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收藏投资 > 瓷器鉴定知识

宋金时期河南耀州系青瓷的比较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引言

纵览中国陶瓷发展史,青瓷发祥于南方,较成熟的白瓷则自隋代起由北方窑场率先生产。北方青瓷最早烧成于北朝时期河北曲阳、河南的安阳、巩县以及山东淄博、曲阜、枣庄至苏北徐州等地区的相关窑场。唐代则形成了分别以北方邢窑和南方越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陶瓷产业格局,但全国各地区域工艺交流频繁,除了青瓷白瓷外都形成了装饰风格多姿多彩、工艺品别繁多的陶瓷产品。

五代以后,不仅北方白瓷迅速传播到南方,在安徽、江西等地区开枝散叶;北方也吸收借鉴南方青瓷的先进技术,涌现出了高品质、大规模的青瓷生产新基地,自后周世宗柴荣“指天为色”,定烧“天青色”瓷器,耀州地区的黄堡窑场异军突起,率先把北方青瓷生产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左图:五代 耀州窑青瓷摩羯形水盂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71年辽宁北票水泉M1出土

右图:五代 耀州窑 青釉提梁倒灌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北宋时期皇室和士大夫阶层对青瓷的推崇,民间需求的大量增加,客观上都刺激了北方地区青瓷窑场的迅速崛起,西北耀州窑场和河南中原地区窑场成为两大重要区域,到北宋时期都发展到巅峰,交入金元后更进一步辐射扩散。至此,青瓷生产成了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陶瓷品类之一,窑址密布。

陕西和河南两大青瓷生产区域的工艺史渊源和关联,对于唐以后北方青瓷工艺的基本架构和交流传播的历史动变等研究方向,有着重要学术价值,遵万斌老师嘱托,集中对宋金时期河南出产的耀州系青瓷进行一次分析研究。


故宫博物院藏 河南耀州系 宋代青釉印花器四例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拟在已有考古成果基础上,对北宋至金代(公元960年-1234年)的河南各相关窑场的耀州系风格青瓷——即业界沿袭的类型学上,在青釉釉相、造型、装饰手法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大抵类同的产品,主要是耀州窑风格的刻花、印花及素面青瓷等器物遗存,包括原本习惯上归类为“临汝类青瓷”等器物,做相对集中的排查和小结,尽可能勾勒出河南地区该类产品的历史分布状况,展示其工艺美术细节。并与陕西耀州窑产品做大致的比较分析,探求两者的工艺史关联。

北宋初期,河南耀州系青瓷开始出现在中部地区伏牛山一带的窑场;宋金时期,其烧成品的品质和数量都达到了巅峰;至金末时,烧成品质量逐步下降,但所涉及的窑场几乎遍布整个河南地区。

二、河南耀州系青瓷的考古历程和成果

河南地区耀州系青瓷的发现与学术界对汝州地区“汝瓷”的调查研究密不可分。在20世纪30年代,原田玄讷(日本)等人就到临汝县进行过调查,采集到的标本中大多数是耀州系青瓷,因此不少国外的学者曾一度认为汝州是北方青瓷即耀州系青瓷的主要产地,至1935-1936年故宫博物院选送清宫旧藏的汝窑、官窑器物,参加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后,才初步认识到“汝官瓷”和耀州系青瓷的区别。

50-80年代,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等人先后对河南中部相关窑场进行了调查,均发现了大量耀州系青瓷标本,并且冯先铭先生首次提出这些为民间烧制的素面或印、刻花青瓷为“临汝窑”,用以区别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天青釉“汝官窑”[1]。

90年代至今,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省内大多重要窑场进行了考古发掘,更加明确了河南省内耀州系青瓷的烧制时期及分布范围。

