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大全 > 书画知识

纸与书法的关系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纸与书法的关系

纸者,阵也
——浅论纸与书法创作的关系(节选)
朱友舟
来源:荣宝斋杂志

古往今来,纸张制作的工艺与式样日趋于丰富与成熟。纸张的发展进步必然对各个时代的书法产生一定的影响。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书风的变化与载体之改变也有一定的关系,而且材料与风格之间互相刺激互相影响。比如,同一时期,在不同地方,因造纸的原料及制作方法、气候地理环境不同,纸张的性能也不相同。

\

宋 米芾 晋纸帖39. 1cm×23. 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此地域书风之形成与之也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宏观的方面。就书家个体而言,书家对不同特性的纸张选择也会影响其书风的变化与形成。不同的载体如绢、绫、纸以及载体的生熟、加工方法的差别,对创作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书家可借用不同的载体来表现自己的审美理念。当然,材料的选择与创作的风格要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如利用精细纸绢作小楷或画工笔便能得心应手,但利用渗水性强,纸质疏松的生纸来写小楷则费力不讨好。
(1)加工纸
1、加工纸的历史
一般而言,明清以前,书法创作非加工纸不用。古代书法所用纸张加工情况,无论从文献到实物都能得到充分的证明。
半制品纸,其造纸技术尚稚拙,所以加工技术特别发达。通过加工使半制品变得光洁、润滑,便于流畅的书写。
史载卫夫人喜用东阳鱼卵纸,右军喜用张永所造之纸,爱其光洁、滑泽。唐代造纸术昌盛,名纸繁多,加工技术发达。宋人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八云:“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事故不用。”宋代,书家如不用笺纸或仿古纸,而用半成品,非自行加工不可。

文人士大夫多加工而后用,既光滑且坚硬。从米芾加工纸张的记载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陈槱《负暄野录》载米芾帖云:“余尝捶越州,光透如金板,在油拳上矩截作轴入笈,番复数十张,学书作诗。”
以现存米芾《苕溪诗》为例,所用纸张加工极精,表面施有薄粉,纸经砑光,捶打极紧密有光泽、利于托墨行笔。
又苏东坡、黄山谷多用光滑彩色粉笺作字。宋代细细琢磨的加工多属个人行为,即由书家根据自身需要来加工,至后代则出现了专门加工纸张的作坊与纸铺。
此外,宋元以来,书画用纸差别逐渐加大,如米芾书法用纸多自行加工,而绘画纸则不用胶矾,不肯在熟绢上作画。胶矾后的纸易脆,在古代有良知的商贾用薄胶矾来增加韧性。后来商贾为追逐利益,用劣纸重胶矾,导致纸寿不过十多年,所以好纸不上胶矾。

\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吴愈函22. 9cm×30. 8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未装裱的纸寿命在一百五十年左右,绢则八十年,故书画赖以装潢,装裱后纸寿可达一千五百年,绢则可达八百余年。元代多淡泊名士,其绘画追求高逸的风韵,创造了疏旷的水墨作风,一反宋代艳丽工整的风格,故元人作画多用半制品的粗生纸;书法则兼用加工纸与各式笺纸,与绘画不同。
元代书家多用笺纸与加工纸。赵松雪、康里子山、张伯雨、鲜于枢用绍兴的彩色粉笺、蜡笺、罗纹笺及江西白箓纸、观音纸、清江纸等写字。白箓纸有碧、黄、白三品,其白者光净莹泽十分可爱,适于写字。
明清时期,画家对生宣的使用日益增多,然笺纸和绢绫及加工纸仍为主流。明代被誉为笺纸时期,但大幅作品多用绢绫。

