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瓷欣赏
当前位置:首页 > 名瓷欣赏 > 中国名瓷欣赏

汝窑为魁 瓷片亦珍


作者:陆斯嘉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北宋 汝窑天青釉花口洗

  汝窑与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传世文物极稀。3月底,一件宋代汝窑天青釉花口洗将在拍场上拍,这只高度3.9厘米、口径13.7厘米的小盘的估价达6000-8000万港元。

  早在北宋宣和年间,随使高丽的徐兢就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将“汝州新窑器”与“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时期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更记载“汝窑为魁”。

  存世不足百

  与另外四大名窑相比,汝窑的存世量最少。故宫(微博)博物院瓷器研究专家王健华告诉《东方早报(微博)·艺术评论》,上世纪8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家、已故的冯先铭先生根据研究认为约有60余件汝官窑存世,此后出土的汝窑既有官窑也有民窑,保守地说当今存量应不足百件。其余宋代名窑的存量依次为:北宋官窑不足200件,集中于台北、北京故宫以及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内,如把南宋官窑也算上的话,数量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哥窑、定窑和钧窑的数量为几百件。

  香港苏富比(微博)亚洲区副主席、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对《艺术评论》表示,根据出川哲朗2009年出版的《北宋汝窑青磁——考古发掘成果展》研究,目前来源有序的官汝窑数量是79件,绝大部分馆藏于全世界各博物馆中,仅有7件被私人所藏,分别为葵花水洗1件、圆形水洗3件和浅盘3件。

  今年88岁的叶喆民先生自幼学习陶瓷,曾在故宫博物院从师陈万里、孙沄洲,赴全国各地考察窑址鉴定博物馆藏瓷,1977年,时年53岁的叶喆民首次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在其编纂的《汝窑聚珍》中记录了两只天青釉花口洗,一只高3.6厘米、口径13.5厘米,为 “大英博物馆藏”,另一只高度3.9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9.4厘米,但标记了“藏处不详”的字样。

  2012年3月,那只“藏处不详”的官汝窑终于浮出水面,这就是近期将上拍的汝窑瓷器。据业内人士介绍,上述2只天青釉花口洗在上世纪30年代由英国收藏家夫妇Alfred Clark(艾弗瑞·克拉克)收藏。1936年他们将其中一只捐赠给大英博物馆。1950年克拉克先生去世后,克拉克夫人继续保留另一只花口洗直至1976年去世前才转由日本收藏,近期从另一位日本私人藏家手中流向市场。

  三特征辨汝窑

  目前艺术市场中虽然不少汝窑拍卖记录,但只有极少数成交记录被专家认可,如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盘,原属于美国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库克三世的旧藏,被香港藏家区百龄以154万美元成交;另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曾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

  根据叶喆民的研究,汝窑的鼎盛时期可推测在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即哲宗、徽宗时期,前后不足40年。近千年后完整器件传世数量稀少是市场对汝窑倍加追捧的一个原因,此外哲宗、徽宗及历代对汝窑的推崇也加剧了收藏之风。明人沈节甫在《记录汇编》中说“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芍药》画中题诗“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

  历代有关汝窑的分析,以叶寘的《坦斋笔衡》、曹昭的《格古要论》和高濂《遵生八笺》较为详实可信。关于汝窑的典型特征,可以从底部工艺、釉中气泡、开片中观察。高濂《遵生八笺》说“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是汝窑主要的工艺特点,向被视为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并有所谓“裹足支烧”的专称(即器底不露胎体而用釉包裹,以耐火土制成环形支具垫烧)。支具上有3-5钉状凸起,烧成后在器物底部留下如芝麻大小的支撑痕迹,故称“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汝窑釉质的另一典型特点是釉中气泡,用10倍以上放大镜可以观测到,多浮在上层且较为明亮,若倍数过高反而会见到气泡大小混淆一片难以辨识,因此可用“廖若晨星”形容汝窑釉中气泡,相比之下,官窑、哥窑釉中气泡特征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聚沫攒珠”。

