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万国来朝图》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
乾隆仿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局部)
还记得去年让无数人熬夜排队观看的《千里江山图》,它的创作者——宋代王希孟吗?他不仅仅是一位天才少年,十八岁就创作了如此精湛的青绿山水,他也是一个宋徽宗赵佶的知心人。由宋徽宗这个除了当皇帝,其他样样精通的艺术家亲自调教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王希孟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生在宋代的画院。同样玩儿艺术出了名的清代乾隆皇帝,对画家可没有这样的平等对待。乾隆皇帝自己喜欢画画,虽然政务繁多,但是日常雅好山水,现在《石渠宝笈》中,也保留了不少他的丹青作品。《八旗画录》中说:“高宗纯皇帝游艺笔墨,兼善山水、花草、兰竹、梅花,折枝用笔中锋法兼草隶,古秀浑逸,天机洋洋。老劲过于沈周,清隽驾于宋元,赵孟頫、王冕、陈淳无足道也。”
当然,这个彩虹屁吹得确实大了些,不过可能因为别人一直这么捧着,乾隆皇帝还确实有了种幻觉,觉得自己在画画上可能有某种天赋。《啸亭杂录》中说,乾隆皇帝经常到画院中去看绘士们画画,有人画得不好,就亲自上手去教。我们先来看看,乾隆皇帝指点的,都是些什么样的画师呢?
奉旨行事
一群委屈的乙方
清代宫廷画师是一项专门的职业,他们归属于内务府造办处的画作之下,是内务府的供职人员。他们的来源非常复杂,既有民间征招入职的,也有画作内培养的,抑或是低级官员转行入职的。
作为宫廷画作的画师,很多时候,他们也履行着匠人的职责,较为常见的就是要根据皇帝摆放地点的需求,创作一些绘画作品。如乾隆十六年,“余省画花卉挑山一张(富春楼下门内东墙南边贴)、徐扬画人物挑山一张(富春楼下门内西墙两垂手、贴落)、余省画着色花卉挑山一张(万寿山玉润堂西书房、西墙贴)、余省画着色花卉条子一张(万寿山玉润堂西书房、次门花帘罩腿贴)”。
当然给皇帝供应画作的不仅仅是内府画师,所有皇帝认为画画好的人,都会加入到为乾隆皇帝的装修而奋斗的队伍中。
乾隆二十一年的一条档案很有代表性,当时不论是宫廷画师还是朝内大臣,均是按照皇帝的要求,按尺寸作画:“王际华宣纸字八开、钱维诚宣纸画条二张、董邦达宣纸画条二张、邹一桂宣纸画条二张(随合牌样二件)、余省宣纸画横披一张、徐扬宣纸画横披一张、王炳宣纸画横披一张、汪由敦宣纸字横披一张、蒋溥宣纸字横披一张、王际华宣纸字横披一张、蒋溥宣纸字八开、汪由敦宣纸字八开、王际华宣纸字八开、钱维城宣纸画八开、董邦达宣纸画八开、邹一桂宣纸画十二开(随合牌样九件)、御题宣纸字一张、周鲲宣纸画一张传”。这些画作完成后,均作为替换宫廷内部悬挂的装饰画使用,而这种按照尺寸和场合作画的行为,其内容题材多样。
这些人当中,既有徐扬、余省、周鲲这样的画院画师,也有董邦达、蒋溥、邹一桂、钱维诚这样的书画见长的大臣,而且不乏汪由敦这样的朝中重臣。虽然大家的出身不同,在朝中的地位也各有上下,但是对于乾隆皇帝来说,都是依照皇帝命令画画的乙方——这点与宋代画家有很大区别。
此外,这些宫廷画师还会充当室内建筑的设计师,例如乾隆十六年,皇帝装修清漪园听鹂馆,“次间花帘罩堂横披着徐扬画花帘、罩腿画条并西书房西墙假门俱着余省画东书房曲、尺影壁着余穉画其听鹂馆等处板墙亦着余省起稿”。乾隆二十三年,宫廷画师徐扬还为乾隆设计了一款紫檀木元罩盖的梅花图案。因为较为娴熟的大场景描绘能力,徐扬还经常被要求为皇帝创作通景画。乾隆二十年,徐扬将瀛台淑芳润殿内两墙“望幸图放大画”,并画通景大画。
相比起宋代画院的文人气息,在霸道皇帝乾隆的治下,如意馆的画师们更像是一个画匠,他们按照皇帝的意愿调整着自己的创作方式,就像邹一桂曾经讽刺西洋画师的那样:“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此时的如意馆画师们,已经妥妥地坐在了乙方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