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
来源:中陶鉴定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
四、青料。是不是真元青花,用青花料来分辨是一种最有效、最便当的方法。观察近20年来元青花的仿品,在青花料的发色和色料在纹饰画面上的表现最容易露出破绽。 元青花所用的苏麻离青属进口料,近年组织过中国专家赴土耳其参观托普卡比宫珍藏元青花的蒋奇畦女士考证,它就是产于伊拉克的萨马拉青料。萨马拉是古波斯帝国的制陶中心,富藏钴矿。萨马拉在古代叙利亚语发音为Sumra,苏麻离当为它的汉语音译。 苏麻离青属天然矿物料,主要特点是高铁低锰,并且含有砷等微量元素。国产青料都是高锰低铁型,不含砷等微量元素,因此无法用国产青料进行苏麻离青料呈色的仿制。然而近年来确实有不少赝品在青料的发色上同进口苏麻离青料已十分相近。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的仿制,包括现在时兴的“克隆”,都只能逼真而绝不能变成真的。真赝无法辨识,只能说是在辩伪能力(即辩伪思想和辩伪方法)上落后与仿制水平。 现在有的元青花高仿品在青料色泽上确实已近逼真,非但颜色接近,而且也有大量下凹并显“锡光”的“铁锈斑”。其实,元青花所用的进口钴料在呈色上原本并不一律相同的,在不容的窑温下,因氧化或还原气氛的强弱差异,回出现多种呈色效果:有的色泽较深,有的较浅,有的晕散严重,有的较少晕散;欠火者青中代灰,过火者深蓝紫黑;烧成温度适宜、窑位上佳者呈色极靓艳,沉稳青翠。对比真赝,我认为最难仿的有两点:一个是苏麻离青料的特殊呈色——蓝中微泛紫,青中蕴淡绿;另一个是纹饰笔道中的色料聚缩现象。这两个特点应当是进口苏料中天然矿物的复杂成分(包括氧化钴以外的其他微量矿物成分)在特定窑温和气氛下烧制的特殊化学反应和合成效果,制假者在破译之前当无法乱真。 那么,如果从色泽上难分真假,有怎样来鉴别真假苏麻离青料呢?我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看“铁锈斑”分布得是否合理?“铁锈斑”是纹饰中青料浓重处铁离子大量聚集并经二次氧化所形成的,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仿元青花在化学青料中添加了较多的铁元素,烧成后也会出现“:铁锈斑”,也会有闪闪“锡光”。但是,仿品的“铁锈斑”在分布上,有的太过,“铁锈斑”的密度和浓度大大超过了苏麻离青料成分中铁的含量;有的是在纹饰绘制后再用人工配制的含铁量极高的料水二次复笔点染,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认为的制作痕迹,甚至在浅淡的青花纹饰上出现了原本不该出现的“铁锈斑”;第二,看青花纹饰笔道中有没有色料的串珠状缩聚现象?这种色料的串珠状缩聚现象,不但在用浓重青料大片涂抹人物衣饰等部分时会出现,有时在用浓料勾画回纹等细线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多寡表现是同元青花制品的优良精美程度相一致的。越精良者越少,反之相对较多。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目前尚未有正式报道,有人认为是青料研磨不细,留有微粒所致,我看可能与青料淘炼、去杂工艺水平有关。某些仿品制作者想必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且刻意模仿,但效果极不自然;第三,看青料想胎面的下沉附着现象。苏麻离青料比重较大,在烧制中若窑温正常就不会向釉面扩散,而是在釉汁底层发生晕散。侧看釉面会发现所有青料纹饰部分有下凹现象,只是青料极淡处不太明显。 |
·上一篇文章:古瓷鉴定第一关:以标准器识年份 |
·下一篇文章:著名瓷器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明清瓷器鉴定真赝提出四条重要依据 |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陈 锐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