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欣赏 > 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张葱玉一万大洋换来这卷书法,写满朱熹等名贤一千年的膜拜!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张葱玉一万大洋换来这卷书法,写满朱熹等名贤一千年的膜拜!

\

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元时期
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
📍中国嘉德2018秋拍

 
1935年,张葱玉二十一岁。

他从好友孙伯渊那儿借回一卷宝贝,足足看了三天——

这卷东西很特殊。它本是南唐徐常侍篆书唐代宰相李德裕《项王亭赋》的真迹,宋元时,经宇道、胡师文、张景修、朱熹、查籥、戴在等九位名贤为之题赞,并装褫成卷而传世。

神秘的是,这卷稀罕之物自元后逐渐深藏,世人再见时,徐铉篆书真迹已不幸佚失,好在朱熹等人的题跋历经千年犹存。

\

张葱玉,即张珩——中国传统鉴定书画方法的集大成者、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当代泰斗,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书画鉴定大家。

彼时的张葱玉,尚还年轻,但这一长卷的离散传奇令他颇有物是人非之感。当他将幸存的六段题跋展卷案头,不禁感慨:徐常侍的真迹,究竟流落到了何方?

在后纸中,他细细写下这次难忘的过眼:

“余每览是卷辍,念常侍真迹不知流落何所,而此数家题跋尚舒展于明窗棐几间,得非有幸有不幸耶?吴兴张珩题于木雁斋,时乙亥岁不尽三日。”
 
民国时期,张大千、吴湖帆的好友朱省斋在谭敬处过眼此卷,眼力过人的他在《省斋读画记》留下了简短却精准的评价:

“谭区斋藏有《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真迹一卷,虽骑省原迹已去,而诸跋皆真,亦可珍玩。诸贤中以吾家文公晦庵先生之墨迹为最罕观,仅此一跋,足传千古。”

文公晦庵先生——即一代名儒、理学大家朱熹。

在朱省斋看来,仅朱熹一段题跋,就足以令此卷流传千古。

一言中的。
 
中国嘉德2009秋拍中,《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现身,以120万元起拍,最终以1.008亿万成交——高出估价80倍。

时隔九年,它将再次出现中国嘉德2018秋拍的拍场上,并于今日起在北京国际饭店嘉德预展中持续展出至19日。

此间千年,它重新裹挟着一代代文人名士的传奇而来。


朱熹、张景修等七家 宋元时期
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
手卷水墨纸本

\

 每段尺寸不一,共计七段

引首:27.5×94.3 cm
1:27.6×28.7cm 2:29.5×35.5cm 3:27.5×94.5cm 4:28.2×24.9cm 5:28×18.2cm
后纸:37×116cm
著录:
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朱子全书》第21册39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释达受(清)撰,《六舟集》,第6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3.《书画鉴影》卷三,(清)李佐贤著,《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35)第189-19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省斋读画记》,朱省斋著,第67页,一书斋书局(台湾)。
5.《古书画过眼要录·晋唐五代宋书法(叁)》,《徐邦达文集》(第四册)887页,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6.《张葱玉日记·诗稿》,张珩著,第1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版。

出版:
1.《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郑重著,第149-151页(局部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2.《嘉德二十年精品录》(古代书画卷·一),第40-41页,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展览:“承古融今·星汉灿烂—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20年精品回顾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3年11月12日-30日。

 

1.
 \

此后几年,张葱玉心里一直记挂。

直到1941年,28岁的他终于得偿所愿,买回了这件《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卷。

4月10日,他在日记里写道:

“孙伯渊来,以《宋贤卷》等发售,列价如后:《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跋六则卷》,一万元;《宋吴浚自长诗卷》,五千元;《赵子昂〈广福寺记〉卷》……”

