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欣赏 > 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只为听琴图而来?且慢!故宫人物画特展的官方指南来了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只为听琴图而来?且慢!故宫人物画特展的官方指南来了

\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已于9月1日在文华殿开展。本次特展聚焦以隐逸或名士为主题的“高士画”,既表现了退隐之士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道德追求,也涵盖了读书人的韵事雅趣。

 \\

走进展厅的观众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少曾经只能在出版物上摩挲欣赏的名画,如今正在文华殿展厅以绝无仅有的质感和细节散发着“真身”的魅力。

 \

五代 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卷(局部)

 \

明 仇英竹院品古图页(局部)

\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书兰亭序卷(局部)
 其中,最具人气的莫过于这幅《听琴图》。

\

北宋 赵佶(传)听琴图轴
除了以上几件重点展品,此次展览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我们通过这70余幅人物画,又能探寻到哪些有趣的文人高士故事?无论是隐逸还是雅会,千百年来他们又是以怎样的优雅姿态,成为后世追崇的精神偶像的呢?

 ❗温馨提示 ❗这份指南内容极为丰富,信息量超大,建议收藏后慢慢研读。文末还有预约参观及导览提示,记得前去查收!
/ 隐逸与优游——山林中的隐者 /

 

谈到高士,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魏晋时期的士族名流们。他们普遍秉持逍遥放达的人生观,啸傲山林,诗酒流连,遂有“竹林七贤”之潇洒倜傥。

\

明 竹林七贤图卷(局部) 也有出身名门,高自标榜的诗画名家,乃成“兰亭修禊”之风流蕴藉。

\

明 黄宸曲水流觞图卷(局部) 这类千古流传的故事,是历代表现士流精神、生活的人物画创作题材之滥觞。此次文华殿展厅中,一幅传为唐代陆曜所绘的《六逸图》,描绘了汉魏、两晋时期六位名士,依次为马融坦卧吹箫、阮孚蜡屐及金貂换酒、边韶腹笥五经、陶潜葛巾滤酒、韩康布衣制药、毕卓盗酒酣醉,每位高士像旁有小篆书写画中人名及其相关故事。

 \

唐 陆曜(传)六逸图卷左右滑动看全卷 细观此《六逸图》卷,人物形貌古拙,线描细劲流畅,并以色笔在墨描的基础上加以复笔描染。作者通过刻画六人裸裎的状态,以及他们无视世人讶异目光的各种任性言行,体现了后人对魏晋风流旷达的仰慕与想象,是我们研究早期高士画题材的重要资料。
其实,绘画作品中表现的许多隐逸,并非尽如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是较为温和、恬淡,如传统悠久的“商山四皓”“香山九老”(又称“会昌九老”)。 秦末,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为避秦乱隐居商山,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他们接受汉高祖太子礼请,入朝助其保全名位。画史上,常以此题表现那些年高隐逸而能俟时而动者。


\

明 戴进商山四皓图轴 唐末,白居易弃官归乡,在洛阳香山建楼种树,自称香山居士。唐会昌五年(845年)春,他与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年这些年逾耄耋而不慕利禄者结成“九老会”,在香山宴游。后世便将这九人称为“香山九老”或“会昌九老”。

\

明 彭舜卿香山九老图轴 下面这幅宋人《会昌九老图》,将人物安置在优美的林泉园囿之间,浓荫水榭,敞堂方亭,池岸舣舟,通过老人们的弈棋、倡咏、品茶等活动,展现了他们偃息出尘的澹泊心态。

\

宋 会昌九老图卷(局部) 此图已经摆脱了早期高士图不设背景或背景简约的单调样式,其构图、画法都明显地受到南宋刘松年的影响,笔墨沉稳细劲,格调古朴渊穆。 
但是,并非所有的“高隐”皆可如“九老”般休隐园庭、乐享高寿。
 伯夷、叔齐在周王灭商后耻食周禄,避居首阳山采薇充饥,最终饿死,其象征的忠贞守节和隐逸情怀流传千古,世称“首阳高隐”。李唐《采薇图》中,二人姿态随意,毫无凄惶委顿之色。树石、流泉则以粗笔勾画点染,笔墨深厚雄伟,很好地衬托出二人不甘屈服、拒绝妥协的精神气质。

\

南宋 李唐采薇图卷 《采薇图》寄托了老画家李唐经历北宋灭亡,流落杭州后,对家国惨状的深切苦痛和悲愤之情,是两宋人物画中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杰作。 元代,画家们以陶渊明的归隐故事,隐喻当时文化阶层在巨变之下的普遍心态。陶渊明常为葛巾、细目、长髯、宽袍、藤杖、木屐的形象,创作中多采用“白描”技法。在人物情节的刻画上,多以扶杖而行、葛巾滤酒、东篱爱菊等片段加以组合或独立展现。 明代的陶渊明形象和画法,在接续元代风格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了画家的创作个性。王仲玉《陶渊明像》轴、张风《渊明嗅菊图》轴等,以高超的造型和笔墨技巧,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欲辞官归田的孤傲、赏菊东篱的闲适自得、酒醉扶行的放逸不羁之形貌、精神,令明中后期同类题材中那些构图千篇一律、线描孱弱无趣的俗手难以望其项背

\

明 王仲玉陶渊明像轴(局部)

\

明 张风渊明嗅菊图轴 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知识阶层厌倦官场,他们虽崇慕“晋风”、标榜“隐逸”,但与古代的高贤隐逸相比,他们更流恋都市舒适生活的情趣。因此,这个时期绘画中的隐逸题材,以描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临仿古人作品为主,如本次展出的仇英《人物故事图》册页、丁云鹏《玉川煮茶图》轴、崔子忠《李白藏云图》轴等。

\

明 仇英松林六逸图页明 

\

仇英卢仝烹茶图页

\

明 丁云鹏玉川煮茶图轴

\

明 崔子忠李白藏云图轴(局部)
 

/ 修禊与酬唱——文会中的雅士 /

“高士图”中更大量的创作,是对文人士大夫生活方式和著名事件的描写。较早的、也最著名的,莫过于围绕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展开的各种轶事雅谈。其中又以“兰亭修禊”和“右军书扇”“羲之笼鹅”等最为著名。本次展览中,同样可见上述题材画作。

\

明 杜堇古贤诗意图卷(局部)
点击图片进入故宫名画记,可以看到王羲之心爱的大鹅!


