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知识大全 > 书画知识

大展观纸续尾——明清时期的古籍纸张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大展观纸续尾——明清时期的古籍纸张

\

大 展 观 纸(三)

 
前面捋过晋唐、宋元时期的古籍纸张特征,最后该说明清了。可惜拖了太久,古籍大展也因疫情停了半年,最后直接闭展了,仅留一个展厅,不过既然未完待续,总归还是要续上这个小尾巴。
宋元以后随着印刷业的繁荣,印刷效果逐渐开始主导纸张的质感。如果说宋元的纸张还带点“写纸”向“印纸”过渡的遗韵,偶尔施点植物浆水,到明清时基本都是“印纸时代”了,印刷用纸在这时已成主流。除了一些特殊的笺纸,书籍用纸几乎全面生纸化。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地的印书业日益繁荣,官方、民间印书各领风骚。为了追求更经济的纸张成本,更好的印刷效果,手工造纸技术也不断攀登精细化的高峰。以白棉纸为代表的精细皮纸,品类丰富而且物美价廉的竹纸,还有在印书及书画领域大放异彩的泾县纸,学者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手工纸发展的鼎盛时期,的确是名副其实的。

\

《天工开物》,系统记载了明代造竹纸和皮纸的工艺过程
 

白棉纸
在古籍文献中,明代第一要说的是白棉纸,它的正确写法其实是“白绵纸”,《天工开物》云:纵纹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符合这个描述的,首先是各种制作精细的皮纸。比如桑皮纸、构皮纸(楮皮纸)、青檀皮纸、结香皮纸之类。韧皮纤维大都比较柔软纤长,本身的白度就高,杂质含量少,稍微处理就能晶莹白净,天生丽质高颜值。

\

明抄本《北堂书抄》,白绵纸明显的细腻感

\

右侧护页为红筋罗纹纸,多见于明末清初,仿绫罗绸缎中的罗纹,竹丝纹宽大通直,无帘线纹,非常漂亮,纸张原料未知,从质感来看,似乎有些像结香皮纸
传统的造纸术发展到明代,该有的工序基本都已齐备,像漂白之类稍晚出现的流程,明代人也都完全掌握。这一时期很多皮纸非常精美,纸质洁白绵韧,纤维分散均匀,没有明显的纤维束,纸面干净细腻。特别是大多数韧皮纤维表层还有一层透明的胶质膜,精工细作而成的韧皮纤维纸,不仅纸质纯净细白,纸面还会有明显的的丝质光泽,如丝如绵,因而有“白绵纸”的美誉。明明同样是构皮纸桑皮纸,宋元叫白麻纸,到了明代就变成白绵纸,一字之差,质感上的提升其实是非常明显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细腻匀净。

\

成化内府刻本《贞观政要》,质感细腻,基本看不到大的纤维束
不过白绵纸也不单单指纯皮纸,还包括一些混料纸。《天工开物》关于造皮纸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纹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横断且费力。
这就是说在宋应星生活的时代,哪怕掺了短纤维的竹料、稻草,只要有皮,仍然是属于皮纸。绵纸主要指强度比较好,能扯出绵丝来的,至于是混料还是纯料并不深究。明清时混料纸非常普遍,而且当时混料的配搭也特别大胆,除了常见的构皮+竹混料,青檀皮+稻草混料以外,构皮+稻草,竹+稻草,麻+竹都是常规操作,甚至还有青檀皮+结香皮这种神仙混搭。制作混料纸意味着要有多个制浆流程,而且不同的原料,处理工序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整个造纸过程要比纯料纸繁复很多,这也是当时造纸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