数额惊人。

\

▷ 著录书影:《张葱玉日记·诗稿》,张珩著,第185页。                                  


南浔张家不是一般的有钱人家。


早在1892年,张家的家产就有一千多万两银子,要知道,1900年庚子事变以后,清廷全年的税收也就八千万两。张葱玉的父亲和蒋介石是莫逆之交,而父亲的堂叔张静江,则是不断为革命党捐款,为孙中山所敬重的“革命圣人”。


那段时间的张葱玉,早早继承了祖父张石铭两百多万的遗产,购入书画颇为频繁。他专收唐宋元名迹,唐代周昉《戏婴图》、张萱《唐后行从图》、颜真卿《竹山堂联句》、元钱选《八花图》等,曾入他“韫辉斋”的,皆是如今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名迹。

 

张葱玉很快便以收藏和鉴定唐宋名迹名扬天下。20岁时,他便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鉴藏大家吴湖帆对他赞不绝口:“葱玉年才廿六,所藏法书为海内私家甲观,而自书仿元人亦志佳,洵少年中英俊才也。”“韫辉斋”和当时赫赫有名的庞莱臣“虚斋”、吴湖帆“梅景书屋”、张大千“大风堂”,被并称为海派收藏的“四大名斋”。

\
张葱玉

但即便如此,一万元也并非一个小数目——当时,张家每月上上下下加佣人在内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伙食费用,也不过数十元而已。


张葱玉尽管爽快,对于卖家却也并非“有求必应”,对于书画的价值与价格,他自有判断。


比如,而今估价高达4.5亿港元的苏东坡《枯木怪石图》,当年他只肯许以9000金的报价,最后卖家将其售与日本关西纺织巨头阿部房次郎,也没见他有什么不舍。

\

张葱玉一家在北京南锣鼓巷家中

2.
 

张葱玉眼前的《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题签上已是“六舟”款署和“达受”钤印。


可见,它是晚清“金石僧”释达受,即六舟上人的旧物。


僧六舟,浙江海宁人,曾主持杭州净慈寺、苏州沧浪亭。他多才多艺,最嗜金石,尤其全形拓技艺,堪称一绝。阮元称他为“金石僧”,一时名播海内。


手卷到六舟手中时,已失去了“徐常侍篆书”的真迹,只余下题跋。



达受题签条

 \

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六舟。钤印:达受

\

◎释达受(1791-1858),清僧,字六舟,又字秋檝,号万峰退叟,室号小绿天庵、二十八宿井砖之室、天平玉佛庵,海宁(今属浙江)姚氏。嗜金石,富收藏彝器碑版书画。有《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

 \

▷ 著录书影:《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释达受(清)撰,《六舟集》,第62页。
 
那么,引来名士千年题跋与宝爱的“徐常侍”,究竟是谁?


而今我们说起宋人书法,几乎人尽皆知苏黄米蔡宋四家,但他们多以行草见长。徐常侍,则是北宋篆书第一人——徐铉(917-992)。


秦始皇命李斯统一文字,有了小篆,之后,被公认承续了李斯小篆之风的,是两个人——唐代李阳冰与北宋徐铉。


沙孟海先生曾在介绍北宋书法时说,北宋篆隶书,作者很少。米芾的《绍兴米帖》虽极名贵,篆隶却非上品。他所例举的两位真正的能者中,位列第一的便是徐铉。
 
徐铉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活在南唐至宋初。宋灭南唐后,随李后主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这个官衔类似于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所以,人们称他为“徐常侍”。


徐铉在诗文、文字学和篆书上都很有成就。


南唐时,他的文章、时论就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他的弟弟徐锴亦以文翰知名,世人称“大小徐”或“二徐”。


写篆书需精研文字学,徐铉在文字学上最大的贡献,便是入宋后奉诏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他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其校订增补的《说文解字》三十卷,世称“大徐本”,是历史上最为完善也最通行的《说文解字》本,也是现在流行的《说文解字》版本。清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的本子,就是以“大徐本”为底本的。

\

说文解字许慎记徐铉等校定
此本为明末汲古阁藏版北宋本校刊本



在人们的评价中,徐铉的篆书,以静熟纯正、气质高古而冠绝当时。后世不少篆书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影响。


