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一文看懂中国四大石窟
四大石窟,石石不同。
在甘肃敦煌、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甘肃天水,坐落着中国的四大石窟。它们依石而建,因石不同。▲ 敦煌莫高窟以丰富多彩的壁画闻名。摄影/茹遂初
▲ 大同云冈石窟以古朴大气的质感闻名。图/视觉中国
▲ 洛阳龙门石窟以精致细腻的雕刻闻名。摄影/曾宪平
▲ 天水麦积山石窟以生动鲜活的彩塑闻名。图/图虫·创意
01
莫高窟| 砾岩上,壁画与泥塑的智慧
▲ 莫高窟全景。植物繁茂处是以前的大泉河河谷,莫高窟在其后的崖壁处(方位上是河谷西侧)。远处是鸣沙山,乐僔和尚就是站在那里望见了对面三危山上的金光(傍晚时分,东边却出现金光)。莫高窟坐西朝东,正对着三危山。摄影/吴健
▲ 地壳抬升时,原来的河谷底部会被整体抬上来,而河流下切,就会在外围出现不再被水淹没的部分,形成台阶状的“阶地”。一般而言,有几级阶地,地壳就抬升了几次。阶地面相对平坦,阶地陡坎相对竖直。图/wikipedia, Cristellaria
▲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层,每一个岩层代表了一个形成环境。一般而言,这种成层分布的多是沉积成因,像画面右下角那样的不规则岩体,一般是岩浆成因。图/《地球》
▲ 敦煌壁画的修补,可以看出其中泥的使用。摄影/孙志军
▲ 莫高窟259窟彩塑佛像(北魏)。北魏时的造像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都具有平易近人的“微笑”。这种衣服上的“u形”花纹是模仿印度的造像。摄影/茹遂初
▲ 莫高窟296窟福田经变中的商队(北周)。右下角的人物穿着对襟式衣服,流露出汉化痕迹。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建筑风貌。北周时期的人物也有民族特色。摄影/茹遂初
▲ 张骞出使西域图(唐)。这种绘画手法注重晕染上色。摄影/吴健
▲ 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中的“西游记”(白马驮经;西夏)。这种绘画手法更重线条,与前者不同。摄影/吴健
▲ 莫高窟112窟观无量寿变中的伎乐(唐)。唐时的人像,脸型圆润,柳眉凤眼。从图中的乐器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摄影/茹遂初
02
云冈石窟| 细砂岩上,造像全石化的起点
▲ 云冈石窟全景图(拍摄于2003年),可以看到它开凿在自然断崖上。图/图虫·创意
▲ 可以看到这种岩石相对细腻。图/视觉中国
▲ 画面右下角,靠左的衣服纹路是阴刻,靠右的是阳刻,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模仿泥塑时在衣服上贴泥条的效果。图/图虫·创意
▲ 可以看到不同的岩层。大佛的腿部,因为岩性差异而风化严重,但胸部以上保存较完好。大佛头顶的岩层不适宜继续开凿。图/图虫·创意
▲ 这个大型佛像也是腿部风化严重,头部保存较好。佛身上有许多小洞,这是因为这里的砂岩较易风化,后世的人们为了保护石像会在表面敷泥,他们在石像上打洞,插入木头,在上面缠绕麻绳以增加摩擦力、固定泥土,后来,这些都被风化殆尽,只剩下了小洞。图/视觉中国
▲ 可以看到精美的花纹,这些大多是用泥来辅助的。摄影/吴健
▲ 有颜色的地方,基本都是用泥做了辅助。画面左侧是交脚菩萨,这是石窟中一种常见的形象。图/图虫·创意
03
龙门石窟| 碳酸盐岩上,石刻艺术的高峰
▲ 左为香山,右为龙门山,和远处比较,两者相对着耸立在此,很是特别。图/图虫·创意
▲ 这里有碳酸盐岩,说明在古老的寒武纪时期,此处可能是一片海洋。意识到这些石头穿过了亿万年,在这里被千年前的人们雕刻,是不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图/图虫·创意
▲ 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它的硬度在3左右。砂岩往往富含石英与长石,硬度在6-7左右。图/《地球》
▲ 龙门石窟的标志景象,卢舍那大佛(唐)。相比二维的绘画,雕塑作为三维的艺术,更多需要关注它整体的体量,也即,不是纯粹把佛像当人像,只注意表情、衣服、动作,而是可以当器物,看比例、轮廓、体积,先宏观再微观。摄影/李文博
▲ 天王与力士(唐)。这两个造像丰腴而富有动感,哪怕没有衣饰和表情等细节,雕塑传出来的气质仍是鲜活而有力的。
▲ 在石头上能刻出如此细节,也要归功于岩石的特性。图/视觉中国
▲ 魏体多用方笔,棱角分明,灰岩的石质可以体现笔锋的细节。图/图虫·创意
▲ 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图/图虫·创意
04
麦积山石窟| 砂岩上,又见生动的泥塑
▲ 麦积山石窟全景。摄影/王金
▲ 河西走廊的丹霞地貌。摄影/李勇俊
▲ 麦积山石窟,几乎是垂直的崖壁。摄影/金良
▲ 也正是因为“石胎泥塑”,大佛才能立于陡峭的崖壁上。其眼部的线条雕刻得非常利落。摄影/陈旭
▲ 表情和肌肉的塑造都很细腻。图/图虫·创意
▲ 衣饰极其逼真灵动。想想龙门石窟,那可是纯用石头达到了这种效果。图/图虫·创意
▲ 一佛二菩萨的组合在石窟中很常见。他们面带微笑,平易近人。图/视觉中国
上一篇: 犍陀罗造像艺术之美
下一篇: 绝美辽代造像|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