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杨守勇 陈国峰 张志龙
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前些年书画市场乱象丛生,泡沫过大。近年来,天价书画作品价格暴跌,不少画廊生意惨淡,市场交易持续低迷。半月谈记者在全国书画一级市场重镇山东青州调研发现,在八项规定、反腐倡廉和经济新常态等因素影响下,书画市场日渐回归健康理性。
1
百亿交易量遭遇腰斩
山东青州是国内书画界公认的入市试金石与必经站。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收藏者、中介、经纪人都聚集当地,形成了一个庞大市场,粗略统计年交易额过100亿元。据统计,在高峰期,青州市每年举办各类书画展览1100多场,每年到此创作交流的书画家数千人。
一位观众在书画展上参观 才扬 摄
青州市画廊协会常务副会长唐世洲对当时的红火场面历历在目,因为展览众多,当地领导有时一上午要为四五场活动站台。他说:“书画热起步于2000年,书画作品一周一个价。比如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副院长和特级教授以上的书画,一开始2万元一平方尺,下个星期2万6,再下个星期3万元。”
现在的情形与昔日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反差。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多数画廊大门紧锁,画廊城大楼里显得十分冷清。
位于画廊城一楼的波涛画廊经营的画作主要来自美协副主席、理事、会员,价格高时一平方尺20万元,现在跌到7万元。“这几年成交额只有原来的一小部分,2020年受疫情影响更加惨淡。”店主王波涛说。
当地多位书画从业者告诉半月谈记者,综合判断,最近几年青州市场书画交易量遭遇腰斩,且仍未见底,未来还需要深度调整。
“十多年前是卖方市场,书画家掌握定价权。”当地书画商说,有外省的书画家把作品带到青州交易,直接用麻袋往回装钱。青州市翰逸斋画廊负责人韩松君说,“过去艺术家高高在上,他们开价我们从来不敢还价,把钱送上门还要等上几年才能拿到作品。”
恶意炒作、行贿受贿等乱象,推动了书画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虚火。2006年投身画廊经营的王波涛见证了书画市场的狂热:“这波热潮在2012年达到顶峰。”
2
反腐高压叠加需求不足
虚火猛降,首先反映在礼品书画市场。长期以来,书画充当了一些人迎来送往的工具,有的高价书画被拿来行贿送礼洗钱,个别官员去书协美协挂个名头,自己的书画就可以卖出不菲的价格。
在书画市场上,书画家创作的非流水线书画作品难以核定成本,也无法估算利润,天价书画成为规避行贿受贿风险的最佳替代品之一。有纪检干部说,随着反腐高压态势持续,特别是八项规定严格落实,礼品画市场首当其冲,急剧萎缩。
王波涛说:“以前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更贵的画,都卖得不错,顾客主要是小企业主,基本用于送礼。现在市场调整,书画消费群体发生变化,以老百姓买来自用为主,几百元几千元的卖得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说,行业预估礼品画占到整个书画市场的1/3到1/2,所以礼品画市场退潮对整个行业的降温作用明显。
除了政策影响外,青州锦泉斋美术馆馆长王志坚等多位画廊经营者都不约而同谈到经济大环境不好,书画下游市场遭遇需求不足的困境。疫情更是让书画产业雪上加霜,除了少数实力雄厚的大画廊和老字号勉强经营,大部分画廊生存艰难。
唐世洲认为,书画市场泡沫被刺破,回归理性的市场才是真实的市场。“书画市场遇冷但并非外界传言的崩盘,而是进入深度调整期。”
3
书画业应回归服务大众
市场寒冬仍在持续,青州的一些书画商已在危机中洞察机遇。他们认为,书画市场的健康趋势已显,当前更应转变经营理念和模式,推动书画业回归服务大众的本真。
从2019年开始,韩松君联合周边地区的几个书画商筹措资金,跟国内一线书画家签约合作,独家代理并长期运营他们的作品。她说,不少艺术家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洗礼,看清了现实行情,开始去泡沫、接地气。过去他们的作品几十万元一平方尺还不还价,现在有的降到了5万元一平方尺。
韩松君说:“谁都不愿让自己的作品束之高阁,关键要找到与之匹配的定价与受众群体。当前市场上,卖得好的都是接地气画家的画,风格更贴近大众审美,价格也更适合大众消费。”
在当前市场低迷期和疫情影响下,真正好的作品仍有市场。王志坚说,厦门一家电商公司搞直播卖画,一天交易额能有几十万元,近万元一幅的作品仍很抢手。“青州书画商一直受传统思维制约,懂画但不懂市场,更不懂互联网,未来一定要对营销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北京大学书画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走向市场,要做的是大众文化而非精英文化,书画产品要从高价藏品走向大众消费品。
不过,书画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既需要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也需要培育大众的美育素养。陈少峰、黄隽等专家建议多渠道提升大众对国粹的兴趣,尤其要做好儿童、学生的书画基础教育,开展大众喜闻乐见的书画活动,提升书画的社会普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