以下就窑址出土、墓葬出土及其他考古发现等情况,分别予以简要说明。

1.窑址出土

从已有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中可以看到,宋金时期,河南地区烧制耀州系青瓷的窑场众多,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包括以汝州为中心的中部烧造区(鲁山窑、临汝窑、严和店窑、清凉寺窑、钧台窑、扒村窑、登封窑、密县窑等);以新安、宜阳为中心的西部烧造区(新安北冶、庙后和城关窑,宜阳城关、锦屏山窑等);而南阳内乡大窑店窑场和黄河北岸太行山南麓一带的当阳峪窑、鹤壁窑场等,是河南地区南、北部较为分散的兼烧耀州系青瓷的窑场,其烧成品的品质、产量均低于河南中西部地区窑场。

宋金时期河南地区耀系青瓷烧制区域图

2.墓葬出土

目前可查到的墓葬出土的耀州系青瓷有:宋魏王赵頵夫妻合葬墓出土青瓷碗3件[2];密县五虎庙北宋冯京夫妇合葬墓出土青瓷碗3件、盏2件[3];洛阳安乐出土窖藏瓷器45件,其中16件青瓷[4];山东宋墓出土青瓷碗、盘各一件[5]。

宋金 青釉鬲式炉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宋墓出土

3.其他相关记载(馆藏或遗址出土器物)

北宋 青釉印花碗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0年河南省郑州市服装总厂出土

北宋 青釉刻花碗 洛阳博物馆藏

河南省洛阳四道北砖瓦厂出土


金代 内乡邓州窑 青釉碗、青釉盖碗、青釉印花盘、青釉洗河南省博物院藏

1992年河南省淅川县丹江水库沉船出土

金代 青釉刻花罐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化工厂工地M18出土

三、河南地区各窑场耀州系青瓷的生产状况和特征分析

宋金时期河南中西部是耀州系青瓷主要产区,下面对其中比较典型的窑场加以介绍。

1.鲁山窑

鲁山窑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也称“段店窑”、“鲁山段店窑”。

鲁山窑青釉瓷产量较大,且工艺成熟,应为本窑高端产品,主要有碗、盏、盘、盂、洗等制品。按釉色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类“汝官窑”的天青色满釉支烧器[6];另一类是以印、刻花工艺为主的耀州系青瓷。


北宋 青釉印花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窑场烧制的耀州系青瓷,胎质坚实略粗,呈灰褐色或灰白色,釉色匀净而富有变化,天青、灰青、粉青、豆青、灰白等都有发现,大多开片细密。器物内壁多见印花,有少量刻花的情况,外部多刻划直线放射纹或弦纹。



北宋 鲁山窑 青釉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2.清凉寺窑

清凉寺窑场位于宝丰县西的大营镇清凉寺村,地处伏牛山余脉的丘陵之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到2000年间,先后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了六次发掘[7][8],通过采集到的瓷器标本可以看到清凉寺窑场大致分为南北两大烧造区域:清凉寺村至村西北一带以烧制天青釉“汝官瓷”为主;村南至韩庄一带以烧制耀州系青瓷为主。

北宋 清凉寺窑 青釉划花瓶标本

2015年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北宋 青釉刻花牡丹纹盘标本

河南考古研究所藏 宝丰清凉寺出土

北宋 青釉凸线纹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89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清凉寺窑场烧制的耀州系青瓷,烧制时间上略早于“汝官瓷”,多采用支钉或垫饼支烧,胎质紧实多呈灰白或土黄色,釉色以豆青色、青绿色或青灰色为主,有素面、刻划花和印花三种装饰手法。其中印花器物居多,缠枝菊纹最为常见,而刻划花则继承了唐代的工艺特点,先刻出花卉轮廓,而后蓖划出花叶脉络,突出主题。

清凉寺窑耀系青瓷有部分精致的印花器,其纹饰清晰、线条流畅、胎体轻薄,有别于其他河南耀州系窑场常见的胎体厚重纹饰模糊的情况。另外该窑较为特殊的产品有一种浅腹印花碗,碗内有六或十等分的分格,分印折枝花卉,构图精巧。

北宋 清凉寺窑 青釉印花碗 宝丰汝窑博物馆藏

1988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Ⅰ区出土

北宋 青釉刻鹿纹盆标本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0年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窑址出土







