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投资课堂 艺术投资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投资 > 艺术投资课堂 艺术投资指南

写经六问:敦煌写经的功用、材质、格式及其他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写经六问:敦煌写经的功用、材质、格式及其他


为什么要写经?
 
在雕版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唐宋之前,口授或抄写佛经,是传布佛教的最主要方式。尤其在东汉以来将梵文经典翻译为汉文的过程中,更须仰赖笔受者将之书写抄录下来。
 
渐渐地,随着多部重要的大乘佛典极力宣说受持、读诵、抄写佛经之殊胜功德,写经、抄经,成为信仰者普遍的奉佛方式。如《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荼、若毘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不过,由诸多写经题记可以得知,对许多发愿写经者来说,将写好的经典送人或置于寺院供养,除了出自虔诚的信仰心,显然更具有为个人、家族或国家等祈愿现实利益、纾解现实烦恼、积累来世转生福报等功德。甚至还有如敦煌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般于卷末题记发愿“奉为老耕牛一头,敬写《金刚》一卷、《受记》一卷,愿此牛身领受功德,往生净土,再莫受畜生身天曹地府分明分付,莫令更有雠讼”(图1),将写经功德回向给家中老牛的例子呢!
 

\

图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写本,英国大英图书馆藏(S.5544)
 
都写些什么经呢?
 
在历代所抄写的经典当中,大概以唐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为人熟知吧!但古代写经题材事实上相当多元繁杂,以敦煌佛教写经为例,即可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一切经”,即佛教圣典之总名,也就是所谓的“大藏经”,一般卷帙浩繁,以官方写经为主,字体工整,校对详实,装帧精美,属于正式的标准写经;第二类为“日常用经”,主要为教徒或信众个人修行、持诵之用,故形式较为自由,以方便为要,如敦煌本《六祖坛经》即为六祖惠能门人修行持诵的日常用经;第三类是“供养经”,即信众发愿供养的经典,通常与发愿者的祈愿目的或自身信仰相互关联,如欲将功德回向给亡者亲人就抄写《佛说阿弥陀佛经》,祈愿患者病痛痊愈可抄写《药师经》,祈求增长智慧、增寿延年则抄写《金刚经》,欲忏悔灭罪就抄写《金光明经》等,从中可见当时佛教信仰之情形。
 
写经的外观为何?
 
写经中,以卷轴装(图2)最为常见。其是以楮汁白芨调和而成的黏剂,将若干纸张接成长条,并于最后一纸末端黏上圆形木棍,以方便卷收,待阅读时再将其逐段展开。但有的卷轴很长,不利于查找经文。唐末以后出现经折装,亦即将本是长卷的佛经,从头到尾按一定的宽度和行数,连续左右、正反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并在其前、后两面各黏加硬厚的纸板或包上布帛,犹如书封和书底。不过,经折装的折线久了容易裂开,故日后又发明出册装形式。比如蝴蝶装是将写有字样的经页反折,依序排好,再将有折线的一边全部黏接在书背上,阅读时经页的左右两边就像蝴蝶展翅一样,但缺点是每读完一页就会接着看到空白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出现将向内对折的经页改为外折、再将散开的一边粘贴在包背书衣上的包背装,唯其粘贴作业较为费事,后来又发展出在经页右栏边缘钻孔打眼、再穿线固定的线装样式。
 

\

图2:《书仪》,写本,卷轴装,英国大英图书馆藏(S.1040)
 
另有源于印度的梵夹装样式。早期印度多将佛经写在一片片狭长的贝多罗树树叶上,依序叠摞在一起,上下包夹两块硬板,再用绳子穿起,称为“贝叶经”。由于这类经文多为梵文字体,并有两块夹板,遂以梵夹装称其装帧样式。日后亦见以纸张替代贝叶、并改书汉译经文的梵夹装写经(图3)。
 

\

图3:《顿悟大乘正理决》,写本,梵夹装,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4646)
 
有特定的格式吗?
 
