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欣赏 > 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张朋川:屏风与卷轴——兼论郭熙《早春图》的形制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张朋川:屏风与卷轴——兼论郭熙《早春图》的形制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术大观杂志 ,作者文ˉ张朋川

一、手卷卷轴形式起源于写经
 
千余年来,卷轴书画一直是中国传统书画的主要形式,规定和制约着中国传统书画的平面布局和格式。卷轴书画的格式是从简册发展而来的,简册是战国至晋代主要的书写载体,单一的竹木片叫作简,将简自右向左依次编连起来成册(策)。武威汉墓出土的王杖木简,是由14根简编连成册的,然后由多册合起来卷成一卷(图1)。

\

图1 ˉ 王杖木简ˉ 汉代ˉ 甘肃省博物馆藏
东晋之后,木简册之“卷”被纸之“卷”代替,晋唐纸本写经手卷承袭了简册的直行书写和自右向左的排列形式(图2)。

\

图2 ˉ 纸本写经道行品法句经ˉ 前凉ˉ 甘肃省博物馆藏
晋唐写经纸本手卷为了更好地收藏,在纸卷中间加上一根轴杆,使纸卷不被压扁而折皱,并把纸卷和轴杆加以粘连,使轴杆不能滑动(图3)。后来在轴杆两端套接轴头,形成卷轴式的手卷(图4-1、图4-2)。
 

\

图3 ˉ《入楞伽经》卷尾之轴杆ˉ 北周ˉ 甘肃省博物馆藏

\

图4-1 ˉ 唐武周久视元年《大般涅槃经》之卷尾ˉ 甘肃省博物馆藏

\

图4-2 ˉ《大集经》卷六之轴杆ˉ 唐代ˉ 敦煌莫高窟石窟出土
二、立式卷轴书画形式源于屏风
 
屏风是中国古代遮挡和避风的器具。屏风盛行于汉朝,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长方形的独幅木屏风,上面彩绘着云气纹、龙纹等纹饰(图5、图6)。

\

图5 ˉ 马王堆五彩木屏风其一ˉ 西汉 

\

图6 ˉ 马王堆五彩木屏风其二ˉ 西汉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可折叠三围屏风,总宽度为5米,高约1.8米。中间两扇屏门可向外开启,屏风上以云气纹为主要纹饰(图7)。

\

图7 ˉ 南越王墓折叠屏风ˉ 西汉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了多扇漆屏风组成的围屏,通高82厘米、宽40厘米。画的是人物故事画,上下分为四层(图8)。

\

图8 ˉ 大同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ˉ 北魏 
 
据画史记载,北齐已出现了屏风画。唐代画论家裴孝源在《贞观公私画史》中记载有杨子华绘北齐杂宫苑人物屏风本一卷、贵戚屏风样二卷。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中有多幅屏风画(图9)。如《树下高士图》,上半部是大树,下半部画坐于席上的高士(图10)。这也证明了北齐出现了屏风画。

\

图9 ˉ 崔芬墓壁画ˉ 北齐

\

图 10 ˉ 崔芬壁画墓中的屏风画ˉ 北齐
 
西安北周安伽墓出土了石质的三面围屏床榻,围屏由12扇条屏组成,每扇条屏满饰浮雕图像,上下对分成两个画面,每扇屏风高与宽的比例为2∶1(图11、图12)。

\

图11 ˉ 安伽墓石床彩绘围屏ˉ 北周

\

图12 ˉ 安伽墓石床彩绘围屏局部ˉ 北周
 
隋唐是屏风画盛行的时期,并且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屏风画的画家。唐代画论家张彦远的专著《历代名画记》记载了屏风画家的名价品第:“要藏箧笥,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尉迟)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1]可见屏风画是当时的主要画种之一。
 
初唐咸阳昭陵燕妃墓,室中绘有十二扇屏风,上部绘远山雁阵,中部绘面对的男女和几株树木,下部绘山石,此屏风画具有统一的格式(图13、图14)。
 

\

图13 ˉ 咸阳燕妃墓彩绘围屏其一ˉ 唐代

\

图14 ˉ 咸阳燕妃墓彩绘围屏其二ˉ 唐代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了唐代屏风画的实物资料,残存的绢地《仕女图》《牧马图》,原先都是六扇的屏风画,是用工笔重彩的形式(图15—图17)。
 

