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

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


来源:中瓷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新鲜的力量。官窑倒闭,使民窑获得了一个大发展的机会,思想上的束缚没有了,获得了自由,画工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原来被官窑垄断的一些资源,包括一些高级的技术资源,这时候都被民窑获得了。同时,官窑的停烧,使原来的一套管理机构不存在了,这就大大减轻了民窑的负担。官窑未倒闭时,民窑深受官窑管理者的剥削,民窑的生存、发展很艰难,此时的民窑虽处于乱世之中,但广大人民还是要继续活下去的,还是需要包括瓷器在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各民窑生产者为使自己的瓷器好卖,无疑也要对瓷器进行装饰,而装饰是属于艺术的,既属于艺术,则必然受到当时流行的艺术式样,艺术思潮影响.民窑画工虽然艺术修养不高,但受版画画谱的影响,依画谱而临摹山水画于瓷器之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五,版画画谱对民窑画工的影响。

  明末是我国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著名的《顾氏画谱》、《唐诗画谱》、《诗余画谱》、《十竹斋画谱》等等这些山水画谱对景德镇的青花山水影响最大,明末有很多著名的文人,画家都参与了画谱的制作,如董其昌、吴彬、陈洪绶等人,使画谱的文人趣味大大提高。在距景德镇不远的安徽新安,自然风光优美,在徽商强大经济力量的支持下,形成了新安画派,同时也是刻书业的中心。有些徽商是经营景德镇瓷器的,他们无疑会把版画画谱带入景德镇供画工们临摹,这在明末青花瓷器上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注意的是,从明末开始,一些制瓷艺人与文人相互交往,文化趣味有所提升,这对瓷艺的“文人化”倾向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万历年间景德镇制瓷名家昊十九,与明末名士李日华,攀玉衡有交游。

  第六,市场的刺激,特别是欧洲市场的刺激,使得明末时期的景德镇青花山水大量出现。

  动荡的明末社会,使国内对瓷器的需求大大减弱,景德镇民窑的繁荣发展,主要是巨大的海外市场刺激。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未能够生产出硬质瓷器,西方国家的一些商人为了获取财富,来中国贩运瓷器。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瓷器与东印度公司》记载,从1602年到1628年,我国瓷器的输出量达一千六百万件以上,这才仅仅是东印度公司一家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当时中国瓷器输出数量之巨大,欧洲人对中国瓷器喜欢之程度。远销欧洲的瓷器,有些器物从造型到纹饰全是中国式样,虽然有些器物也会按欧洲人的需要烧造,但是数量不多,欧洲人仍然喜欢中国风格的瓷器。那时候的景德镇没有贴花技术,所有青花瓷器的装饰只能靠画工一笔一笔的画上去。文人山水大多是大写意,从表面形式看,不难,几棵树、几座山头,空白的地方表示水或天空,构图相对简单,画面内容不多,景物造型也很随意,再加上有版画画谱作为蓝本,省时、省力、省料,又好卖,所以明末时期,青花山水大量出现。

  总之,明末青花山水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它的出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生产和生活状况,它对清代的青花山水的影响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无
·下一篇文章: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抹青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