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我父亲年轻学国画时所读,
我翻看了前几页里还有读书的笔迹和标注,但是后面却是新鲜的。
这个现象说来话长。
为什么我父亲没有坚持下来年轻时的理想?成为一代著名画家?
为什么我不可以来继承父亲的心愿?成就我的梦想?
今夜,我重读此书,感悟良多。
我划出了书中的关键词句子,以供共勉。
1、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文心雕龙》体性
2、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愿望寻常之外。
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淮南子*说林训》
3、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
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于。
焕炳可观,皇帝唐虞。轩冕以用,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
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述。恶以诫世,善良以示后。
--后汉 王延寿 《文选*鲁灵光殿赋》
4、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大善于画。
--西晋 陆机 《历代名画记》引
5、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南齐 谢赫 《古画品录 * 序》
6、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下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
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
至于移神定志,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
其丽也,西子不能掩其妍;其正也,嫫母不能易其丑。
故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
岂只开厨而或失,挂壁则飞去而已哉!
--唐 朱景玄 《唐朝名画录 * 序》
7、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理变,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勛,皆登于麟阁。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
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
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像。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
蜀郡学堂,义存劝诫之道。
马后女子,尚愿戴君于唐尧;
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
岂同博弈用心?
自是名教乐事。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 叙画之源流》
8、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论语 * 阳货》
意谓博弈是游戏,仅比无所用心好一些。
9、于是将以识魑魅、知神奸,则刻之于钟鼎;
将以明礼乐、著法度,则揭之于旗常,
而绘事之所尚,其由始也。
是则画虽艺也,前圣未尝忽焉。
自三代而下,其所以夸大勛劳,纪叙名实,
谓竹帛不足以形容盛德之举,
则云台麟阁之所由作,而后之览观者,亦足以想见其人。
是则画之作也,善足以观时,恶足以戒其后,
岂徒为是五色之章,
以取玩于世也哉!
--宋 佚名 《宣和画谱 * 叙》
10、杜东原先生尝云:“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
恍惚变幻,象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
晋唐之人,以为玩物适情,无所关系。
若曰黼黻(音 弗扶 意衣服上的彩绣,比喻文采)皇猷(音 由)
(黼黻皇猷:以文采辅佐皇道)
弥纶治具,著于图史,以存鉴戒,岂无所关系哉!”
陈后山云:“晚知诗画真有得,却悔岁月来无多。”亦此意也。
--明 董其昌 《容台集》
11、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山水*立格》
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
代惟数人,盖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
苟非品格之超绝,何能独传于后耶?
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
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
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
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
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
具此四者,格不求高而自高矣。
请申其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
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
矜情未释,何来冲穆之神?
郭恕先、黄子久人皆谓其仙去,
夫固不可知,而其能超乎尘埃之表,则有独绝者。
故其手迹流传后世,得者珍逾拱璧。
苟非得之于性情,纵有绝世之资,穷年之力,必不能到此地位。
故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
理无尽境,况托笔墨以见者,尤当会其微妙之至,以静参其消息,
岂浅尝薄植者所得预?若无书卷以佐之,既粗且浅,失隽士之幽深;
复腐而庸,尠(音:显;意:少有)高人之逸韵。
夫自古重士夫之作者,以其能陶淑于书册卷轴之中,
故识趣兴会,自得超超元表,不肯稍落凡境也。
故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
松雪云:“乳臭小儿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
是真所以为乳臭也。
要知从事笔墨者,初十年但得略识笔墨性情,
又十年而规模粗备,又十年而神理少得,
三十年后乃可几于变化,此其大概也。
而虚心以求者,但觉病之日去而日生,
张皇补且,救过不遑,何暇骤希名誉?
及至功深火到,自有不可磨灭光景,足以信今而传后。
故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
古人左图右史,则图与史实为左右,
故作者既内出于性灵,而外不得不更亲夫风雅。
吮墨闲窗,动合风人之旨;
挥毫胜日,时抽雅士之怀。
味之而愈长,则知其蕴之深也;
久之而弥彰,则知其植之厚也。
蕴深而植厚,乃是真正风雅,亦是最高体格。
南宋院体且薄之如不屑,
若刻画以为工,涂饰以为丽,
是直与修工彩匠同其分地而已矣。
故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
四者备矣,而犹不得入古人之室者,吾不信也。
在学者当先立卓识,操定力,不务外观,不由捷径,
到得功夫纯熟,自成一种气象。
吾固不能降格以从人,
人亦无不甘心而俯首矣。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 张璪
13、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
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
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
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
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也。
与之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14、韩干画马,云“厩中万马皆吾师”。
画花竹者须访问于老圃,朝暮观之,
然后见其含苞养秀、荣枯凋落之态无阙矣。
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
--宋 李澄叟 《佩文斋书画谱》
15、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
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
--清 郑板桥 《板桥全集》
16、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之叹矣。
故临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丘壑蹊径。
诀曰:“落笔要旧,景界要新。”何患不脱古人之窠臼也!
--清 唐岱 《绘事发微 * 临旧》
17、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采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南齐 谢赫 《古画品录 * 序》
18、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中略)气着,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味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五代梁 荆浩 《笔法记》
19、画有六要:一曰神,笔法纵横,妙理神化。
二曰清,笔法简俊莹洁,疏豁虚明。
三曰老,笔法如苍藤古柏,峻石屈铁。
四曰劲,笔法如强弓巨弩。
五曰活,笔势飞走,乍徐乍疾,忽聚忽散。
六曰润,笔法含滋蕴彩,生气蔼然。
--明 李开先《中麓画品》
20、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
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于妙理哉?
所谓画之道也。
--唐 张延远 《历代名画记 * 论画体工用搨写》
21、天地之间,虽事之多,有条则不紊;
物之众,有绪则不杂。盖各有理之所寓耳。
观画之理,非融心神、善缣素、精通博览者,不能达是理也。
--宋 韩拙 《山水纯全集 * 论观画别识》
22、作画须先立意,若先不能立意而骤然下笔,
则胸无主宰,手心相错,断无足取。夫意者笔之意也。
先立意而后落笔,所谓意在笔先也。
--清 郑绩 《梦幻居画学简明 * 论意》
23、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
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
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是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
水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
自然水性即我性,而落笔不板呆矣。
或问山水何性情之有?
不知山性即止,而情态则画面生动:
水性虽流,而情状则浪浪具形。
探讨之久,自有妙过古人者。
古人亦不过于真山真水上探讨,
若仿旧人,而只取旧本描画,那得一笔似古人乎?
岂独山水,虽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
虽一花而或含笑、或大放、或背面、或将谢、或未谢,俱有生化之意。
画写意者,正在此著精神,亦在未举笔之先,预有天巧耳。
不然,则画家六则首云气韵生动,何所得气韵耶?
--明 唐志契 《绘事微言 * 山水性情》
24、凡作一图,若不先立主见,漫为填补,东添西凑,
使一局物色各不相顾,最是大病。
先要将疏密虚实,大意早定,洒然落墨,
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
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
自顶及踵,其烟岚云树,村落平原,曲折可通,总有一气贯注之势。
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
增之不得,减之不能,
如天成,如铸就,方合古人布局之法。
--清 沈宗骞 《芥舟学画编 * 布置》
25、其于诸像,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
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
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
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凡生人无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
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
鉴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
空其实对则大失,
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
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
--东晋 顾恺之 《论画》
26、画之为用大矣!
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
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
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此若虚深鄙众工,谓虽曰画而非画者,
盖止能传其形,不能传其神也。
--宋 邓椿 《画继 * 杂说 * 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