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窑,永远的经典

明代官窑,永远的经典


来源:中国收藏投资网   文章作者:程岚岚  点击次数:


不少民间在仿成化器,特别是湖南诸窑口仿得为最,清朝康雍乾官窑、民窑都仿成化斗彩,民国又仿了许多,所以建议初级收藏家不要有太多的奢想、撞大运撞上成化斗彩,可以逐步了解学习,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一天可能收藏到极品,不要为收斗彩而收斗彩,否则会收到很多“斗彩”却都不是成化斗彩!


  记者:明三代瓷器或瓷片捡漏的可能性有多高?还能找到真正的明三代吗?我们又该去哪里找它们?


  沈煜中:收藏首先心态要正,收藏首先是收藏文化,再者是收藏财富!明三代瓷器应该讲这几年还是出现过,并不是每个收藏家都有眼力与机缘。初入收藏界的人不妨在收藏明三代整器之前到历史文化名城寻找永宣青花瓷片,例如明朝旧都南京、富庶之地扬州等时有明永宣官窑瓷片现世。从学习中积累知识,用您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发现未知领域,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如愿以偿的。


  记者:明代官窑瓷器制作精美,是收藏市场炙手可热的藏品。不知道它目前的存世量有多大?在烧造规制上有什么讲究吗?


  汤良智:的确,明代官窑一直是市场的宠儿,拍卖会上一旦出现,极少流标。目前存世量稀少。明王朝虽然经过近300年烧造,官窑瓷器难以计数,但在其后的六七百年历史长河中,历任朝代更迭、战争、掠夺、自然损耗等等诸多方面因素,再加上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搜藏,能流落到私人藏家手中的已是屈指可数了。明代官窑的烧造规制比清朝要严格,清乾隆朝始,有瑕疵的官窑产品可作变通处理,收回成本,而明代则不然。有瑕疵的产品一概就地打碎深埋,不计成本。所以,明代官窑瓷器无论在制坯、绘画、烧制诸工艺上都是最好的(但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工艺的革新,清代制瓷业的水准比明代要高),可谓制作精美。


  记者:作为普通藏家,尤其是初学者,如果对明代官窑的瓷器感兴趣,该从哪里入手?


  汤良智:作为初学者而言,最好先通过理论学习,将明代瓷器的鉴定知识烂熟于胸,然后与采集瓷片为主的实践相结合,多向有经验的藏家请教,多去博物馆观摩,等有了相应经验积累,再出手也不迟。也不妨选择一个突破点,专门研究一个时期的作品。如宣德青花,你就专门收集这一时期的瓷片,从造型、青料、泥料、工艺等方面入手,这样既能节约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也能帮助你尽快上手。


  记者:如果想要进行明代官窑的专题类收藏,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还能在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找到真正的明代官窑瓷器吗?


  汤良智:说实话,要进行明代官窑瓷器的专题类收藏,甭说个人,就国内所有博物馆而言,恐怕都难以做到。现有的明代官窑瓷器存世量本来就很稀少,各朝各代所存器物是否能连代排序都是问题,即使能序列整齐,恐怕也只能是收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这样顶级的博物院里。省市一级的博物馆是很难收齐的。所以,还得尊重一下现实。当然,收赝品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在古玩市场上,明代官窑瓷器捡漏的事从未听说过。大致上,明代官窑都是传承有序的,就连一些大型的拍卖会上都不是每期都能有的,怎么会转而现身于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上呢?如果把赝品当真的话,那是没问题。不过,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人们避讳不谈的盗掘来的真官窑瓷器,涉嫌违法最好莫沾。至于官窑瓷片吗,在古玩市场上偶尔会碰上行家转让,真正建筑工地上出土的极少,要么来自古窑址,又涉嫌盗挖,政府明令禁止买卖。说到个人收藏,要将真的明代官窑瓷器残片收齐都是很困难的。


  记者:“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 从这首清代乾隆丙午御题仿古鸡缸杯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成化以后200多年的清代乾隆时期还能依稀见到,并被尊为成化制瓷中的最成功之作,乾隆皇帝不仅让当时的景德镇御窑仿制,还题诗作志,由此可见成化斗彩的珍贵程度。那么什么是成化斗彩?在成化斗彩里,除鸡缸杯外,还有哪些名器?它的釉料特点是什么?


  汤良智:斗彩创烧于明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因先用青花勾绘轮廓线,初次高温烧成瓷后,在轮廓线内进行填色、加彩,再由低温炉火烘烤而成,出现釉下青花与釉上鲜明色彩争妍比美而得名。成化斗彩官窑除了著名的鸡缸杯外,传世名品还有“三秋杯、高士杯、卷草纹瓶”等,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价值连城的国宝。至于它的釉料特点,古瓷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对成化斗彩瓷的分析是这样的:“成化彩瓷的釉上彩,其颜色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子绿、山子绿、蓝色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蜜蜡黄,色稍透明;差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他的论述会使我们得到启迪。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于陶瓷绘画中感受文学的气息
·下一篇文章:七夕寻找中国式爱情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