\

明 傅山 行书48.8cm×163.5cm 荣宝斋藏
在清代,一般而言,宣纸的半制品出厂被纸铺收购后,先将纸面毛茨用刀刮去,如煮捶宣,则洒潮湿,待干后加蜡砑光,再用植物液拖过,使着墨时不致渗化太快太广。
钱泳《履园丛话》记录了清人纸张加工的情形。“捶纸:纸类不一,各随所制。近所用者,不过竹料棉料两种,竹料用之印书,棉料用之写字,然纸质虽细,总有灰性存乎其间,落笔辄渗。若欲去其灰性,必用糯米浆或白芨水或清胶水拖之然后卷在木杆上,以椎千捶万捶,则求性去,纸质坚。米南宫制纸亦用是法。若欲求性自退,非百余年不可,然其质仍松不可用。”
可见,加工旨在去“灰性”,求“纸质坚”,以利于行笔托墨。煮捶纸在挑选时不易,好多商贾为赢取利益,用劣纸为底捶打,甚至施以清胶来懵人,挑选时要迎日光看纸料是否均匀,质地是否棉挺,表面是否光洁这是挑选的标准。

\

明 王铎 行书尺牍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有条件可自制煮捶纸,据蒋玄记述,取黄葵花根捣汁,每水一大碗,入汁一二勺,搅匀,用此令纸不粘且滑,每次用纸十张。厚板石压一夜,用打纸捶敲千余下,反复两次,乃佳。
总之,纸张制成后如生宣纸尚属半成品,不适于直接书写。因为半成品的纸毛茨多,纤维间空隙大而纸质松散,不利于书写。毛茨多则行笔不畅。纸质松散则墨易渗漫,以致书写的线条,起讫不分明,线形笔触摸糊,毫无爽劲之感。
此外,纤维松散,则不能留墨,致使墨色发灰缺乏神彩。通过加工技术可以改善纸张的性能,使之精致化、平整化,有利于行笔轻便和表现浓黑的墨色。
⒉加工技术
关于加工技术,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如砑光、拖浆、填粉、加蜡、加矾、施胶、捶纸、染色等方法。加工的目的是为了阻塞纤维间的间隙,以减少运笔时因走墨而渗漫,使之能便捷地行笔。砑光指用光滑的卵石或贝类在纸面上来回压磨,使纸光洁、紧致、平滑。一般而言,砑光是加工纸的必须的程序。
此工序十分劳苦人工,一天之内完成不了几张。据老师傅讲,今天做一张真正四尺的古法砑光纸市场价格要一千五百元左右。染色指用有机染料给纸张染色,使之更加精致美观,有的还具有防蛀效果。最初染色以黄色居多。唐代硬黄纸是用黄檗染成黄色的。“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辟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
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为了美观,也可以染成其他颜色。染纸必以天然材料为之,这样经久不变色。现在的熟普洱茶可为之。施粉指用粉将纸纤维之间的空隙填满,从而使纸张更平滑更缜密,更利于行笔轻便和用墨的稳定性。
竹贤纸已售8000多刀
小三尺5刀99元
点图下单▼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smqq6Bpp0tISqsHJ5LNKpicl745gV8e9qIQrBxHSQsE4xDlySPOSsrWRscLvA3z3BeMvGcr5zS0bheTv9TXcKfg/640?wx_fmt=png&wxfrom=200墨相文坊,,,书法人自己做的纸,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小程序
粉也可和彩色颜料混合使用,从而生产出色彩斑斓的粉纸。加矾、加胶的目的是使纸张变熟,防止墨水过分渗透,起到控制作用。矾、胶的量越大则纸张渗透性越差,为熟宣或矾宣。
捶纸之法,先将数张纸包在木杆上,然后用棒捶打,如此可使纤维变得紧密细致,也可以通过捶打去掉纸表的毛茨,使纸张光亮易于托墨。再说泥金纸。上等的泥金,必用金箔打成泥,再施打在宣纸里,达到纸里含金,金下藏纸。这样的泥金纸,易留墨,且书写顺畅,墨色浑厚明亮。厂肆所售纸多以偷工减料的贴金金箔纸,滑而不留墨,墨色灰暗,不足取。
⒊以笺纸及蜡笺纸为例