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说,李阳冰之后,篆法中绝,而徐铉于危难之间,能存其法,“虽骨力稍欠,然亦精熟奇绝,及入朝见《峄山刻石》摹本,自谓得于天人之际,遂臻其妙。”


黄庭坚则说他“笔实而字划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则气格多古,与阳冰并驱争先。”


清代冯武的描述最为传奇,他说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   


而今,徐铉传世书法已极为珍罕。


台北故宫藏有他的行书代表作《私诚帖》。而篆书,最容易看到的当属西安碑林的《峄山碑 》。


传李斯所书的秦《峄山刻石》,原石立于山东峄县,早已亡佚,好在徐铉留下了摹本。北宋淳化五年(994),徐铉门人据他的摹本重刻,《峄山刻石》终于得以流传后世。徐铉所摹的峄山刻石,线条匀净委婉,笔划平实劲挺,挺拔处颇能再现李斯秦篆的风采,被视为后世研究临摹秦篆的首选范本。


此外,还有徐铉撰并书的海内孤本宋拓宋装《许真人井铭》——上海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而今正在今年的大展中显露真容。《许真人井铭》篆书共七十四字,原井早已毁于北宋年间,因此其井铭传拓极为稀见。


徐铉行书私诚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

 \

3.

 

到元至正之前,手卷依然完整,所有过眼的名士都还曾有幸见到卷首徐铉篆书的唐代李德裕《项王亭赋》真迹。


项王亭,就在江浦县乌江镇(今安徽和县东北)。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亡。传说他的残骸和血衣葬于此地。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王亭”。


唐初,此地建祠,上元三年(762),李阳冰篆匾额“西楚霸王灵祠”。到开成元年(836),名相李德裕撰《项王亭赋》,由徐铉篆书刻碑。之后屡遭兵燹,碑亭皆不存。


徐铉篆书《项王亭赋》真迹,无论书法或内容,皆可谓是千古名作。也难怪,在这千余年间,被如此宝爱。
 
依据卷中题跋、印鉴,此卷最早或为“少常张公”所藏,并经宇道、胡师文、张景修诸名贤题跋,流传于北宋。


这位“少常张公”,很有可能是张有(字谦仲),乌程人(今浙江湖州),也以善于写篆书为名。


当时要见徐铉真迹,也颇不易。在题跋第一纸中,北宋元符二年(1099),这位叫宇道的题跋者便说:观此,知《宓子贱》诸碑失其法多矣!——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宇道曾见过徐铉的《重建宓子贱碑阴记》等碑刻,却是第一次见他的真迹,感慨碑刻的失真。



宇道跋

 

\

观此知宓子贱诸碑失其法多矣。余友蔡晋如尝言:石刻字画,如食盐荔枝,有味其言哉。乙卯(1099年)三月丁未宇道书。
鉴藏印:六舟所得、达受之印、释六舟、竹朋真赏、可园宝藏、张珩私印、谭氏区斋书画之章
◎宇道,字号、籍贯未详,与蔡蕃为契友。

   



胡师文、张景修跋

 \

 

1. 崇宁丙戌(1106年)岁,胡师文观徐常侍妙墨于仪真大漕之东堂。
2. 少常张公藏此书,以遗其子孙。又皆得其笔法,可谓好学者矣。仪真秀实斋张景修题。
鉴藏印:□□□氏图籍、小绿天庵、达受、六舟、达受之印、竹朋鉴定、可园宝藏(二次)、希逸
达受边跋:张景修,字敏叔,常州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元祐末浮梁令,两为宪漕,五领郡符;大观中迁祠部郎中。诗几千篇,曰《张祠部集》。钤印:达受
◎胡师文(?-1114年?)字号、籍贯未详。北宋政和四年(1114)正月,知秦州,进中奉大夫。

 

\

胡师文跋

\

张景修跋

 