\

图15-1 ˉ 阿斯塔那屏风画之牧马图其一ˉ 唐代

\

图15-2 ˉ 阿斯塔那屏风画之牧马图其二ˉ 唐代

\

图16 ˉ 阿斯塔那屏风画之彩绘仕女双人图ˉ 唐代

\

图17-1 ˉ 阿斯塔那屏风画之彩绘仕女图ˉ 唐代

\

图17-2 ˉ 阿斯塔那屏风画之树下美人图ˉ 唐代
 
长安南里王村盛唐墓葬中绘有六扇屏,每扇屏各画在树下休闲和演奏的仕女,画面组合比较活泼,每扇也可以作为独幅画(图18)。

\

图18 ˉ 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六扇屏
 
在阿斯塔那唐墓的屏风画中,也有以花鸟为题材的六扇屏。画面为左右对称的格式,每扇画面上部画彩霞和飞鸟,中上部画单株植物,中下部画禽鸟,下部画山石,此屏风画富于装饰性,在统一中有变化(图19)。
 

\

图19 ˉ 阿斯塔那唐墓六扇屏花鸟画
 
富平唐代李道坚墓室壁画中出现了水墨山水画六扇屏,其中五扇屏都绘着位置居中的顶天立地的大山,山巅云气缭绕。另一幅为两边山对峙,山谷中有河流曲折流向远方(图20、图21)。
 

\

图20 ˉ 富平唐代李道坚墓山水画六扇屏( 线描图)

\

图21 ˉ 富平唐代李道坚墓山水画六扇屏之二扇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一批唐、五代时期的屏风式壁画,这些屏风式壁画是围绕着佛像来配置的,至少在12个洞窟内设有屏风式壁画(图22—图24)。
 

\

图22 ˉ 莫高窟中唐231 窟佛像和周围的屏风画

\

图23 ˉ 莫高窟中唐231 窟屏风画其一

\

图24 ˉ 莫高窟中唐231 窟屏风画其二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单扇屏风画,大部分高约140厘米、宽约70厘米,高与宽的比例为2∶1左右,盛唐77窟、晚唐12窟的屏风画高与宽的比例都为2∶1(图25)。五代72窟的屏风画的高与宽的比例为2.1∶1(图26)。
 

\

图25 ˉ 莫高窟晚唐12 窟屏风画

\

图26 ˉ 莫高窟五代72 窟屏风画
 
唐宋遗存的立式挂轴画的实物不多,但画面高与宽的比例基本上是2∶1左右。传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高101.9厘米、宽54.1厘米,比例为1.9∶1(图27)。
 

\

图27 ˉ 江帆楼阁图ˉ 李思训(传) ˉ 唐代
 
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贯休《十六罗汉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画面高与宽的比例都为2∶1(图28—图30)。
 

\

图28 ˉ 秋山问道图ˉ 巨然ˉ 五代

\

图29 ˉ 十六罗汉图之二ˉ 绢本ˉ 贯休ˉ 五代

\

图30ˉ 溪山行旅图ˉ 范宽ˉ 北宋 
 
原年代为五代的绢本《丹枫呦鹿图》和《秋林群鹿图》,从绘画风格判断是辽代作品,画面高与宽的比例接近2∶1,应是同一具屏风画上的两条屏风画(图31、图32)。

 \

图31ˉ 丹枫呦鹿图ˉ 辽代

\

图 32ˉ 秋林群鹿图ˉ 辽代
 
由上例证,立轴画画心的尺度和高与宽的比例,沿用了屏风画的格局,立轴画的装潢形式也承袭屏风画,如用绢绫裱边,天头上的“惊燕”,都源自屏风画的样式。
 
三、北宋屏风画家郭熙和《早春图》的形制
 
北宋屏风画风气未衰,神宗甚喜屏风画,宫中多处置饰屏风画,神宗特爱郭熙绘的屏风画,赞曰:“非郭熙画不足以称。”[2]郭熙、郭思合著的《林泉高致》中《画记》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在开封府厅作六幅雪屏。次于都水为判监的故交画六幅松石屏。再次为三盐铁副使作厅壁风雪远景屏。又于谏院作六幅风雨水石屏。郭熙与艾宣、崔白、葛守昌同作紫宸殿壁屏。郭熙次与符道隐、李宗成同作小殿子屏。
 
