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杨玉良:管窥故宫藏书
故宫藏书历史渊远流长。它虽以明清两代皇家秘笈为基础,却囊括了一大批自宋迄清六个朝代、九百余年间的珍贵古籍。故宫藏书概括起来主要来源有三:
一是明初定鼎南京后,内府文渊阁便入藏了一批元代皇室收贮的宋辽金三代遗书,又将宋以来存世的书板自临安运至南京国子监加以重印。这是明代皇家藏书的重要基础。洪武、永乐年间,还派大臣四出访求遗书,不惜重金收买有价值的书籍;又令儒臣编纂、刊刻了以《永乐大典》为代表的大批新书。内府收藏日益丰富。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遂将文渊阁所收的重要古今图书,自一部至百部以上者,各取一部,连同《永乐大典》等重要书籍,一并“装之柜”,“载舟十艘”,运到北京大内。正统六年,北京文渊阁建成,所有图书移贮这里。当时阁中积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①。词臣杨士奇等奉编辑了《文渊阁书目》,录书达“四万三千二百余册”②。这是明内府收藏最丰富的时期。正统十六年,南京文渊阁失火,所存宋元古籍损失殆尽。嘉靖中期,北京大内文楼起火,危及文渊阁,遂将阁中书籍分别移入通集库和皇史宬。此后,因典守不严,损失严重。明人沈景倩说:“祖宗以来藏书在文渊阁,宋板居大半,但盗取市利实繁有徒,历朝所失已强半。至神宗以后,十亡其八”。万历三十三年,孙能传等奉敇编《内阁书目》,收书仅一万八九千册,而且大都取诸刑部行人司所存。崇祯年间,文渊阁失火,大部分图书付之一炬,所余书籍均移入内阁大库。
清初统治者接管了明皇室遗书,是为清内府藏书基础,并积极予以整理。乾隆九年,弘历命儒臣从中择出善本进呈览定后存入昭仁殿,名曰“天禄琳琅”;又将失而复合的宋相台岳珂刻《五经》专置一室,称“五经萃室”。乾隆四十年,弘历又命儒臣重加整比,删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昭仁殿藏书被毁殆尽,遂又命儒臣从散存其他地方的书中挑选善本加以充实,并续编了《天禄琳琅书目》。前后两编共收宋元善本一千零九十二部,其中也有乾隆以前采进的钱谦益、季振宜、毛晋等著名藏书家的精品。散存于其他地方的珍本,如正副两部《永乐大典》等则均未收入。
三是清内府编纂、缮录、刊刻了大量新书。据不完全统计,自顺治以迄宣统,共编纂新书七百种以上。特别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等卷帙浩繁的宏篇巨著的出现,使内府书籍大为增加。宫内陈设的各种殿本、抄本书籍数量很多。如道光三十年,武英殿修书处的前后库存书尚有“一万八千八百多部”。清代以乾隆朝藏书最富,当时宫内藏书的地方星罗棋布,主要有:专藏宋元明善本的昭仁殿,专存明代遗书的内阁大库,专储《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的文渊阁、专庋《四库全书荟要》的藻堂,专置《宛委别藏》的养心殿(嘉庆年间移至毓庆宫),专储殿本书的武英殿,专藏清历朝实录、圣训、玉牒的皇史宬,等等。还有一些书散布在宫内其他地方,如乾清宫、懋勤殿、皇极殿、养性斋等多达五十余处。至今,宫内还存有咸丰以来抄录的古董房、长春宫等处书目十余种,其中仅《乾清宫等处书目》包括坤宁宫等二十六处,共录书九百六十多种、一千九百多册。有的地方如养心殿、养性斋等,还有图书排架图。而翰林院、国史馆、方略馆及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等行宫、苑囿内的藏书,更是不计其数。嘉、道以后,政治经济衰败,内府修书渐少,对原有图书又管理不善,丢失、虫蛀等情况异常严重,宫内匠役诸人或用书籍板片烧炕取暖,或窃售盗卖,毁书情况时有发生。加之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大规模的烧毁、劫掠,圆明园及翰林院等处的藏书几乎荡然无存。仅“庚子之乱”,所失宫、庙、馆、阁图书达“四万六千余册”,而翰林院一处丢失《永乐大典》就有“六百零六册”。溥仪逊位后,他以赏赐为名而流散出宫的宋元珍本,数目也很惊人。