最令人心仪的一组题跋,无疑出现在南宋。


当时,此卷归汪伯时、汪季路兄弟所有。周必大、朱熹、楼钥诸名贤相继题赞。


若将手卷上这一组名字割裂认知,恐怕便会失去了它最有情味和深意的一段——南宋时,这是一群相当重要的名臣与名士群体,也是一个往来密切的“朋友圈”,而题跋的地点就发生在浙江衢州浮石。


这个圈子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汪伯时、汪季路兄弟的父亲——南宋高宗、孝宗朝两代名臣,程颢程颐理学传人汪应辰。


对朱熹而言,汪应辰是从表叔,也是其极为敬重的长辈。


而官至右丞相的周必大,则与汪应辰为馆阁同僚。周必大亦十分敬重汪应辰,称其“名重天下,人得尺牍荣之”。

 

而朱熹与周必大二人又有世交之谊,朱熹的父亲与周必大的父亲同为政和八年进士。
 
早年,汪应辰因得罪秦桧,遭流贬十七年,日以讲学为事,从学者众,由此开创了“玉山学派”,吕祖谦便是其主要门人之一。


汪应辰去世时,震惊朝野。吕祖谦、周必大、朱熹等相继赶赴衢州超化寺哭祭,而杨万里、楼钥等人也分别作祭文与挽诗。朱熹写就《祭汪尚书文》,赞其“惟公学贯九流,而不自以为足。才高一世,而不自以为名。道遵德备,而不自以为得。位高身重,而不自以为荣。”——而正是在此次哭祭之后,吕祖谦与朱熹深感诸多理学问题意犹未尽,转道开化,进行了后来被称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包山之会”。
 
秉承家学,汪氏兄弟家藏深富,寓所中曾藏有大量晋唐、两宋名人书画及碑帖真迹,《定武本兰亭修契序》《颜真卿裴将军帖》《吴道子天龙八部》《蔡京书窜谪元符党人诏草》等名迹皆为其所藏。周必大、朱熹、杨万里、袁说友、楼钥等皆曾到其家中观摩珍贵藏品,或题跋,或赋诗。


这其中,朱熹为汪氏兄弟家藏题跋最多,在徐铉真迹后的题跋,作于淳熙八年(1181)冬,时年52岁。

\

 

朱熹


朱熹跋

 \

骑省自言晚乃得匾法,今观此卷,纵横放逸,无豪发姿媚意态,其为老笔亡疑。淳熙辛丑(1181年)仲冬乙酉,新安朱熹观汪伯时所藏于西安浮石舟中。钤印:朱熹之印
鉴藏印:释六舟长物、天平玉佛菴、李佐贤收藏书画之印、南皮张氏可园收藏庚壬两劫所余之一、续雅
 
 
这一年,浙东正闹水旱民饥,七月,吕祖谦去世,而朱熹则被朝廷派往专事赈灾,此时刚刚赴任。


他先是在汪氏家中看到了《东坡与林子中论赈济帖》,对苏轼所言尤深感叹,两次题跋,并让人于第二年摹刻上石,广为传播。


而面对徐铉真迹,朱熹写道:


“骑省自言:晚乃得竵匾法。今观此卷,纵横放逸,无豪(毫)发姿媚意态。其为老笔亡疑。淳熙辛丑中(仲)冬乙酉,新安朱熹观汪伯时所藏于西安浮石舟中。”


这里的“竵匾法”,是徐铉写字的一种方法,直至今日仍为后世书家所讨论研究。


而早在朱熹见到这些珍藏的三年前,周必大就已经在汪氏兄弟家中过眼并留下了题跋。汪季路的“集古堂”里藏奇书秘笈、金石遗文二千卷,众多学者刊刻书籍,均从其家中借善本。周必大晚年刊印《欧阳文忠公集》时,也是从汪家借来欧阳修的真迹摹搨,搜集文稿的。
 