郭熙先后奉召赴御书院作御前屏帐,或大或小,不知其数。又作方丈围屏。又作御座屏二。又作春雨晴霁图屏。郭熙又奉旨作玉华殿两壁半林石屏。复又奉旨在景灵宫十一殿里完成屏面大石画。又在内东门小殿画秋景山水屏。神宗为太皇太后特置九龙辇,并特命郭熙画淡着色的屏风。郭熙记述奉旨为紫宸殿画屏风,在屏面画石一块,很快一挥而就。
 
宋神宗命郭熙造御毡帐,并批示:“郭熙可令画此帐屏。”郭熙作图题名为“朔风飘雪”。图中画大坡林木,长飙吹空,云物纷乱,而大片作雪飞扬于其间。神宗观后大加赞赏,以为神妙如动,赐郭熙宝花金带。
 
睿思殿中设御榻,诏令郭熙为四面屏风,绕殿皆是郭熙所作画屏。王绅所作《宫词》中一首咏曰:“绕殿峰峦合匝青,画中多见郭熙名。”可见郭熙是神宗独宠的宫廷屏风画画家。
 
郭熙奉旨为翰林院玉堂画屏风,郭熙在堂中默思数日,然后一挥而就。画面上是春山景色,令观者感到春情融洽,物态祥和。苏轼作诗赞曰:“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图33)
 

\

图33-1 ˉ 早春图ˉ 郭熙ˉ 北宋

\

图33-2 ˉ《早春图》ˉ 题跋
 
画面左侧有题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一方。
 
由此可知,此图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早春图》的画面内容,与《林泉高致》的记载和苏轼赞郭熙玉堂屏风诗相符。郭熙的早春图应就是为翰林院玉堂作的屏风画。
 
四、宋代是屏风书画和卷轴书画共存的时代
 
宋代的书画屏风不仅继续使用,而且使用场合从宫府扩至地方权贵的住宅。在河南禹县、登封等地的北宋墓室壁画中,绘有书画屏风(图34、图35)。
 

\

图34 ˉ 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的书画屏风

\

图35 ˉ 登封宋墓中的书法屏风
 
传世的宋代卷轴画中也绘有屏风书画,如王齐翰《勘书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绘有各种画屏(图36—图40)。
 

\

图36 ˉ 勘书图ˉ 王齐翰ˉ 五代

\

图37 ˉ 重屏会棋图ˉ 周文矩ˉ 五代 

\

图38 ˉ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立式坐屏ˉ 五代 

\

图39 ˉ《韩熙载夜宴图》之“歇息”部分‍

\

图40 ˉ《韩熙载夜宴图》中立式坐屏
 
宋代的卷轴画逐渐增多,在苏州虎丘灵岩寺塔内,装饰着多幅北宋初年用灰塑做成的立幅卷轴画,提供了当时立轴卷轴画样式的实例(图41、图42)。
 

\

图41 ˉ 云岩寺塔立轴画形式的灰塑画 

\

图42 ˉ 云岩寺塔灰塑立轴《全株式牡丹图》
 
辽代的绘画也出现了卷轴画的形式,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中,出土了花鸟画和山水画的立轴,表明了卷轴画流行的范围扩大到中国的北方。
 
到了明代晚期,由于建筑材料的变化,厅堂增高,屏风书画逐渐被中堂书画所代替。到了清代,卷轴书画已成为书画的主要形式。[2](图43)

\

图43 ˉ 苏州网师园万卷堂中堂立轴书画
 
自汉代以来,书画屏风是室内书画展陈的主要形式。至南北朝由书画屏风衍生出书画立式卷轴。
 
唐宋时期是书画屏风和书画立式卷轴共存的时期,出现了郭熙这样的擅长屏风画而又兼能立轴画的画家。
 
明清的屏风书画逐渐式微,卷轴书画成为主要形式。
 
注释: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第31页。
[2]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引自《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第53页。
[3]张朋川:《明清书画“中堂”样式的缘起》,《文物》2006年第3期。
 
(张朋川,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物馆荣誉馆长。)
 
本文原刊于《美术大观》2022年第1期第80页~83页
 





上一篇超高清放大,来看看董其昌的用墨功力

下一篇文人画是以笔墨记录生命的真实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