一九三三年故宫文物南迁,故宫藏书随之南运的主要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摘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天禄琳琅》、《观海堂》、明清方志、佛经及清内府编纂的殿本、抄本等稀世珍品十五万余册。这批书籍后来又辗转运到台湾。从此,故宫所藏有清一代皇家图书被分置两地。以后,故宫图书馆又从原普通书库中择出明清善本补充入藏善本库。一九五八年后,又将仅有的宋元珍本和明清旧籍中的复本近十五万册,先后拨给了北京图书馆等十六个兄弟单位。故宫图书馆也接收了国家文物局调给的图书以及马衡、张允亮、商震、韩槐准、侯宝璋、王以坤等先生的赠书共万余册。建国后,根据学术研究和各专业的需要,我院逐年选购了一批国内外出版的中外文书籍,使图书馆库藏不断丰富,目前藏书已达五十万册,其中旧藏古籍约占五分之四。一九七八年,根据周总理生前的指示,编纂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我院依据新定的全国善本古籍的收录范围和标准,对原存善本书进行了重新审定,鉴别真伪,剔除赝本,第一批上报拟入全国古籍善本总目的明清善本书两千六百种,十万余册。其中,包括一批海内罕见的明清善本、孤本和珍本,也有一批独具特色的清代殿本和内府抄本。这些书籍与南迁的部分古籍同属我国文化遗产的精华之列。
清初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统治而施行文字狱外,在对待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典籍方面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有力的措施,促进了清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清内府修书刊刻事业,较以前各代有着突出的成就。顺治年间,统治者提倡满族学习汉文化,宫内设繙书房,组织翻译刊刻了不少汉文经史和文学著作,由原明司礼监经厂的工匠们承刻,因而保留着明经厂刻书的传统。康熙帝好学敏求,即位以后,不但起用了一批汉族学者在翰林院任职,并设立修书各馆,组织满汉儒臣校注、翻译古籍、编纂新书。有关修书内容,遴选总裁、总纂、总校等官员和写刻、刷印、装帧等事宜,都由皇帝钦定。还规定了凡是书籍纂修刊刻告成,分纂人员无论已否革职、故世,与监造官一样开列衔名附于书前。每书告竣,与事各员都要根据成绩大小,分别给予奖叙。康熙十九年,设武英殿修书处,由内务府王大臣总理,下设各办事机构,其中仅刻板、刷印等食钱粮的工匠多达百余人。武英殿修书处的设立,加强了内府修书、刊刻、刷印的能力。这时,内府所修书籍颇为广泛,尤以天算、医药、音乐,艺术、文学、字书、类书和地图测绘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编纂了一些足以代表当时科技和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著作,例如:综合反映当时律历天算研究成就的《律历渊源》;代表当时先进的地图测绘技术水平的《皇舆全览图》;显示当时音韵、字书发展水平的《佩文韵府》、《康熙字典》;标志当时文学研究成果的各种诗文总集,如《全唐诗》、《宋金元明四朝诗》、《历代赋汇》、《历代题画诗类》等;以及代表当时类书编纂水平的《渊鉴类函》等,这些不但都是前所未有之作,至今对学术界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在各学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康熙中期以后,内府修书有较大的发展,刻书数量日益增多,有的书还发往扬州诗局、苏州诗局,命臣工输资承刻。如通政使曹寅承办的《全唐诗》、詹事府詹事陈元龙承办的《历代赋汇》、翰林院编修高舆承刻的《佩文斋詠物诗选》等多达十几种,这些人以校刻天府秘籍、列名简末为荣,他们负责承印的书都十分精美,颇受皇帝赞赏。这时,刻书风格不但摆脱了明经厂本的影响,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书品极为考究,特别是写刻字体的变化和刷印、装帧精美的程度,胜过了以前各代。字体上,除沿用明末通用的宋体方字(亦称“硬体”字)外,还有盛极一时的欧阳询、赵孟頫的楷写体,即所谓“欧字”、“软字”。