笺纸经加工后,纸质精细、紧密,利于行笔托墨。后来,笺纸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书法载体。笺纸色彩优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艺术家的书写灵感。
加工制作金笺、朱红笺等工序大致相同,现选上好料纸如绵纸等,用胶矾水(胶矾水四或胶七矾三)过一道,再将笺粉如朱砂、金粉研细和浓胶重研,平涂纸上,或将笺粉直接以筒吹匀至纸上,后罩清矾水,最后打蜡砑光。各种颜色笺之不同为所涂笺粉或呈油蜡性、或呈粉性、或略带少许金属性。
打蜡砑光程度不同,纸性有差别。书写时如墨呈油性而不粘纸,可调配少许高度白酒。以上各类笺纸因料纸上有涂层,已不再是原料纸纸性,其笔触细腻、肯定,为熟性。若有折痕,容易断裂,不能还原。
历史上最著名的笺纸是唐末五代薛涛笺。薛涛善作诗填词,指导工人以芙蓉为原料,煮烂后加入芙蓉花末制造出纸色斑斓、幅式小巧的彩笺,称为“薛涛笺”。薛涛笺便于写诗,以十张为一札,使用十分方便。
薛涛笺有十种颜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鹅黄、深青、浅青、深绿、铜绿和浅云等。在加工染色时或将花瓣捣成泥状和胶涂刷在纸上,或在花中取染料再配胶涂在纸上。薛涛涂布加工法具有创造性,为后人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薛涛笺便于写诗填词,格调清新雅致,盛传一时。李商隐吟颂其“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许友诗赞之“春城御桃韩生句,锦水桃花薛氏笺”。
薛涛笺色彩优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明代宋应星也夸奖“薛涛笺其美在色”。宋代有彩色粉笺,质光滑,苏、黄多用之。明代董其昌爱用高丽镜面笺作书画,利用笺纸的光滑表现流利秀美空灵的书风。
清代流行的诗笺,以木版水印而成。本板多为著名画家绘图或为铭文古碑上字句等。这种诗笺的制作是对薛涛笺的继承、变化与发展。蜡笺纸表面亮滑,可以防水防蛀,造价昂贵,富丽堂皇。加工时有的用洒金和描金装饰。由于纸面亮滑,而且防水性能好,用墨要求浓厚少水,但浓不可滞笔。浓墨在蜡笺上具有堆积的立体感,且黑亮如漆。
【延年】兼毫
二王·赵体行书神器
省时,省钱,省力!
下单送笔帘
点图下单▼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smqq6Bpp0tISqsHJ5LNKpicl745gV8e9qIQrBxHSQsE4xDlySPOSsrWRscLvA3z3BeMvGcr5zS0bheTv9TXcKfg/640?wx_fmt=png&wxfrom=200墨相文坊,,,硬度适中,适合初学者!小程序
五色粉蜡笺新创于清代,是以魏晋南北朝时填粉纸和唐代加蜡纸合成的加工纸,多层粘合,具备粉纸及蜡纸的优点,以皮纸为底料,施加以粉,加染兰、白、粉红、淡绿、黄等五色加蜡以手工捶轧砑光称为“五色蜡笺”。蜡笺纸造价昂贵,多为官宦贵族使用,非寻常百姓能用得起。
浓墨宰相刘墉喜用紫毫醮浓墨在光滑的蜡笺纸上书写以表现出雍容、丰腴、遒媚静谧之美,具有富贵气息。由于蜡笺光滑不吸水不渗墨,弊端有三:其一不利于挥洒狂草,其二无法表现丰富的墨色层次变化,其三难于表现水墨淋漓之效果。因此,蜡笺纸表现力有限,局限性较大。加之造价昂贵,是一种高贵的象征,并不适于普通人的书法创作。
(2)不同质地的材料与书法创作
⒈绫
的属性比纸要粗糙,吸水性弱,渗漫较少。由于绫属于丝织品,长度的制作比纸张方便许多,几乎不受限制。因此,绫适合书写巨幅的作品。绫,传世有花绫和素绫两种。前者唐贞元以后,敕用花绫。后者在明成化、弘治时沈周等人的作品中见到。
到天启、崇祯时则广为流传,所见为王铎、傅山等人的书法卷轴为最多,但到了清康熙中期以后就少见了。
王铎的书法以气势见长,这与他擅长写巨幅竖式行草书有关。其作品尺寸之大可以说是空前的。王铎大部分巨幅作品都挥洒在绫上,如《行书宋澹语》轴高三百九十七厘米,《行书郭大来园亭诗》轴高三百二十九厘米,《行书高皇鼎开》轴高四百二十二厘米,《行书价藩昌斯地》四百一十二点五厘米等等。