\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了“右军书扇”故事。王羲之遇一卖扇老妪,看她艰难,便在每柄扇上各书五字。老妪看到扇子被玷污,愠怒不安。羲之说,你就说是我的字,每柄价百钱。老妪照做后,果然售卖一空。

\

 清 禹之鼎右军题扇图轴(局部) 展览中这幅禹之鼎《右军题扇图》轴,就描绘了老妪立在一旁看羲之写字的情形。图中羲之形象俊朗,仪态从容,风姿萧散,是典型的东晋名士风度。此作是清康熙年间最著名的肖像画家禹之鼎客寓京师时,为好友祝寿所作,是禹之鼎仿古人物故事画中的佳构。 据画史记载,北宋李公麟就有《兰亭修禊图》传本,历代画家据此不断临仿和再创作,直至当代,成为人物画的经典母题。 陈列于展厅一角的这幅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书〈兰亭序〉》卷,并无宏大的场景,而是以明快细腻的笔触,营造出江南清丽秀雅的山川景色,以及三五文人曲水流觞的欢娱场面。 

\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并书兰亭序卷(局部) 从人数上看,这已不是对“兰亭修禊”的忠实表现,而仅仅是略具大意的情景再造。与其说是表现雅集,不如说是借兰亭之名义呈现的吴地山水美景,是文徵明晚年细笔小青绿画法的代表作。 
实际上,早在“兰亭修禊”之前的元康六年(269年),西晋首富石崇就邀约潘安、陆机等二十余人在他的“金谷园”举办了著名的“金谷宴集”。继“兰亭修禊”之后,历代的文会、宴集不绝如屡。
明清之际由于诗文结社的盛行,更是宴集频仍,对奖扬斯文、引导风流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为后世称道。其中著名者并见诸传世绘画的还有五代“琉璃堂文会”、北宋“西园雅集”等。“琉璃堂文会”是唐开元(713年~741年)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担任江宁县丞时,于县衙后筑造琉璃堂,邀请岑参兄弟、刘窅虚等文人雅士赋诗会文的集会。 本次展出的这幅由宋徽宗旧题为唐韩滉《文苑图》,是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后半部残本,美国等处的全本则皆为后世人仿制,徐邦达先生早有专文考证。

\

五代 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卷(旧题唐韩滉文苑图卷) 集会中的五位诗人,在造型清奇的松树下,或立或坐、搜索诗肠。作者以简劲精能而略带战抖的细笔,勾画出人物清隽的形象、素洁的装束和高贵的气质,生动而传神。画面背景虽然简洁到只有松石、蒲草,但笔墨如水流云行,细而不佻达,重而不粗陋,风格冲雅疎秀,堪称宋代之前的高士画杰作。 
 在人物画史上,“西园雅集”是与“竹林七贤”和“兰亭雅集”不分伯仲的画题。实际上,这个故事纯属虚构,是南宋人仰慕王诜、苏轼等人风雅韵事,假托米芾的名义杜撰了一篇《西园雅集图记》,进而成为画家笔下的经典画题。 展厅中的旧传宋人《南唐文会图》,其本幅无作者款印,从人物形貌看并无南唐特征,应是“西园雅集图”中一段,据案书写的场景正是“西园雅集图记”中“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的苏东坡这一情节,故此图命名为《西园雅集图》似更恰当。

\

宋 南唐文会图页 而展厅中的另一幅《西园雅集图》,实乃陈洪绶未竟之作。据幅末清代华喦题记及尾纸所附陈氏信札,可知陈洪绶受好友所嘱而作此画,在大略构思妥当并画至“孤松盘郁”处,已病体难支,不久遽然而逝,后华喦再补笔而成。故而此卷在陈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后五分之四的内容即所有人物的细致刻画都是华喦完成的。

\

明 陈洪绶、清 华喦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 图中人物、竹树、山石皆用水墨勾勒点染,仅在树木、家具等处施淡彩,布局错落有致,宏阔而幽邃。人物线描尖劲清圆中时见圭角、顿挫,赋予人物以倔强高傲、超拔磊落的个性。据此,可以不夸张地说,华喦是清代以来师法陈洪绶人物画众多名家中最得其神髓者。 
纵观画史,表现逸人雅士的“高士图”本就异于描绘圣贤、大德的“鉴诫”类作品,并未承担那么显著、厚重的教化功能,这也给予画家在构图、形象和技法上更多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成就了我们如今在展厅中所见的一幅幅经典之作。 正如展览中两个单元所见,千百年过去,无论是避世高逸的淡泊无争,还是晏居幽兴的以退为进,都成为人物画中经久不衰的题材,传达着中国文人独特的“高士精神”。
历代高士,千古风流,尽在故宫文华殿书画馆静候各位到来。
 





上一篇71件国宝书画高清版(台北故宫藏)

下一篇汉代玉器的造型与纹饰详解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