大都由名手精写上版,细心镌刻,并选用上等纸墨精印成书。书式文雅大方,字体端庄秀丽,纸墨莹洁,赏心悦目,时人誉之为“康版”。许多儒臣私刻书籍,都极力仿效这种风格。清人金埴说:内廷御籍多命曹寅督办,其“雕锼之精,胜于宋版。今海内称‘康版书者,自曹寅始也”;又说:“自康熙三四十年颁行御本诸书以来,海内好书有力之家,不惜雕费,竞摹其本,谓之欧字。见刻宋字书,置不挂眼,盖今欧字之精、超轶前古,后世宝惜,必曰‘康版’,更在宋版书之上矣!”时人的评誉,足证其影响之深。这种风气的盛行与当时内廷的提倡关系很大。清《内务府现行则例》中关于武英殿修书的规定是:“凡书刻宋字、软字,每百字工价银八分。刻欧体字,每百字工价银一钱四分,枣木加倍。凡书写宋字,每百字工价银二分,软字三分,欧字四分”。可见“欧字”上版之名贵。曹寅奉旨承刻的《全唐诗》,便是“康版”书的优秀代表作品。此外,还有彩色套印的《古文渊鉴》、铜活字印本的《数理精蕴》,等等,代表了当时内府雕板印刷的高度技艺水平。
雍正时期,胤禛帝利用内府积蓄的丰富的历史文献,编纂了一些卷帙浩繁的宏篇巨著,如续修《大清会典》、《硃批谕旨》、《子史精华》、《骈字类编》等,都在百卷以上。特别是完成于康、雍之际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更是不朽的巨著。此书容纳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宋元以来的各种古籍,编纂体例甚为严密,铜活字字体细劲,行格肃整,名手绘制的插图尤精,墨色淡雅,清晰可爱,是闻名中外的大型类书,在我国印刷史和类书编纂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此时,雍正帝书籍雕印、装潢的要求更为严谨,格式、字体力求方整,刀法务求匀净,装帧也趋向凝重素雅,是康熙时期内府刻书风格的继续和发展。
嘉庆年间,虽也编刊刻了一些文史书籍,诸如续修《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皇清文颖续编》及两淮盐政阿克当阿集资奉旨承刻的《全唐文》等,但数量、质量都不及从前。道光二十年后,因经费支绌等情由,内府刻书锐减,雕印、装潢也很粗糙,写刻字体趋于板滞拙劣。咸、同以后,由于官书局的成立,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加上清政府财力衰竭,武英殿刻书很少。同治八年,武英殿失火,刻书暂停。所以,同治十二年编纂的《剿平粤匪、捻匪方略》等七省方略,经奏准改用铅活字排印。光绪朝,武英殿修复后,也仅刊刻了少数几种书,其编纂、刷印、装帧的水平,远逊于康、雍、乾三朝。以后重刊的九朝《圣训》、历朝御制诗文集,也都用铅活字排印而成。还有以石印法照殿板式样印刷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光绪朝续修的《大清会典》及其《事例》。至此,清内府的书籍刊刻逐渐为外间的新技术所替代,武英殿刻书也随之名存实亡了。
一是有些书修成之后,规定从不发刻如历朝实录、玉牒等,仅缮录满、蒙、汉文本若干份,分储皇史、乾清宫、盛京等处。又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也因卷帙浩繁、刊刻费用过大而只缮录了有限的几部。
三是皇帝御笔和臣工奉敕精写的各种佛经。为表示对佛的虔诚,他们不仅用心精写,还选用上好的金栗藏经纸、磁青纸、黑光蜡笺、撒金笺和菩提叶等,用上等泥金书写,并附有泥金描绘的佛像和韦驮像等。这些佛经距今二百多年,至今完好如新。更有色彩艳丽的刺绣、缂丝和完美无瑕的玉石制成的佛经珍品。这些佛经的装潢异常讲究,除有各色绫、锦、绸、缎作书衣、函套、包袱外,还有用檀香木、楠木、樟木、描金漆、雕漆、錾金、嵌珠宝等珍贵原料做成的匣、盒、夹板等,制作的工艺水平很高,代表了康熙以来宫中装潢艺术的风格。其中,不少佛经都著录在《秘殿珠林》中,并钤有“秘殿珠林”、“珠林重定”、“皇帝御览之宝”等玺印。
上一篇: 日 本 國 立 博 物 館 藏100 幅 宋 畫 ( 附 高 清 細 節 )
下一篇: 台北故宫历代禽鸟图,生动至极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