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收藏投资 > 瓷器鉴定知识

元代青花瓷“档次不同 特点各异”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的波谱博士对元代青花瓷的深入研究,使世人进元青花的多彩世界。而在世间沉睡了七百多年的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纹像耳瓶重新被发现和认识,为人们在探索元代青花瓷的道路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原来仅凭着国内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总结出的特点有的要修改、有的要补充、有的要重新认识。

      元代青花瓷器在江西景德镇地区由宋代的影青瓷过渡到元代枢府瓷而发展起来的,其胎体与任何一个古代窑场的瓷器品种一样,有粗有细,有厚又薄。釉色由两宋时期白中闪青的半透明釉,发展到元代白中微青的乳浊釉,最后发展成元代青花瓷白中闪亮的透明釉。

      釉色有的白中闪微青,有的白中带黄,有的施釉均匀,有的釉上有棕眼的粘砂青花呈色有的深蓝浓艳,有的浅淡雅致,有的蓝中带黑灰,往往蓝艳者少杂质,结晶黑褐斑并不普遍,而蓝中发黑灰者常有结晶斑,并带有晕散流失现象。纹饰精细者双线勾勒,内填青色,一侧留有白隙,并辅以模印,暗刻花纹,或白地青花或青地留白,繁缛中不失主次,精巧处略显豪放,纹饰简约者一笔勾勒,亦笔亦墨亦染,草率中见出生动.器形继承前朝,推陈出新,高七十厘米的瓶,径五十厘米的盘。

      棱角花口,毫无烧扁、失圆之病,手把之杯、指握之碗,却有偏陋之病。各类器物底足,常见不规则之乳突、露胎处呈淡黄褐色,粘有黑色窑渣,但有相当一部分海外遗存的元青花底足制作十分规整,细底白胎,不仅没有世称的"火石红",甚至在釉层与胎质结合的边缘,没有一丝国内常见的元青花瓷和永宣瓷上常见的微微窑红。

      元青花瓷其中有的底足露胎处没有人们常说的"火石红",并不奇怪,因为在元代江西景德镇地区烧制的影青瓷和枢府瓷中,也有露胎处没有"火石红"的现象出现,这也自然会影响到与之一脉相承得元代青花瓷器。我们把三件从不同采集地点采集到的元青花瓷的底足特征进行分析元代青花瓷器的各项特点。

      从中国海南导沿海发现的元代青花荷塘鸳鸯大碗底足残器上,呈现出碗内残留的荷塘鸳鸯图案与碗外变形莲瓣纹图案同现存土耳其托普卡比宫中一件元代青花松竹梅纹大碗如出一辙。纹饰图案,青花成色、画法以及残留部分形制,表面所施釉色十分接近,尤其是这件从数米深的海水中捞出得元代青花碗底足上、圈足中微微起乳突状,且洁白细腻,没有一丝"火石红",略带几点黑褐色窑渣。制作十分规整,应是在运往海外途中所遗。

      另外两件从国内的蒙古地区元代古城遗址中采集到元青花的残存底足上,我们又看到了元青花瓷的又一面貌。

      一件小型青花折腰碗盏内,用呈色浅青的青花准确、熟练的一笔勾画,用一只折枝灵芝纹饰釉色白中闪青,施釉均匀,胎体轻薄,形制规整,特有的小型底足,足墙外撇。厚圈足,地面平切,圈足内微有乳突,露胎处火石红不明显,略带粘砂。另一件青花碗内,用深蓝色青花花缠枝菊纹,纹饰用笔粗放,青花呈色有黑蓝色沉淀斑痕比较多,施釉均匀,釉色白中闪青,胎体较粗厚,形制随意,底足平切、足墙宽厚,圈足内乳突明显,露胎处火石红较重,略带粘砂。

      从这三件元代青花碗的底足处,我们可以看到元青花瓷器中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各自面貌特征。虽然这只是不能代表元青花瓷器全貌的个别现象,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三件元青花瓷碗标本底足处,可以看到海南到沿海中发现的残器底足十分精细,浑圆,其工艺水平并不亚于明青两代的官窑瓷器。两件元代古城遗址采集到的元青花碗足,应属国内发现的元青花中档产品。

      这至少说明了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元青花的窑内,已具备了很高的制瓷水平和工艺,并烧制了多种档次的瓷器。同时也具备了专门为宫廷烧制高档青花瓷的能力和水平,并建立了类似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宫烧制各种瓷器的"官窑"。而且,元代青花瓷器成熟期实际上要比我们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元代后期要早得多。

 

 





上一篇唐青花:并非真正青花瓷 而是青花釉陶

下一篇吉州窑瓷器形制与釉色特点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