  典型汝窑的第三个特征是釉的开片为“蟹爪纹”。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指出汝窑:“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所谓“无纹”,只是肉眼难辨,如用放大镜观察,在釉层中隐约仍可见浅色的大小开片。汝窑瓷器的胎色有土黄、灰白、灰色等。釉色则多种多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曾说:“豆青、虾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上世纪80年代叶喆民对宝丰青龙寺窑址再度考证时还发现了天兰釉、黄釉、青釉印柳斗纹、青釉白花纹、黑釉褐斑、里绿外黄釉、白釉黑口边等。

  仿品飞 片有价

  尽管收藏者可以从形、釉、胎等典型特征判别一件汝窑器件,但在“高仿中国”时代,手艺人制作仿品几可乱真。宋瓷藏家李家明告诉《艺术评论》,他的朋友去年以8万元购得一只汝窑笔洗仿品,无论从器形、釉色、出土痕迹等都仿制得相当到位,瞒过了不少圈内朋友的眼睛,但是将器物在手中掂量,手感还是偏轻。

  “广州还有不少做瓷器修理的工匠,瓷器所有的零部件就像超市货物摆放在货架上一样,有各种形状的瓷片,如瓷瓶的瓶口、瓶身、瓶底等都是从窑址找出来的,缺什么到那里一配一装就可以了。有古玩城的地方,就有修瓷器的人。有些修理过的瓷器会拿到香港拍卖,虽然拍卖行会出具品相报告表明经修理,但修的位置和程度全靠买家自己的眼力。”李家明透露:“北京某拍卖公司每次都有汝窑瓷上拍,宋代五大名窑几乎每年都有。(拍卖行)名气很大,不过是反过来的名气。(拍卖)价格不高的,一件汝窑三五百万元。”一位业内专家直言“该公司开门至今就没卖过真东西”。   

  故宫博物院王健华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目前的文物仿品有极似仿品、中高档仿品和低档垃圾仿品几个层次。极似仿品也称“克隆”,即所有的泥料、制作流程、手工技术等完全仿古,成品售价可达几万至十余万元;中高档仿品讲究用料和手工技术,但借助了现代化机械仿制,成本降低后售价从数千到数万不等;低档垃圾仿品更下一等,行内人一眼即可辨出,低档垃圾无法入眼。

  既然汝窑真品廖若晨星而当代仿品又缺乏历史价值,民间对宋代汝窑感兴趣的藏家转而投身瓷片和残件收藏。2006年,一件经过火烧、口沿损减的汝窑盘残件在纽约佳士得以6万美元成交并被业内认可。李家明说,所谓“残件”至少原器形要保留4/5以上或是由同一个器物碎裂片粘贴成形才有意义,如果是不相关的碎片七拼八凑而成则毫无收藏投资价值。尽管汝窑价值连城,但李家明认为,碎裂的瓷片并不具有投资价值,他还从朋友手中免费得到过一片。

  “即便是一块瓷片,如果是真的也有收藏价值,起码它透露出真实的历史信息,它是时代遗物,会反射或沉积时代的精神特质。瓷片在造型美方面缺失了,但别的方面并不缺失。”王健华认为,对有意收藏汝瓷的人来说,瓷片是必须过的关,如同生物研究要研究骨骼一样,瓷片的断面就是瓷器的骨骼。从断面上观察到土的特征、颜色、烧制火候、表面的光泽度、纹理等,都是相当真实的。对于一块瓷片将来究竟价值几何,王健华表示自己对流通领域的行情并不非常关注,但称最近20年中名窑瓷片的涨幅惊人,出现了几十倍的增长。也有投资人指出,有的瓷片从2元涨到了2万元。





上一篇景德镇青白瓷:且将雅瓷比美玉

下一篇元代沉船里出土的罕见青花龙纹梅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