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窑-修内司官窑(图)

历代瓷窑-修内司官窑(图)


来源:中瓷网   文章作者:佚名  点击次数:


  也称“ 南宋官窑 ”。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另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涵;澄泥为苑,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郊坛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千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 多仿周汉时期铜器玉器式样, 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雍正 (1723-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


南宋修内司官窑方支钉

  相关提示:

  老虎洞窑址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

  在中国古陶瓷学会2006年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展示的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出土文物惊动四座,特别是一个名为“荡箍”的制陶部件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的目光。此前,学术界一直有人质疑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的“南宋修内司官窑”身份,而此次研究人员历时5年整理出来的文物证明,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在宋代瓷器派系中,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名声最著,南宋官窑所出瓷器被后人视为珍品。据记载,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以后,共建造了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两座官窑。上世纪20年代,人们在杭州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但修内司官窑在哪里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终于使修内司官窑浮出水面, 2001年,老虎洞窑址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然而,由于没有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物证,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论。从2001年起,杭州历史博物馆对老虎洞出土文物进行了长达5年的整理,结果令人欣喜。目前已整理出4000多件出土文物,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使用的“荡箍”更令专家感到兴奋,上面清晰地写有“修内司官窑置庚子年”的字样。根据纪年,南宋时期有两个庚子年,分别是孝宗淳熙7年(公元1180年)和理宗嘉熙4年(公元1240年)。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连连称“荡箍”为“国宝”。他说,修内司官窑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学术界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论也可以平息了。昨天,老虎洞窑址终于验明正身,它正是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立的第一个官窑,也就是当年的修内司窑(修内司掌管打铁、制瓷等工匠的衙门)。修内司窑到底存不存在,又在哪里?这个争论了多年的难题,也迎刃而解。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从老虎洞发掘出的一件瓷荡箍,是证明这一切的铁证。”他介绍,荡箍是陶车上的一个部件,拉坯的时候能用到。

  这件荡箍特别的地方,不是它的造型和功用,而是它身上近20个字。由于年代久远,字迹磨损得很厉害,但现在还能辨出“修内司……置庚子……师……匠”几个字。这说明修内司官窑确实存在,而且就是老虎洞窑址。 在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明确写着南宋官窑有两个一个是郊坛下官窑,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窑址早被确定,就在杭州南郊乌龟山一带,现在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内。经过1956年和1985年两次发掘,这里发现了作坊遗迹和龙窑。没想到,在距乌龟山不到2.5公里的凤凰山脚下,就是修内司官窑的窑址。

  南宋在公元1127年迁都后,仍然丢不掉皇室的脸面。为了满足皇宫和达官贵人使用瓷器的需要,再度建立官窑。据记载,南宋在杭州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两座,以修内司窑出的瓷器为上品。而这座官窑以前一直是有记载无实证,成为千年之谜,直到老虎洞窑址的发现,才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经过杭州市文物考古所5年的发掘整理,已经初步整理出4000件青瓷。而瓷身带字的,只有这一件荡箍,它也成为了最有力的佐证。从昨天开始,市民走进杭州历史博物馆,就能欣赏到其中200多件青瓷精品。这些青瓷中粉青、米黄色釉的瓷器非常精致,有玉质感,比郊坛下官窑出土的青瓷更胜一筹。

·上一篇文章:清康雍乾三代混合彩瓷的六种组合
·下一篇文章:瓷制酒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