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关于陆俨少的书法成就,世人褒扬有加,但大都针对其行书、行草书而议,沙孟海的盛赞也是如此。1989 年,沙孟海在《题陆俨少行书册》说:“画家之书,吾爱云林、雪个,为其奇不欲怪,古拙不欲做作。展宛老行字册,眼明心熹,倘亦同此蕲向。”
探讨陆俨少的隶书的人不多,究其原因之一,其在隶书上的创造、成就不及行书。但若要全面地理解陆俨少的书法艺术,思考其隶书的创作不可或缺。
应该说,陆俨少的隶书临摹和创作不是偶尔为之,他是大有自信在,也有诸多实践。比如,他有过“似隶非隶”的变法,将自己的隶书与清代擅隶的金农作对比,也特意用隶书书款其得意之作一百开《杜甫诗意图》。陆俨少于图册后序言:“前后尽数月之功,先成二十五开,用正楷书款,后又续成一百开,用隶书书款。”如今,在陆俨少新补佚的一百开作品中,楷书款作品已只剩前十四开以及第七十八开款识“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这件;隶书款作品从第十五开至六十八开,第六十八开除隶书款:“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还有行书款再次提及所作百开册一事,“前者以真书标题,后则别以隶书,庶后之览者可以考见焉。”其余作品,或行书或行草题字。当然除了《杜甫诗意图》册,陆俨少其他画作也有隶书题款,只不过常常隶书标题,行书跋文。而今留存的隶书作品,数量亦不少,形式上也比较丰富,有立轴、斗方、横幅、扇面、对联等,还有一些临汉碑的作品。
陆俨少像
陆俨少的隶书特征
陆俨少的隶书作品有几处很突出的地方:一是,“燕尾” 表现得很充分,而“蚕头”则时有时无。“蚕头燕尾”是隶书最基本的笔法,横画起笔时逆入回锋形成“蚕头”,收笔时折笔上挑故有“燕尾”,并且燕不双飞,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挑角,若重复使用,则显得单调和拖沓。举陆俨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临摹的《夏承碑》《开通褒斜道摩崖》《武梁祠堂画像题字》以及创作的隶书扇面杜甫《戏为六绝句》为例,横画波磔和捺脚等时常重复上挑,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思考,陆俨少对此充分展现隶意的“燕尾”是否有某种程度上的偏嗜?联想到陆俨少行书、草书作品中常常极意拉长的“竖画”,这些都成为他书写中的习惯。陆俨少在《学书所得贻学凯》言:“夫书贵于当而已,故知外强中干,矫揉造作,貌似惊人,取媚俗子,皆非善书者也。”也许,在陆俨少看来,“波磔”“雁尾”的表现、“竖画”的拉长都是“当”的,只不过在我们眼中却“过了”。陆俨少雁荡山记
不过,在陆俨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隶书刘禹锡《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以及几件对联作品中,这种燕尾“双飞”的情况却消失不见。他的隶书,特别是对联作品已渐入佳境,泯去先前的刻意,也不过多地表现“纵逸飞动”,这其中也有向清代人学习的因素在,增加了书写性、书卷气,在温润典雅、不激不厉地书写中呈示了正大气象。
陆俨少临《开通褒斜道摩崖》
陆俨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有过一次重要的“似隶非隶”的变法,当时他携妻儿避难重庆,一有余闲便作画写字。“在重庆期间,公余每以片纸杂抄唐宋诗文,既不临帖,复以己意为之,成为似隶非隶的书体。这种书体横画阔而竖笔细,也不同于金冬心之漆书,我自以为有古拙意。山东王献唐先生极称之,我也以此写信给冯超然先生,及胜利回来冯先生斥为“天书”,不好认识,我自己后亦厌之。我书法面貌数变,这是最突出的一次。”以陆俨少所临《寇谦碑》为例,确有“横画阔而竖笔细” 的特点,但也并未每个字都是一成不变的格式,而是随机应变,只见字形撇捺夸张、线条丰富多变、姿态摇曳起伏,说是隶杂楷,甚至楷杂隶都未尝不可。
陆俨少画泥醉闲七言联
四是,墨法上的大胆应用。前述陆俨少临《寇谦碑》、隶书刘禹锡《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以及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画家在墨色的把握上比起专业书家常有他的优势。陆俨少很佩服黄宾虹的墨法,他说“墨发于之笔墨者上也,发之于晕染者下也。黄宾虹先生晚年墨法特胜,随笔所至,纯任自然,而墨法出焉,高标绝诣,非人所及矣。” 观陆俨少隶书,墨色浓淡干湿,既见层次,又融为一体,做到了浓而不呆滞、淡中有丰腴、干而不显燥、湿还须见笔。还需指出的是,陆俨少在山水技法上开创“墨块”,这一技巧与其行书题款或行草书作品中笔画涨墨成块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而隶书因字字独立,也为避免臃肿、肥俗、古意尽失,并不宜用块面的手法,偶见作品中笔画晕染也应当是无意的。
陆俨少临《开通褒斜道摩崖》
陆俨少曾将自己变法期间的隶书相较于金农的隶书,指明自己并未袭取金农,而对郑板桥的隶书评论,尚不见资料叙及。只不过,陆俨少曾批评郑板桥的墨竹古法尽失,他说:“文湖州创为墨竹,今真迹久堙,后惟赵松雪、敬仲嗣响元代,最称擅场。陵夷至于明清之际,下及板桥辈乎,笔过伤韵,索然寡味,古法澌然尽矣。”无独有偶,陆俨少在另一处题跋谈到如何画好墨竹,他认为:“写竹贵有当风舞曳之致,然非研八法,取篆隶意者不能也。”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陆俨少所言“古法澌然尽矣” 就是篆隶笔意被遗弃了,若如此,陆俨少对郑板桥真隶相参、隶多于楷、作字如写兰竹的“六分半书”当不至于有多少赞誉之言。平心而论,金农、郑板桥的隶书,一反庄重的庙堂气象,而流露野逸之气,是书体风格史上奇葩。陆俨少的隶书,相比较这两人,风格意识尚嫌不足,但在朴质上确为优胜。
陆俨少临《武梁祠堂画像题字》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作一总结,除了书写技巧上,陆俨少还贡献了更有价值的“独立门户、空所依傍”从艺精神,追求蕴藉之致、不离弃篆隶古法、笔过伤韵的美学理念。陆俨少不愧是大家风范,晚期的隶书作品在“求变”中,朝着气度从容、古韵遗风、虚和蕴藉方向迈进。
陆俨少洛神图并书法题跋
上一篇: 日本绘画对晚明“没骨山水”的影响
下一篇: 吴镇与倪瓒山水画之比较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cqwhw.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瓷器网(中国瓷器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