第二年,朱熹奏劾唐仲友,引发了之后的庆元党禁。韩仳胃主政,禁理学,逐名士,朱熹、周必大等皆被列为罪首,汪季路、楼钥等亦均在内。但即便政治上不如意,风雅依旧,这群老友之间的书信题跋往来,始终未断。


到元至正年间,此卷为元人戴在所得,他在跋中则认为,唐李阳冰工致有余、神明不足,远不隶也。而宋张谦仲、喻湍石的篆书则与徐铉“足相伯仲”。巧合的是,他所提到的喻湍石,便是汪应辰的岳父,汪伯时、汪季路的外祖。




戴在跋

 \

 
少监伯祖云:南唐徐骑省篆书远接前秦,宋张谦仲、喻湍石足相伯仲。唐李阳冰工致有余,神明不足,远不逮也。此骑省晚年书,虽有欹斜之势,员谨劲健,其妙绝矣。伯祖又云:为人不可不学篆书,篆书者,文字之祖也,不学篆书,不足以识文字之情,至哉斯言,并记云尔。至正甲午(1354年)下元后一日,合溪后人戴在谨书。
鉴藏印:小绿天盫、同寿、葱玉张氏、张厚穀印、可园珍秘、和菴鉴定真迹、粤人谭敬印
◎戴在,生卒年未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合溪(今浙江长兴)人。
 
 
元至正后,《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渐深藏不露。直到清中叶间,不幸佚失了徐铉篆书《项王亭赋》真迹,而且还被移走了南宋周必大、楼钥的三则题跋。
 
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有错失,却也有惊喜。


两则失落的南宋楼钥题跋,后来便出现在了故宫博物院。在故宫官网中便能清晰欣赏到这两则题跋,21行,238字,书写时间相距整整二十年。


第一次见到徐铉真迹时,是南宋绍熙改元(1190),楼钥时年54岁——在朱熹题跋的九年之后。


第二次见,已是嘉定三年(1210),朱熹已过世十年,楼钥已74岁,不禁“抚卷为之增慨”。


楼钥行书题徐铉篆书帖
故宫博物院藏

 \\\


4.

 
后人叶恭绰在题跋中写道,如今流传于世间的徐铉篆书真迹已失,仅仅是留下的朱熹、刘焘、刘岑跋文,已是“买王得羊”。




刘焘、刘岑跋

\

1. 萧衍老翁论元常云: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天策上将评逸少,亦称其布纤秾,分疏密。观徐常侍篆愈久,方见其工,不可遽以轻心掉之也。大观丁亥(1107年)六月三日丹阳连沧观同阅。
彭君时、蔡天启、蔡晋如、刘无言。
2. 后五十七年岁在隆兴甲申(1164年)四月戊寅,犹子岑获观于建康留守张安国许。
鉴藏印:□□□氏图籍、南□孙氏图籍、六舟藏书画金石之印、二十八宿井砖之室、曾向天台行脚回、可园宝藏、希逸、区斋珍藏、海昌僧六舟心赏物、第一品、可园宝藏、乌程、张珩私印、吴兴张氏图书之记、谭氏区斋书画之章
达受边跋:刘公岑,字季高,绍兴间徽猷阁直学士。达受志。钤印:达受
◎刘焘,字无言,长兴(今浙江)人。
◎彭君时,活动于北宋哲宗、徽宗(1086-1124)朝。
◎蔡肇(?-1119)
◎蔡蕃(1064-1111)
◎刘岑(1087-1167)
▲ 注:从刘岑跋可知此卷经张孝祥收藏。张孝祥(1133-1170),字安国,号于湖,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历知平江、静江、荆南,皆有声绩。张即之伯父。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李佐贤、叶恭绰、张珩题后纸