其原因在于:一、绫质地比纸粗糙,适合于表现粗犷雄强的力感;二、与王铎的书写习惯有关,其书写的绫往往由两个书童拉开后直接侧身站立书写,这要求书写的载体耐拉耐写,绫能达到此标准;三、纸越大越难得到,而绫的长度则不会受束缚。对材料的开拓是其书风形成的重要物质条件。
此外,造纸原材料均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因此对书法风格也有一定影响。如六朝时期,北方楮皮较少,且质地不如南方的嫩条柔软,且制作加工时掺入麻皮。
由于制法不精,因此与南方的纸张比较起来显得粗糙。笔者认为,这是造成北碑书风比南方雄强、粗犷的客观因素之一。而南方原料多为楮皮、檀皮及竹纤维,加之南方水质含杂质少,因此,南方纸比北方纸细腻柔软。南方书风多秀美,流利与此不无关系。
⒉纸
顾名思义,旧纸是存放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纸张。当代书画家喜用旧纸,原因有许多。
其一,由于现今造纸用料庞杂,化工原料多,加工时间短,质量不甚优良。而旧纸的用料多为天然材料,且多为人工制作。因制作中发酵及漂晒时间足,加工过程长,这是纸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二,旧纸经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存放而自然“风矾”。纸张表面的石灰质和细小砂粒等杂物及其他成分自然地脱落和风化,从而使纸张性质更稳定,纸质变得更加柔软、细腻。因此,旧纸利于行笔,表现墨色变化,没火气。暂时不用的旧纸需用纸包装好,放在阴凉处,否则纸长期在外接触阳光风晒,会导致纸脱性,脆硬,反不如新纸了。
⒊纸
生纸具有吸水性及渗水性,书写笔触多有晕渗,水越多越不稳定,甚至可能完全糊掉。生纸柔软,熟纸坚韧。具有吸水及渗化性的生纸或半生半熟的纸,对于用墨丰富的变化,增加线条的立体感、饱满性及滋润中有厚重之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生纸久藏成陈纸(如存放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则易被风矾带有熟性。半生半熟纸视其生纸比例,半熟以上者多熟性,以下者多生性,可兼二者之优势。
明代以前,书家很少用生纸写字。如唐代,生纸用于丧事。元代画家才开始有用生纸画画的现象。到明中期以后,徐渭、陈淳等人的使用生纸作书画。王铎、傅山选用绫绢本(明末清初的板绫)也带有一定的生性,“水走墨留”,但其渗水及渗透状况与今天的生绢效果差异较大。
因此,随着生纸(并非全生,也有的经轻度加工)在明清时期的不断盛行,书法创作中用墨的技巧较之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尤其是涨墨法、宿墨法、焦墨法、破墨法,如果没有生纸适度的渗化性,就无法达到水墨淋漓、变幻万千的美。
如徐渭的泼墨写意画及行草书,用纸便非熟纸,而是具有一定渗化的生纸。其《草书诗卷》有酣畅的涨墨现象,线条边缘有外渗的痕迹,含蓄饱满,具有一种朦胧美,与其快速挥运中形成的枯笔,形成鲜明对比和节奏变化。
如此丰富的墨色在唐宋书家的行草书作品中是没有的,这无疑具有创新性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如林散之用生宣创造出了独特的笔法及丰富的水墨变化。由于其师黄宾虹的墨法影响,林散之喜用宿墨、枯墨等,并且用笔习惯多为先蘸水再蘸浓墨书写,或先蘸浓墨再蘸水书写。诸种特殊的用墨法,在受墨性好、渗化性强的半生或全生的宣纸上,通过用笔产生出浓枯对比、水墨淋漓的特殊墨色变化。
(本文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篇文人画不是“文人+画”!

下一篇薛晔| 钱瘦铁的绘画艺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