北宋 清凉寺窑 青釉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3.严和店窑

严和店窑位于临汝县城南12公里左右的蟒川乡严和店村北的丘陵地带,文物部门在1953年至1989年期间多次对严和店窑址进行了考察、发掘。遗存瓷器主要为民间日用的碗、盘、盏、罐、尊、瓶等耀州系青瓷,仅发现少量类“汝官窑”标本。

北宋 严和店窑 青釉刻花钵 汝州博物馆藏

严和店窑场烧制的耀州系青瓷,施釉均匀,器形灵巧。器物胎质薄,质地紧密,多呈灰色,釉色以豆青色为主,深浅略有差异,多采用印、刻花工艺,装饰图案丰富多变,写实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9],少部分碗的内底花纹中间有“章”、“吴”、“童”等方形铭文。

北宋 严和店窑耀系青瓷标本 汝州博物馆藏








北宋 严和店窑 青釉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4.宜阳窑

宜阳窑东临洛阳和新安县南北相连,窑址在宜阳县城和县城西李沟的二里庙、三里庙一带,被分别称为宜阳城关窑和宜阳锦屏山窑,均为主要烧制耀州系青瓷的窑口。

北宋 宜阳窑 青釉印花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宜阳窑烧制的耀州系青瓷以豆青色釉为主,一般施釉较厚,釉面气泡较多。器表除去素无纹者外,刻花和印花占多数,还有少量的划花或刻、划兼作,以及刻、划、剔地等技法并施的。在装饰纹样中有各类缠枝花卉、分格折枝花卉、海水游鱼、细线划花以及戳印米粒纹等。与周边窑场所不同的是该窑碗内多满刻菊瓣纹,器物外壁或器盖顶也多刻线纹,形成以盖纽为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线,简捷而生动。



北宋 宜阳窑 青釉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5、内乡窑

内乡窑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的南阳地区,窑址位于内乡县城西约25公里的岞曲乡大窑店村西一带。

内乡窑所烧青釉瓷以碗、盘类耀州系印花青瓷为大宗,大部分为凸起的阳纹。装饰题材常见花卉和水生物纹。北宋早期烧制的青釉碗多为外壁刻莲瓣纹,之后的印花青釉器则发展为模印兼刻的制作方式,金元时期多为内壁分格开窗印饰花卉,或以水生物纹样装饰。


北宋 内乡窑青釉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内乡窑青瓷的特点是:施釉厚且多有垂釉,釉色介于禹州、清凉寺窑之间;该窑烧制的青釉碗不同于河南中部地区窑场所采用的宽矮圈足,多为高窄的圈足;印花纹饰也比河南中部窑场的同类产品更为凸起,立体感更强;内乡窑印花碗外壁没有常见的刻划叶筋纹的情况。




北宋 内乡窑青釉瓷标本 故宫博物院藏

6、新安窑

新安窑是宋元时期的一处大型窑场,目前已经发现的古窑址有二十余座,其中位于畛河支流北岸的北冶、庙后窑,位于县城西南角的城关窑,是具有代表性的耀州系青瓷窑址。

新安窑耀州系青瓷胎质细腻坚实,多为灰色或灰白色;釉色有天青、豆青、豆绿等,清透明亮,极少垂釉现象。新安窑耀州系青瓷以印花装饰为主,纹饰多见缠枝菊纹,中心饰团菊纹。个别器物还刻印“吴”、“杨”、“张”等姓氏铭文。另外也有各类花草纹、水波纹、动物纹等等,其中耀州窑独特的“一束莲”纹也有采用,可见其与耀州窑有紧密的联系。


北宋 新安窑青釉瓷标本 网络数据采集来源

7、钧台窑

钧台窑场位于禹州城与古钧台一带,东西长约一公里。其中以八卦洞为中心,西至钧台,南至马号门街是主要烧制汝系、耀州系青瓷的生产区域。

北宋 青釉刻花盒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

钧台窑耀系青瓷胎色多见黄或灰色,胎质略粗且坚实,烧成温度较高,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等,多微泛黄是其特点。装饰工艺上多以印花为主,兼有刻、划工艺,纹饰多为各类植物花卉纹、海水游鱼、禽鸟等图案,器物外部也见刻划直线纹或柳叶纹等。