《永乐大典》,有说是桑构皮纸,也有研究指出其实是皮竹混料纸,从质感来看,更倾向于后者
 

竹纸
明清古籍中,白棉纸算是高档纸张,明早期古籍多见一些,不过由于成本和产量方面的原因,高端大气的白棉纸终究抵不过平价竹纸的竞争。随着竹纸规模不断扩大,产区在南方逐步形成全面覆盖,甚至连广信府等传统皮纸产区也逐渐转向皮竹混料纸乃至竹纸。今天见到的明清古籍纸张中,竹纸是绝对的主流。有学者统计,现存明清古籍中竹纸所占比重大约有八九成之多,而且越往后比例越高。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竹纸的优势非常明显:
1、 竹子是速生材,产量大,成本经济。如果说麻纸受破麻布的总量限制,皮纸受树枝生长速度限制,竹纸的限制可能就在于采伐期和人工了。
2、 竹纸有更简便的制作工序。尽管不乏精细繁复的竹纸品种,但产量最大的生料竹纸,如毛边、玉扣、官堆之类,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仅靠石灰腌沤制浆,沤好的竹料可随时碎浆抄纸,工序简便,安排生产灵活自由。
3、 适于书写和印刷。竹子纤维短细,制成纸张质感细腻,表面平匀,尽管强度不如皮麻纸,但吸墨适中,书写流畅,印刷速度快,墨迹均匀饱满、笔画清晰,墨色乌黑。

\

《永乐南藏》,较厚实的白竹纸,代表明代的竹纸技术已发展成熟
总体来说,竹纸便宜又好用,自然更受亲睐。不仅民间日常书写和印书大量使用竹纸,官方也不例外,在清代内府刻书档案中,常常会看到皇帝这样的批示:某某书用连四纸(“开化纸”)刷印一百部,分到各殿各宫;用竹纸刷印六百部,再分给大臣们读……不知道这究竟算节俭还是抠搜。
由于产区广泛,产量巨大,竹纸的品类也就特别多,一个地方出产几十种上百种都很常见,大的产区甚至有几百种之多。这么多的纸名,后世没有纸样,想搞清楚绝对难于上青天。我们今天常依据工艺和产区将其分为连史纸类、贡川纸类、毛边纸类、元书纸类。古籍收藏市场更是简单,白的一般叫连史纸,黄的叫太史连纸,或是毛边纸……具体原来叫什么名字,大概只有天晓得了。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与《莲坡诗话》,竹纸真的是写印俱佳
 

宣纸
元末明初以来,泾县宣纸崛起,到明代末期,泾县纸已有独领风骚之势。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说:“纸选泾县连四……用连四,如美人衣罗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称“泾县连四最佳”。这一时期的连四纸,我们先前提过,指的就是纯青檀皮纸。
其实明代徽州府印书有一些就是纯青檀皮纸,比如这本著名的《程氏墨苑》,虽然不及清代纯青檀皮纸的洁白莹润,常常被认为是白棉纸,但其纸面细腻匀滑的质感,是一般白棉纸所不具备的。

\

每回看到《程氏墨苑》,就联想到他跟方于鲁纠结的故事,这段要是拍成电视剧,可比穿越神剧有意思多了

\

《方氏墨谱》,翻页跟上面那本似乎有点PK的意味
纯青檀皮纸的巅峰大概在康熙雍正时期,以内府刻书最为经典。后世学者把这一时期的青檀皮纸称之为“开化纸”,认为是最精美的刻书用纸,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就不再赘述了。
纯青檀皮纸主要用途还是印书,跟今天主攻书画的宣纸有所不同。二者的主要差异就在稻草这种成份上,添加稻草的宣纸究竟始于何时,目前还不甚明了。从实物分析的结果来看,明代就已经有皮草混料的宣纸出现。明代许多文人画,墨迹上就有明显的皮草宣纸的特征。

\

八大这只鹰的尾羽,有明显的宣纸效果
往檀皮中添加短细纤维的稻草,不仅能提高纸张的吸水性,使墨液洇散更加均匀可控,还能产生非常漂亮的墨韵,尤其是其特有的层次感,非常符合文人画的审美和创作需求。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皮草混料的宣纸也日益兴盛。到清末机器纸开始全面进入印刷领域,纯檀皮纸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并迅速绝迹,宣纸于是成为今天大家熟知的青檀皮和稻草混料纸。
随着“开化纸”疑团的解开,纯青檀皮纸的恢复也逐渐成为现实,听说泾县有几家纸坊已陆续收到纯青檀皮纸的订单了。尽管从成品来看还是会带点皮草混料的工艺惯性,离晶莹绵韧的“泾县连四纸”尚有那么一丢丢的距离,“皮花”显多,匀度有待提高,不过这都不是事儿。相信随着市场的带动,越来越多曾经消失的好纸会陆续恢复,我们只需多备些银子就好。
 





上一篇小篆发展概述

下一篇砚 · 遇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