书写佛经时,大多是由右向左,以直行书写。为了便于阅读和美观,通常会先画好竖行的栏线;其中,用墨笔或铅石画线,称“乌丝栏”,用朱笔画线,称“朱丝栏”,另有用金银泥粉画线者。早期写经每行字数较不固定,从14到22字不等;约自隋代以后,格式变得较为规范,尤其是官造经卷,固定每行17字,每纸26-28行,以便于计算和校对。
 
写经的内容,亦大抵有固定的格式。佛经正文的前、后,各有首题和尾题,标明佛经的名称和品第;若佛经较长,分为若干章节、品第,那么各品第之间还会加上中题作为分隔。若是供养性质的佛经,还会在卷末添加题记,载明供养者抄造佛经的时间、地点、动机、数量,甚至是供养者的身份、抄经目的以及心中愿望等。
 
需要哪些材质用具?
 
未有纸张之前,如于印度早期,乃将佛经写在贝多罗树的树叶上;在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亦见因地制宜、书写在素帛、槐皮、桦皮、甚至金鍱上的经书。而目前所见绝大多数的写经,则以纸张为主要载体。早期的麻纸纤维分布不均,表面较粗糙,亦少有加工。魏晋时期,开始“染以黄蘖,取其辟蠹”,亦即在纸上涂染以黄柏树皮制成的防虫染料,成为外观淡黄或呈黄色的“染潢纸”(黄纸)。隋唐之后,麻纸制作工艺进步显著,不仅纸张表面相对平滑,还发展出在黄纸上二次加工、施蜡砑光的技术。这种“硬黄纸”质地坚硬,细密平整,既防虫蛀,又能防水,用来写经,可保存千年之久。另有以靛蓝染成的“磁青纸”(图4),颜色深蓝,以泥金在其上书写佛经,更彰显出经典的华丽庄严。
 

\

图4:《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绀纸银丝栏金泥,敦煌研究院藏(编号285)
 
写经如同书法般,主要以毛笔沾墨书写。8世纪后亦见以木笔、竹笔(图5)或苇笔抄写的硬笔书法写卷。除了用墨书写,也有将金粉、银粉调制为泥状,甚至将自身之鲜血和入墨中写经的例子。
 

\

图5:唐竹笔与西夏竹笔
 
谁来写经?
 
古时写经者大抵可分为官方、民间两大群体。官方写经者,主要指官府雇用抄写书卷,或在官方寺院中担任经卷抄写工作的人,他们大多受过识字及书法的基本训练。如唐代于秘书省、门下省设“楷书手”(又称书手、楷书、群书手);他们写成的经书,往往成为各州道的模板,故完成作品较为精美,格式上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制度。写经卷尾都详尽罗列抄写时间、抄写人姓名、用纸数量等,并注明抄写班子职称和署名,包括装潢手、初校手、再校手、三校手、详阅、监制等,以示负责(图6)。由于写经者未必深谙佛教,所以多用寺院僧人进行初校、二校直至三校,详阅者亦多是德高望重的高僧。
 

\

图6:官方写经《金刚般若经》尾纸,唐上元三年(676),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3278)
 
民间写经者,则多为僧侣、寺院经生,或接受施主委托,于佛寺附近或交通要道上开铺写经的职业写经者。这些写经者程度不一,有的甚至还不太识字,以至于所写经书中迭见别字和俗体字,但其中仍不乏技巧熟练、水平中上的佳作,呈现有别于官方经生的不同书风美感与趣味。写经生的收入,可由敦煌文书《康秀华写经施入疏》所载“写《大般若经》一部,施银盘子三枚,共卅五两。麦壹佰硕、粟伍拾硕、粉肆斤。右施上件物写经,谨请炫和上(尚)收掌货卖充写经直,纸墨笔自供足,谨疏四月八日弟子康秀华”(图7),略见一斑。
 

\

图7:《康秀华写经施入疏》,写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2912)
 





上一篇陈红彦:宋元本古籍鉴定的基本途径

下一篇明清肖像画的传移模写和鉴定|朱万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