北宋 钧台窑 青釉标本一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

四、河南耀州系青瓷与陕西黄堡窑、陈炉镇窑青瓷的比较

耀州窑场主要分布于陕西省铜川市辖区的黄堡镇、陈炉镇、立地坡、上店村、玉华村及耀县塔坡等地,尤以黄堡窑为其代表性中心窑场,面积最大,产品工艺、质量和影响力最优,刻花印花青瓷为其标志性产品,素以“巧如范金”著称。

关于河南耀州系青瓷与耀州窑的关系,大部分学者持两种观点:一种是河南耀州系青瓷源自对耀州窑青瓷的仿烧;另一种是“既有早期汝仿耀的方面,又有晚期耀仿汝的方面”[10],笔者更认同第二种观点,下面具体作以比对说明。

1.器型比较

河南耀州系青瓷多为民间日用器物,涵盖碗、器盖、瓶、盘、洗、盏及盏托、盒子、罐、执壶、炉等。

耀州窑青瓷的器型更为多样,装饰工艺更加繁复精致,可以分为餐具、茶具、酒具、化妆用具、生活用具、卫生用具、医药具、文房具、陈设具、宗教祭祀具等,每一种器物有不同的造型,整体而言,不下千种[11]。

2.纹饰比较

河南耀州系青瓷在发展初期多以素面和简单的线条纹作为装饰,北宋早期为其发展期,刻花技艺已经娴熟,为提高生产效率等,印花青瓷开始出现,并且迅速发展,时间上要早于耀州窑印花青瓷,之后印花工艺趋于成熟,并成为之后河南耀州系青瓷的主要装饰手法,纹饰上根据题材不同可分为文字类、花卉类、动物类、人物类等,文字类多以单字为主也有“窑司”等词,均置于碗类器物内心,周边多为放射性菊瓣纹,再搭配缠枝牡丹、莲花、海水游鱼、螺等,构图紧凑丰富多彩,后期还采用多种装饰题材配合使用,或者采取分区装饰,在碗、盘的器物内壁分为6-10等份,在每份上再饰以花卉纹饰等,装饰题材异常丰富。

耀州窑青瓷在北宋早期同样多为素面,少数器物有划花或剔花装饰,之后逐步演变为以刻花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法,纹饰包括菊、莲、牡丹等花卉图案,龙、凤、狮、鸭、鱼、瑞兽等动物图案,印花青瓷也开始出现,至北宋后期印花青瓷的数量已经超过刻花青瓷,图案上新增了松、梅、竹、蕉、鸳鸯、雁、鹤、云雷纹等,金元时期,印花、刻花仍同时存在,纹饰简化[12]。




3.胎釉比较

胎质方面:河南耀州系青瓷或许是受到原材料或工艺影响,其胎质稍粗部分有可见杂质,胎色以灰色或灰黄色居多,大多胎体厚重;耀州窑除早期黑胎器物胎质酥松、施化妆土外,之后的胎质均坚实细密,以灰白胎质为主,鼎盛时期胎体薄且精巧,多见二次修足,晚期逐渐变厚。

釉质方面:河南耀州系青瓷色泽光亮清透,玻璃质感较强,多有细密开片,初创期以灰青、青黄(褐)为主,之后以或深或浅的豆青色为主流,然后在此基础上,豆绿、青绿釉逐步盛行,新的品种如鱼肚白、葱绿等也开始出现;耀州窑早期釉色不稳定,多青中泛黄,鼎盛时期为凝重光洁的橄榄青色,略呈玉质感,被冠以“越器”和“类余姚秘色”之称,后期釉色发灰,其创烧的月白釉是后期耀州窑青瓷的代表。