\

1.宋人跋徐常侍篆书六段,附元人跋一段。宋贤墨迹传世无多,而朱子书尤所罕觏。今世所传石刻多剑拔弩张之势,未免令人滋疑。惟邵武新出土黄中美神道碑款题朱子书,笔法秀逸,迥无俗态。此数行与黄君碑笔意丝毫不爽,决为真迹无疑。宋人书往往侧攲取妍,此诸跋多用侧锋,自属一时风尚,不但与唐人迥殊,元明书家亦无此风味也。同治戊辰(1868年)冬日。利津李佐贤谨题。钤印:竹朋
2.此卷诸书皆罕遘之笔,朱、刘两跋尤为可宝。虽徐篆已失,所谓买王得羊,只斋宜善宝之。戊辰(1928年)闰月,叶恭绰观于只斋。因志。
3.余每览是卷辍,念常侍真迹不知流落何所;而此数家题跋,尚展舒于明窗棐几间,得非有幸有不幸耶?吴兴张珩题于木雁斋,时乙亥岁(1935年)不尽三日。钤印:张珩私印、西村居士、乌程
◎李佐贤(1807-1876),字竹朋,号石泉,利津(今山东)人。
◎张珩(1915-1963),字葱玉,又字希逸,室号韫辉斋、木雁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是南浔张氏第三代收藏家。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祖籍浙江余姚,广东番禺人。
 
也难怪,到六舟上人手中时,一生藏宝众多的他,对这卷题跋格外珍视,完全可见于他题跋、盖印的次数和数量上。


道光廿一年,六舟带着它去嘉兴新篁拜访了金石学家张廷济。


张廷济是六舟的金石之交,是地方金石圈的领军人物,也是具有全国视野的金石学家。二人之间,留下了大量寄赠拓片和考证文字的金石学交流。


闰三月十三日,俩人道古竟日,七十五岁的张廷济在用隶书题下引首“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又写下:此六段为宋贤真墨,确然无可疑者。常侍是墨,或亦尚在人间。珠还剑合,且俟清缘。


他还写道,这卷是宋时原装,就连装背纸也是七百年前的,“岂不重可珍惜!”



张廷济题引首

\

 
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此六段为宋贤真墨,确然无可疑者。常侍是墨,或亦尚在人间。珠还剑合,且俟清缘。此为宋时原装,即此装背之纸,亦系七百年前物,岂不重可珍惜!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闰三月十三日,海昌石友六舟禅兄过余郡寓,道古竟日,识此。竹里弟张廷济,时年七十四。钤印:钤张叔末、廷济
鉴藏印:达受、六舟所藏宋笺、小绿天庵藏、张氏只斋、可园宝藏、希逸、谭·敬
◎张廷济(1768-1848),初名汝林,字叔末,晚号眉寿老人。

\\\\ 

引首局部
 
张廷济之所以对徐常侍的墨迹尚在人间抱有“信心”,或正是因为,二十余年前,他曾以千金购得一份“徐常侍”撰并书的海内孤本,此时,就珍藏在他的清仪阁里——那便是宋拓《许真人井铭》。


张廷济极为珍爱它,珍藏了整整二十四年。之后,《许真人井铭》辗转进入沪上收藏巨擘吴湖帆的四欧堂,富藏金石的吴湖帆亦对此本格外青眼有加,说:“吾家所贮唐宋诸碑帖,以此真宋初拓为最古。所见唐拓诸本,亦不可信,皆无此古也。”并奉其为“天下第一北宋拓北宋装,四欧堂墨宝之一”。




宋拓许真人井铭

\\\


道光廿二年,六舟在题跋中痛惜地感慨,期待有一天真迹复现,“珠还剑合”:


“以上诸名贤跋语跋徐常侍篆《项王亭赋》,其真迹失去。惜哉!未识何时珠还剑合耶?”



而此刻,我们试将《许真人井铭》与《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两件宝物并置,近一百八十年前六舟与张廷济所见的这一幕,蓦然重现。


“常侍是墨,或亦尚在人间。珠还剑合”的场景,会出现吗?

