制作,横接胎痕极不自然:有的凸出部分显得过分,超越古代泥料的可能凸出限度;有的内部显得规矩,不像是在高温烧制时器物上部重力自然所为。值得警惕的是,现代高仿品中,有的在泥料的配制、接胎成型以至柴窑烧制已与古代工艺暗合,这类高仿品显然已盅惑了不少收藏者,并仍有不断蔓延之势。因而在古瓷鉴定上,我们应该持“一票否决”的谨慎态度,即:只要发现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赝品特征,不管其他许多地方多么类似真品,应当毫不犹豫的予以否定。在古瓷鉴定上很多人被骗,多是因为被某个貌似而实非的特征所蒙蔽,采用了所谓的“一票肯定”,这种一叶障目的方法是必然要吃大亏的。我们应当清醒的意识到,时代已不同,网络、图版及实物已是高仿瓷皆有所本,仿制出一个、二个甚至更多类似真品的特征已不难办到。有鉴于此,面对一件瓷器,千万不要正向思维,同书上对照看哪儿真,而是要用逆反思维,专门寻找疑点,挑剔破绽。看出破绽的,哪怕在小,千万勿存幻想,要坚决予以否定。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六个观点。

  4.从当时工艺习俗上鉴别。如元代高足杯、碗的高足是在利坯后用泥接,从中空的筒状足底看进去,可以观察到连接时高足杯、碗肯定不是元代之物。当然现在已出现泥接工艺的仿品,收藏者不可不防。

|<< << < 1 2 3 4 5 6 7 8 > >> >>|

·上一篇文章:古瓷鉴定第一关:以标准器识年份
·下一篇文章: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