4.烧造工艺比较

河南耀州系青瓷窑场和耀州窑场所采用的窑炉基本相同,都是北方地区常见的马蹄形窑炉,区别在于耀州窑的窑炉通风口较长。河南窑场在后期逐步出现变化,出现了葫芦形、长方形连体窑等,而耀州窑窑炉的形状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装烧方式上,河南耀州系青瓷窑场和耀州窑场均采用筒形、漏斗形匣钵装烧,采用火照来监测炉温。支垫方式上略有差异,河南耀州系青瓷多采用垫饼垫烧、堆砂垫烧、支钉支烧等;而耀州窑除垫饼、堆砂垫烧外,还有采用泥丸支烧工艺。

从以上的比对中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各自独立又相互交融的关系。河南窑场始烧青瓷的时间不晚于耀州窑场,隋代相州窑、唐代巩县窑已经烧制出成熟的早期青瓷器物,但是在唐代经历了“南青北白”的低迷时期,北宋早期同样处于一个初创阶段,都出现釉色控制不稳,泛黄、范灰,胎质粗糙等特征。根据两地县志所记载,宜阳锦屏山窑场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设立德应候碑,耀州窑于元丰七年(1084年)建立德应候碑,可见两者的发展至少是同步的,只是其烧成品各具特色。河南耀州系窑场以生产印花青瓷为主,而耀州窑场以剔、刻花为主。虽然两者在烧成品的品质上耀州窑场更为出色,但是无论剔、刻花器物或者印花器物的装饰题材、布局和技法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应为二者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相互学习交流的原因。

小结:

耀州系青瓷在中国宋代南北两大青瓷系统中,代表了北方繁缛风格青瓷的最高成就,尤以剔花、刻花和印花工艺冠绝一时。

耀州系青瓷产区示意图

北宋时期,河南耀州系窑场和耀州窑场都进入了鼎盛时期,两者烧成品的釉色及装饰风格相似,但是由于地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两个窑场的差异逐步扩大。

宋金时期河南地区窑业非常发达,大部分窑场都开始烧制耀州系青瓷。由于河南地处耀州窑系与磁州窑系的中间地带,黄河以北的部分窑场受到定窑、磁州窑的影响主要烧制磁州窑系产品,兼烧耀州系青瓷,产量占比也很小;黄河以南的河南中西部窑场以烧制耀州系青瓷为主,兼烧磁州窑系产品,窑场密度相对较大,技术传播也十分密切,可以随市场需求而及时调整所产瓷器的品种。元代之后中西部的青瓷窑场多注重釉质与釉色的控制与提高,逐步转烧乳浊厚釉的钧釉瓷。

而地处陕西地区宋元时期的耀州窑场,一直以生产青瓷为主。从出土地来看,以辽墓居多,并且辽墓的等级较高,多为身份显赫的契丹贵族墓,大部分的器物输出应该是通过皇室间馈赠、供御以及榷场贸易这些渠道,可见北方契丹人对耀州窑青瓷的认可。至宋末金初,辽境鲜见耀州窑青瓷,而耀州附近的关中地区以及西北部出土了大量的耀州窑青瓷,比如蓝田吕氏家族墓群出土了大批耀州窑青瓷,彬县洪龙河窖藏一次就出土了五十余件耀州窑青瓷,表明此阶段耀州窑的销售区域转移至窑场周边地区,并且山东、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发现了大量耀州窑青瓷,还通过山东和浙江沿海的港口远销海外,这一时期是耀州窑青瓷流布最广的一个阶段,也使得耀州窑场的规模空前壮大。

耀州窑卓越的工艺技术和成功的市场表现,也对河南新安窑、临汝窑、宜阳窑、内乡窑、宝丰窑、禹县钧台窑等窑区的生产取向显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整个中原地区相继形成了众多的该类风格产品生产基地,风靡了整个北方地区,进而再辐射影响四川、福建、两广等地区,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陶瓷史上影响深远的耀州窑系。

 

 

 





上一篇明代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下一篇宣州“韩瓶”小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