\

 
达受边跋:以上诸名贤跋语跋徐常侍篆《项王亭赋》,其真迹失去。惜哉!未识何时珠还剑合耶?朱子兹跋载在文集洎《佩文斋书画谱》第七十六卷。后六百六十一年为道光廿二年(1842)岁次壬寅中冬,海昌释子六舟达受记于新安程氏述古堂后轩。钤印:达受之印
 




查籥跋

\

徐常侍此书盖与铁钩锁同法,一时君臣以艺相高,遂俱入能品,惜其不以此心法治国耳。隆二四七海陵查籥书。
李佐贤题注:隆二四七乃隆兴二年(1164年)四月七日也,与前刘公岑同时题。宋人文法尚简,即此可见。竹朋识。钤印:左贤
鉴藏印:曾游雁宕来、海昌释达受六舟珍藏之印、释达受、陆舟、石泉主人秘玩、可园珍秘、希逸、敬
达受边跋:查籥字元章,海陵人,绍兴辛未(1151年)进士,乾道中户部郎中,总领四川财赋司。见宋史纪事。海昌僧六舟注于天平玉佛闇。钤印:达受、六舟
 

 
5.

 
冥冥之中,张葱玉似乎也有感应。
 
他的收藏,后来逐渐散失,包括这件异常珍贵的《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相当一部分都转入了好友谭敬手中。
 
两人的交往,从1941年开始便开始频繁起来,张葱玉的日记中也有了越来越多和谭敬相关的记录。就在这一年6月3日,他和谭敬做了一笔总计达十万大洋的书画交易——在当时堪称“开海上之记录”。
 
张葱玉虽习惯豪掷千金,但对那些不得不出售的心爱藏品,也还是会黯然神伤:“虽云烟过眼,殊不能自给。余每售一物,或与亲知相别辄然,亦性之多感耳。”
   
新中国成立后,在郑振铎的力邀之下,张葱玉北上,出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


1962年,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张珩、谢稚柳、刘九庵“三人书画鉴定小组”,张珩担任组长,两年左右为全国文物机构鉴定了十万件文物。

\

刘九庵与谢稚柳(中)、张珩(左)于广州七星岩(1962年)


人生最后一年,张葱玉等来了眼前一亮的那个时刻。


1963年4月21日,他给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杨仁恺写了一封信。


信中提到“黑龙江收到徐铉《篆书千文》一残段”——此即后来收藏于黑龙江博物馆藏的(传)徐铉《篆书千字》残卷。


此卷原传为徐铉篆书,后定为宋人摹本。虽非原迹,但笔法精熟,颇为古雅,曾经项元汴及清内府递藏,《石渠宝笈三编》中认为“元明以前古篆书,今已稀见,是可宝也。”溥仪出宫时将此卷带去长春,后散落致残。


张葱玉在信中接着说:“近来东北之物渐有动意,可喜也。”



(传)徐铉篆书千文残卷
黑龙江博物馆藏

 \

也正是在这一年,张葱玉被查出罹患肺癌,和他家族中年过半百便因癌症过世的祖父、叔父们一样,他终究没能迈过这个坎儿。


此时,他刚满50岁,距离写信给杨仁恺,也不过数月光景。


在得知黑龙江博物馆收得徐铉《篆书千文》残段的那一刻,张葱玉是不是回想起了28年前的岁月?


20岁年少的自己,展开那卷丢失了徐铉真迹的各家题跋置于案头,反复看了三日,意犹未尽。


这些曾经过眼的千年至宝,皆实实在在地留存于生命之中。


而那一掷数万大洋的岁月,早已淡去了。



参考资料
 
张珩:张葱玉日记·诗稿
沙孟海: 中国书法史图录
刘国庆:风云际会超化寺 
宋路霞:上海望族
郑重: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
承先启后一代宗师张珩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
曾枣庄:宋代序跋全编 
虞文霞,王河:宋代江西文化史
朱省斋:省斋读画记
陈麦青:关于朱省斋
蔡玉洗、董宁文编:书香人和
浙江省博物馆: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

 





上一篇王羲之的22封信,妙绝古今

下一篇秦诏版(拓片大全集),务必收藏好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