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婴戏纹的时代性

浅谈陶瓷婴戏纹的时代性


来源:中瓷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摘要: 婴戏纹是陶瓷人物纹饰的传统题材, 文章按时间顺序的脉络, 分别就唐、 宋、 元、 明、 清、民国及当代各时期婴戏纹特点的剖析,阐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婴戏纹样的影响。
    关键词:  婴戏纹  明中晚期  清三代  时代性
    婴戏纹指描写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是瓷画人物的传统题材。始见于晚唐长沙窑所绘“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宋元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分别用刻划花、  印花、绘画等技法表现婴戏纹。明清两代广泛流传各种婴戏图,  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画面上的儿童生动活泼,  稚趣可爱,  就像我们身边的孩童一样。可谓我国古代儿童画的杰作。
    婴戏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  虽所见不多,但艺术特征明显,特别是“青釉褐彩婴戏纹执壶”又名莲花太子图。  因为壶体上,孩童手持莲子荷花,腰围肚兜,  彩带在臂间飘举的虎步生风的姿态,  很容易联想到类如神话中托塔天王之子哪吒的形象,  其两眼睛瞅着前方,  下巴微微扬起的天真烂漫神气。还有“太子”的那股傲气,  不管所画的是谁,  这种可爱的婴戏形象本身以及那种联想,  就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祥瑞意念。画法表现较单纯,  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  头手的线条,  肚兜、腰际彩带的处理,  颇具唐代宫廷工笔人物
画的画法。此婴戏图,  既是对当时孩童的真实反映,  又是长沙窑画工抒发生活感受,  以及个性化艺术的真实表现,  对后代的婴戏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李公麟、  张泽端为代表的皇家画院,  以及苏汉臣、李嵩为代表的民俗画家。可以说不同程度的对宋代瓷器婴戏图的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代的瓷器装饰中婴戏题材更加广泛,或刻、或划、或印,  人物自然活泼、丰富生动。在构图上或疏或密、或婴戏莲、或婴戏逐梅竹、或婴戏鸟、或婴荡秋千、或婴骑竹马等极富生活气息。  同期辽代花卉盛行,婴戏纹极为罕见。金代婴戏受宋代影响,虽然婴戏纹饰日趋简单,  但形象之生动,  仍代表了当时瓷器人物纹饰的时代水平。
    元代瓷器最大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问世,但较之宋代可以说中国陶瓷略有衰微。与后边的明代似乎也不可相提并论,元青花瓷中婴戏纹饰也较多。吉林扶余元墓出土的青花瓷中就有“庭院蝴蝶”  “双童蹴鞠”,但较之宋、明、清实物数量上还是较少。元代婴戏图的时代特征明显,  重在表现世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为明清婴戏人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般来讲,婴戏题材是明中晚期瓷器上广为流传的装饰纹样。但各个时代纹样不尽相同。无论是颜料的色泽,还是构图的疏密,  或画法上的勾勒及平涂,  均有差异。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兆。
    作为瓷器装饰纹样的一大门类的婴戏在明代早期洪武至天顺朝的九十余年时间里,  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究其原因除受早期的青花料所限制之外,  与社会现状亦有着较大的关系。因此,客观上反映社会生活和经济繁荣的装饰纹样也少得可怜,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及欢快情景的婴戏图不能得到发展,  也就是极其自然了。  明代在成化以后走上了中兴之路。婴戏图器物渐多,  官窑婴戏纹饰前期布局疏朗,  后期较为繁密,  以斗彩的青花器物较为多见。这与社会相对稳定及青花料的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并且成化帝尤喜小巧的工艺品。这一点不仅直接反映在成化器物的精巧无大器上,而且纹饰亦细腻雅致。婴戏图的盛行可谓水到渠成。弘治期间婴戏图继承了前期民窑的写意画法,  多以间笔勾勒外部轮廓,表现手法上洒脱随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文化,  并亲为佛、道两教,  故宫窑纹饰上多见阿拉伯文和宗教内容的吉祥图案,  成化时—度中兴,  婴戏纹此时倒是难得一见了,  从嘉靖初,  婴儿的脑较大,  身体较瘦长,  下肢较短,  比例失调。反映了当时人物纹饰的时尚。
    清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人物图大发展时期,  而婴戏图在整个人物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乾隆之后,  婴戏图不仅人数众多,  场面开阔,  而且所表现的婴戏内容也超过前朝。显示着清代婴戏人物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表现手法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但不容否认的是明代那种民间色彩已经淡出。代之而起的是贵族子弟的游戏场面。如点彩灯、骑马、做官、舞龙等。  即使是民窑器物上的纹饰也多寓意着升官发财等内容。生动活泼不足刻板呆滞有余。  以下就清三代婴戏图做—-归纳:
    康熙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童子多为头顶的束发,眉目清晰、层次分明。  民窑:  婴戏纹饰单线平凃,布局较满,童子头较长,后脑凸起。
    雍正官窑婴戏纹饰有工笔画风格,  面目清秀,  头部浑圆。  民窑:  婴戏纹饰偏重于图案化,  头部较长,后脑突起不明显。
   乾隆官窑婴戏纹饰绘工精湛,姿态多端,肌肉丰满,虽然头部略大,但比例基本合理。民窑:婴戏纹饰造型生硬,绘工粗糙。
    同治时期婴戏图出现了官民不分的现象。提高了民窑的生产水平,  并将官窑纹饰带到了民间。其民窑婴戏纹饰器物较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众多,或十六子、或二十子,  场面给人热闹红火的感觉,  但与明清早中期的婴戏相比较,虽然场面大而热闹,但画面过于满乱繁多,缺少婴戏应有的清新活泼。
    民国期的瓷器,  从内容到题材多半是沿袭清代,  要不就是仿制雍正、乾隆时期作品。总的来说,  民国的瓷器造型因循守旧,工艺制作粗率简陋。但这一时期有一特例现象值得一提的是,  民国早期景德镇出产一批时装人物画瓷器。其最大的特点是:  儿童戴着一种圆形帽子叫贝雷帽,  又称法国帽(这种帽子原是法国和西班牙农民常戴的一种帽子,  民国时风行于中国)显得俊俏可爱,洋味十足。
    当代的时代是和平的时代,  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的时代。现代的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技艺精华中大胆创新,注入新的理念和新的表现技法,  使得古老的婴戏纹样异彩缤纷,  艺术风格多姿多彩。赋予婴戏图新的含义,  更加注重对童子本身的刻画:或稚趣可爱、或拙态可掬、或超然脱俗、或追求中西艺术的珠联璧合、或是对色釉研究的拓展。总之从这些作品中,  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  以及新时代对婴戏的思考。从而使得陶瓷艺术创作取得新的突破和真实反映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
    就在今年的年初以吕品昌教授为代表的北京美术观察博士团,  就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与当今景德镇陶艺家们就(绘画与瓷绘)  的课题加以探讨。与会者都有一个共识就是陶瓷绘画不再仅仅是陶瓷的一种装饰,  而渐渐成为绘画的一个分支。  同理古老的婴戏图也要,  而且必然要旧貌换新颜,  与此同时时代也必然赋予其更宽、更广的艺术空间。我想这也应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官窑瓷器“婴戏图” 暗藏当时的社会秘密
·下一篇文章:绝世汝瓷 属于中国的那一抹天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